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神秘的朝两人挑眉一笑,“此钱财……乃南洋商人集资,尔等无需多问。”
“是皇上……”
李鸿章躬身应道,心中疑虑未消。
翁同龢捋了捋胡须,心里咯噔一下,似有所悟。
他细细想来……
之前,皇上曾告知第一步聚财之道。
莫非,南洋商人仅是一幌子?
翁同龢斜眼偷偷瞅了一下李鸿章,心中暗自窃喜。
钱财若是澄贝勒送来,那就是说,此事李鸿章并不知晓。
他蒙在鼓里……
这样看来,皇上信任之人只有我翁某。
“咳咳。”
咳嗽声传来……
翁同龢循声看向光绪,赶忙从胡思乱想中收回杂念,顺势正了正身子。
光绪手掩嘴唇,目光短暂游移,最终定格在了李鸿章面庞,“李中堂,旅顺港方向仍需密切关注,此事,便交由你全权负责。”
“是皇上,微臣这便遣人再行打探。”
“稍等……”光绪抬手,眉宇间闪过一丝忧虑,“呃,当下内部局势渐稳,然,外部局势却不可预测!李中堂,传朕旨意,将京城附近万余淮军开赴沿海一带,以此,增强胶东半岛和大沽口一线防御。”
“微臣遵命。”
光绪稍加思索,补充道:“嗯,电令恭亲王,令其务必于山海关一线加筑工事,另外,再令其于蒙古一带增设前沿哨所。”
“是皇上。”李鸿章躬身,额头皱纹渐深,微微抬起头来,“皇上,您……担心东斯拉夫会有所行动?”
光绪摇了一下头,“朕并无此虑,不过,外部局势动荡,我大清绝不可掉以轻心!”
“皇上圣明。”李鸿章面露敬意,拱手道,“那微臣……这便代皇上传达下去。”
“李中堂莫急,朕仍有一事。”光绪浅露笑意,一双眸子泛着精芒。
李鸿章再度躬身,“望皇上明示。”
光绪趋前一步,站定后说道:“呃,稍候前往工部一趟,令其为朕先行打造十二枚令牌。”
“……令牌?”李鸿章讶然一声,“皇上,不知此令牌何等模样?”
光绪伸出食指,于半空中比划一下,“大小嘛,掌心之物即可!呃,其内部银铸,外部鎏金,正面金龙高悬,正文明注~言出法随,背后浮雕免死两字。”
“……免死?……言出法随?”
李鸿章同翁同龢齐齐惊呼一声,相视一眼,其神色各有不同。
翁同龢捋了捋胡须,展露沉思状。
不一会,紧绷的嘴唇微动一下。
看其模样,似乎有所猜测。
而李鸿章,则先是一脸茫然,紧接着嘴角浮现一抹不易察觉的笑意。
光绪目光于两人面前来回游移,并未开口打搅。
李鸿章强行压住内心窃喜,眼睛眨了一下,矮了矮身子,“皇上,此物莫非……前朝之免死金牌?呃,与我朝丹书铁券……同理乎?”
光绪轻笑点头,未做回答。
李鸿章侧目瞥了一眼翁同龢,犹豫再三后,左腿跨前半步,“皇上,此物做何用?”
光绪微蹙眉,迎上了李鸿章期待的目光,“赏赐有功之臣,譬如……李中堂同翁师这般,为国为民鞠躬尽瘁之功勋之臣。”
李鸿章证实了心中猜测,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佝偻的身躯一躬到底,“谢皇上信任,微臣谢皇上恩典!”
光绪淡然一笑,冲殿外甩了一下头,“李中堂,立即着手操办吧。”
“是,是皇上,微臣这便先行告退。”
李鸿章仿如喜从天降般,走了两步还不忘回头深鞠一礼。
待殿内安静下来……
翁同龢望了一眼殿外,面露愁苦,“皇上,此事……微臣不解!”
光绪微微的凝眉,不动声色的恢复肃穆,“翁师有何不解?”
“呃……”翁同龢支吾半晌,忧虑之色充斥面庞,“皇上,您可能有所不知,那李中堂他……”
光绪清了清嗓子,打断了翁同龢话语。
他闭目沉凝一下,再度浮现笑容,“翁师,您可知朕为何如此为之?”
翁同龢仰头,眼眸低垂一下,“微臣不知。”
光绪背手,晃了晃脖子,“翁师,兵法云:我专而敌分,吾以众击寡,无有不胜焉!换言之,饭要一口一口的吃,事要一件一件的做,操之过急,徒劳而又后患无穷也!翁师切记,我大清之对手,无论何时何地,只一个即可!”
翁同龢手捋胡须,呆愣当场。
他脑海里飞速旋转,遐想连连……
有意打造免死金牌,难道,皇上此举~乃有意稳住朝中群臣?
吃饭需一口一口的进食……
翁同龢呆滞的眸子动了一下。
哦!
那西百万两银子,并非南洋商人集资,定然是澄贝勒搜刮而来。
皇上一手治理地方贪腐,一手还需稳住群臣。
毕竟,地方官吏~皆乃朝中官员之死党。
俗话说:牵一发,而动全身。
若不趁机分化他们,一旦其狗急跳墙,那内部局势便不可控制。
虽然皇上己掌控天下兵马,又一步步竖立了皇权,有此依托,并不担心内部生乱。
然而,多一层保障,于治理贪腐一事而言,则属于稳上加稳之远见!
嗯,高明!
哎,不对。
对手仅一个即可,是什么意思?
翁同龢捋了一下胡须,眼前忽的亮了一瞬。
哦!
当下敌人,乃地方官吏。
一手拉拢朝中大臣,一手治理地方腐败问题。
待国内安定了,那便联手东斯拉夫对付倭国。
击败倭国后,再拉拢西方国家针对东斯拉夫。
消灭了北方恶邻,再拉一方,继而寻机打击下一个目标。
…………
如此往复,一步步前行中,确实只面对一个敌人!
这……
翁同龢唏嘘一声,双手不由得抱拳躬身,“皇上,您有意打造免死金牌之事,莫非乃一手拉拢……一手打压之策?”
光绪垂眸颔首,“翁师还记得否,您当年曾教诲朕,兵者,最忌讳多线作战。试问,同兵事相比,国之战略~又岂非大同小异之理?”
翁同龢瞠目结舌的连连点头,“皇上言之有理!微臣自认为博读古今、满腹经纶,殊不知,皇上不仅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然谋略甚至到达了百谋于己所用,随手拈来、举一反三之境地!”
光绪偷偷斜了一眼,“翁师莫要如此恭维,非翁师之功,又怎有~朕当下之才呢?”
“嗨嗨,微臣不敢当!”翁同龢嘴里出言推辞,心里却美滋滋的。
他挠了挠后脑勺,忽的笑意渐浅,忧虑瞬间再度浮上心头。
免死金牌?
言出法随?
这……
皇上乃金口玉言,如此看来,那这朝中腐败官员~就任由其放纵下去了?
不,不行。
此事,必须规劝一下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