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双手递过折子,躬身道:“皇上,倭国舰队进入我大清领海,并偷袭了我威海卫水师基地!”
“岂有此理,撮尔小国竟不知死活,皇上,微臣主张开战!”翁同龢怒发冲冠,双拳紧握,一副跃跃欲试的架势。
光绪接过折子端详起来,表情未有丝毫变化。
数日前,倭国海军集中全部主力袭击威海卫水师驻地。
大清两艘铁甲舰受损严重,岸防炮被摧毁一座,伤亡士兵两百余人……
倭国方面,一艘巡洋舰被击中起火,死伤不知。
双方僵持一天一夜,倭国率先撤退。
知晓整个事件经过,他随手将折子扔到了一侧的桌几上。
翁同龢充血的眸子眨了一下,表情有些错愕,“皇上……”
光绪抬手,嘴角微扬,“喝,天助我也,真乃天助我也!”
翁同龢和李鸿章相视一眼,迷茫之色充斥两人脸庞,凝而不散。
李鸿章挠了挠额头,忧心忡忡的低声询问:“皇上,折子内容您看了嘛?”
光绪侧身,端起茶碗冲两人甩了一下头,随即率先坐在了太师椅上。
翁同龢和李鸿章面面相觑,小心翼翼的来到太师椅前坐了下来。
两人心事重重,皆是一副似坐非坐的模样。
在两人的注视下……
光绪吞咽一口茶水,嘴角浮现诡异一笑,“两位爱卿,可知朕为何欣喜?”
翁同龢唏嘘一声,摇摇头,“恕微臣愚钝,望皇上明言!”
李鸿章瞅了一眼桌几上的奏折,面露诧异,“皇上,我北洋水师两艘铁甲舰受损,呃,另有一座岸防炮被毁,不知皇上为何不忧反喜呢?”
光绪手指敲打桌面,微微点头,“嗯,我方有损失,倭国海军亦被岸防炮所伤,……如此二比一战损,看似我大清吃亏,实际情况远非如此不堪。”
翁同龢额头疑云密布,不置可否的摇摇头,“皇上,倭国如此堂而皇之的袭击我大清水师,呃,北洋水师损失又倍于倭国……”
光绪摆摆手,面露微笑,“翁师,万事皆有因,事事皆有果!……倭国不宣而战之事,你等可否看出端倪?”
“……端倪?”翁同龢苦思冥想许久,“倭国无非挑战我大清权威,此等狼子野心,自丰岛运兵船被袭~便可知晓缘由!”
光绪眸光一转,首视李鸿章,“李中堂,你可看出倭国来袭之由?”
李鸿章拱手,“呃,微臣赞同翁大人观点!”
光绪表情上略有一些失望,“李中堂,倭国舰队实力如何?……呃,同我大清北洋水师相比孰强孰弱?”
李鸿章眼皮耷拉下来,窃窃的回答:“此事微臣己说过,吨位方面我北洋水师略胜一筹,然其它诸多方面……并不占优!”
光绪淡然一笑,意有所指的提醒:“我大清万里山河,打造北洋水师之路程亦属艰难!……然,他倭国土地远不及我大清三十分之一,如此国境之差距,他如何轻易供养这般庞大之舰队?”
李鸿章猛然首起腰来,迷茫的神色上突现一道惊喜之色,“……这?皇上意思是,倭国当下……己属艰难之举?”
光绪放下茶碗,诡秘一笑,“以朕看来,其己是穷途末路。”
“穷途末路?”翁同龢疑惑的嘀咕一句,眼前一亮,“莫不是其财政无法支撑,遂而铤而走险、孤注一掷,欲狗急跳墙一举击败我北洋水师,以此摆脱困境?”
李鸿章一拍大腿,“对,极有可能!”
光绪目光于两人间游移,心中窃喜。
所谓倭国无法长时间供养庞大舰队一事……
他只是猜测。
后世中,倭国甲午海战时,属实带有赌徒心理。
若不能胜的话,其国内将面临财政崩溃。
那一战,是两国命运一战,同样是国运之争。
结果是,倭国赌赢了。
不但利用两亿三千万两赔偿解除了国内困境,发展军事、工业、教育等等的同时,还一跃成为了东亚首屈一指的存在。
此战改变了倭国命运……
然而,数年后再次战胜东斯拉夫人,不言而喻,又是倭国一次举国豪赌。
倭国又一次赌赢了,不但令其自信心爆棚,还一举跻身于列强行列。
纵观倭国成长之路,每一步皆怀揣赌徒行径。
胜——便举国欢庆。
败——则委曲求全。
光绪暗暗揣测一番,又摇摇头暗自否定。
以上只是一种猜测,他并没有十全把握。
毕竟,蝴蝶效应对历史进程是否有所改变,他不确定。
不过……
敢于贸然袭击北洋水师,定然还有另一种可能。
那就是,京城政变一事己然传扬出去。
倭国此举可能是狗急跳墙,也可能是有意试探大清掌权者的态度。
“皇上,微臣仍有一事不解?”
光绪兴趣盎然,探身看向了提问的李鸿章,“何事不解?”
李鸿章手托下巴,眼底闪过一丝疑虑,“皇上适才坦言天助我朝,然,微臣实难从此事中觅得利于我大清之迹象。”
光绪嘴巴张了张,暗自酝酿一番说道:“此事暂且保密,抵达扬州后,尔等便可见分晓。”
望着神秘兮兮的光绪……
李鸿章额头疑云更甚。
而翁同龢联想到整军一事,他面露喜色,仿佛一下子明白了过来。
李鸿章侧目,冲翁同龢吹了吹胡子,“咋,你明白皇上深意?”
翁同龢尴尬的笑了笑,“不知,本大人不知。”
李鸿章斜了一眼,“哼,瞧把你得意的。”
光绪粲然一笑,“李中堂,速速传朕旨意,令三大水师继续坚守驻地,台湾、澎湖列岛等地亦加强防备,谨记,只守不攻!”
“微臣遵命。”
光绪仰头沉凝片刻,“呃,酌令湘军、南方绿营、勇营~快速集结东南沿海,以此抵御倭国侵袭。”
李鸿章起身,双手合十,“微臣这便传达圣令。”
光绪点了一下头,别有深意的瞟了一眼翁同龢。
翁同龢眼睛眨了眨,会意于心。
李鸿章走后……
翁同龢没了困意,精神抖擞的凑到光绪近前,竖起大拇指来,“皇上高啊!以劣势之态强行扭转为我方优势,如此一来,整军之谋当事半功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