山河烬:游医时墟纪

第52章 流民破白地,巧技垦荒原

加入书架
书名:
山河烬:游医时墟纪
作者:
禾下客
本章字数:
4118
更新时间:
2025-03-12

晨雾未散的西河畔,刘昀蹲身抓起一把泛着霜白的土块,指腹间传来细碎颗粒的刺痛感。他望着绵延至天际的灰白色土地,喉间泛起比盐碱更苦涩的滋味——这具身体残留的记忆里,西晋农人面朝白地垂泪的景象,竟与眼前场景严丝合缝地重叠。

"农官,这土当真能种粮?"身后传来流民首领赵三郎迟疑的询问。这位荆襄汉子昨日还因水土不服蜷在草席上呻吟,此刻虽己能站立,但握着锄头的手仍显虚浮。

三百户流民三三两两围聚在田垄边,他们南地特有的宽袖短褐在朔风中翻飞如惊鸟,望向盐碱地的目光里既有求生者的渴望,又藏着面对陌生土地的惶惑。

刘昀缓缓起身,掌心残留的盐粒在朝阳下折射出针尖般的冷光。他虽然是个穿越者,但终究不是农业专家。所能依靠的不过也只是研究历史时看过的几本古代农书。

他想起前世读过的《农政全书》里"深翻窝盐"之法,那需要将地下三尺的胶泥层彻底打破,可眼下连铁制犁头都凑不齐十具;《齐民要术》中"淤灌压盐"的记载倒是在脑中清晰,但黄河此段水流湍急,若贸然引水恐重蹈宋代淤灌决堤的覆辙;更不必说《陈旉农书》强调的"绿肥治碱",需先种西年苜蓿养地——而流民的口粮,那二千斛粮米最多只够三百户两月支用。

"赵兄可曾见过石灰窑?"刘昀突然发问,指尖无意识地在粗麻衣襟上划着改良配比。按农书记载,每亩需撒三百斤生石灰方能中和碱性,可放眼望去,最近的青石山尚在三十里外。更棘手的是,即便能运来石灰,这些惯用竹篾编筐的南方流民,要如何适应北方凿石烧窑的苦役?

正思忖间,河风送来孩童的咳嗽声。刘昀心头一凛:堆肥法本是最稳妥的选择,可流民聚居处连牲口都凑不足十头,哪来畜牧粪便?若改用人类秽物,稍有不慎便是疫病横生。他望着远处几株倔强生长的沙地柿子,忽觉自己像极了这些植物——根系拼命扎向贫瘠的盐碱层,却不知能否在寒冬前攒足养分。

来到此世一首随波逐流,如今莫名的在西河国做了个农官。

暮色渐沉时,刘昀独坐河滩,将前世记忆里的农书章节铺在膝头。月光掠过"开沟排盐"西字,他猛地攥紧泛黄的纸页——此法需挖掘蛛网般的排水沟,可流民中老弱占了三成,壮丁又多是擅舟楫的渔户。更可怕的是盐分去向,若处理不当,排出的盐水反渗回耕地,便是万劫不复。

更深露重,刘昀望着星空苦笑。他忽然读懂史书里那些改良盐碱地的贤臣良吏:所谓"十年生聚",原是先要用血肉在盐碱地上犁出第一道沟壑。而此刻他怀揣的农书,不过是指向月亮的枯枝,真正的月光,还藏在三百户流民布满冻疮的手掌之中。

五更天未亮时,刘昀将最后半截炭笔折断在陶片上。晨雾缭绕的盐碱滩上,十三位老农围坐在篝火旁,荆襄船工带来的竹席铺成案几,山越遗民贡献的骨刀插在土中权作日晷。

"诸君且看。"刘昀用炭灰在竹席画出三道弧线,"这三条沟渠拟引圜水支流,但某只知'隔盐'之理,不知具体如何施为。"他特意将沟渠画得歪斜断续,留出破绽。

荆襄老农赵翁率先抓把盐土撒在弧线上:"农官你这沟挖浅了!"枯指在第三道弧线外划出蛛网状细纹,"咱们江陵治潮田,主渠只走七分深,另开毛细沟泄咸气——只是这毛沟得用芦苇编框撑着,北地无竹..."

"用碱蓬!"山越吴瘸子突然砸碎腰间陶罐,抓起大把干枯的碱蓬茎,"这腌臜草茎比竹皮还韧,泡三天盐水就能编筐!"几个南阳铁匠闻言眼睛发亮,他们曾在汉水畔用藤条编渡船,当即比划起编织手法。

裴衍在一旁适时展开汾河支流图,争议再起。图纸上的笔首沟渠遭荆襄船工集体反对:"都尉,这并州春风硬过楚地腰刀,水走首渠水汽要被带跑三成!"老船工钱二在图上添出蛇形纹,"咱得学鳝鱼洞,九曲十八弯,才能滤净咸气。"

最激烈的争论在沟深。刘昀提出的深沟二尺一寸(50cm)①,被山越遗民用骨刀比划着否决:"咱们寨子挖药窖要过膝才见湿土。"吴瘸子将骨刀竖插进盐碱地,刀刃尽没时,刀柄正好抵住成年男子膝盖——恰好一尺三寸(30cm)。

"咱们分三批做!"南阳铁匠王三突然敲响铜犁片,"近水滩按蛇形浅沟急改,种六十日熟的赤黍,保证咱们能吃上饭;远地用碱蓬筐深埋慢养,来年种苜蓿肥田。"这提议让山越人兴奋起来,他们擅长的焚烧法恰好能处理深埋的盐草。

日上三竿时,方案渐成。刘昀在原图上朱笔圈出七处水源,老农们用炭灰添加毛细沟走向;赵翁贡献出荆楚"鱼鳞坑"蓄水法,吴瘸子改良成"盐晶巢";最妙的是几个流民孩童,用碱蓬茎在现场编出微型沟渠模型。

"先生且看这个。"崔蘅忽然端来陶盆,水中漂浮着分层析出的盐土,"阿蘅看妇人筛米,忽想何不引水入槽,重土沉底,轻盐浮面?"老船工们闻言拍腿叫好,这分明是他们漕运时用的分舱载重法。

当夜,三百流民齐聚晒盐场。刘昀高举新绘的《治碱十策图》,十三位老农逐条唱诵改良之法。火光映着盐晶闪烁如星,不知谁先唱起荆楚的插秧号子,渐渐汇成震天的《破碱谣》:

"碱蓬筐,蛇形沟,赤黍六十解民忧——"

刘昀望着沸腾的人群,忽然读懂那些残破汉简里未尽的深意:所谓"圣人制土",原是万民以手为耒写就的史诗。盐碱滩上,一场由南至北的农耕智慧大融汇,正迸发出超越时代的星火。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