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都是年轻人,陆缺身上也没什么架子,一边帮着许叔微给苏轼针灸,一边攀谈,没一会儿,两人便熟识了。
谈话中,陆缺得知许叔微今年二十一岁,并非杭州本地人,而是真州人,因妻子娘家在杭州,入赘来此。
“疟疾之毒会让寒气入体,让人在大热天也觉得寒冷异常,我先以火罐引出老先生体内部分寒毒,再用银针通其经脉,看看能否让其恢复意识,然后再以青蒿汁佐以中药让其服下......”
许叔微说着,陆缺眉头一挑:“不知许兄所说的青蒿汁,可是记载于《肘后备急方》中的青蒿?”
这下轮到许叔微诧异了。
“原来陆公子也知道?”
看来是。
“我喜欢看些杂书,因此知晓,不过我毕竟不是大夫,所以只是知晓青蒿之名,并不确定,它是否真的能够治疗疟疾?”
用青蒿汁治疟疾,最早记载于东晋一个名叫葛洪的人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一书中。
而后世,正好有人发明出了一种名为“青蒿素”的药物,能有效治疗疟疾。
因名字相同,所以有人不免将两种药物联系在一起。
可后世的青蒿素并非提取自青蒿,而是从学名叫黄花蒿的植物中提取出来的。
而大众普遍认知的青蒿中,并不含有青蒿素。
这就使得有人对肘后备急方中记载的青蒿是否能治疗疟疾,产生了疑问。
中间相隔着一千多年,葛洪所说的青蒿,到底是青蒿还是黄花蒿?
如果是青蒿的话,根本不具备治疗疟疾的作用,他如何能得出青蒿汁能治疟疾的结论?
如果书中记载的青蒿其实是黄花蒿的话,倒是与后世的青蒿素对得上。
听了陆缺所言,许叔微笃定的点头:“青蒿汁确实有治疗疟疾的功效,早在两年前,我便治好了一人,这两年里,又有两人得了疟疾而痊愈,也皆仰仗此药。”
听到这话,陆缺心头微动,难道葛洪说的青蒿,真的是黄花蒿?
“不过......”
许叔微说着,话锋一转。
“青蒿虽然能够治疗疟疾,但药效并不算好,每次使用,必须佐以大量清热解毒的药材,而即便如此,也只能治疗症状轻微的病人,遇到症状严重的,其实我也没有把握......”
许叔微的眼睛看着苏轼,显然,苏轼就是症状严重的病人。
他并无把握。
听到这话,陆缺并没有露出太失落的表情,好像早有所料一样。
他确实早有所料。
就算肘后备急方中记载的青蒿,就是含有青蒿素的黄花蒿,以这个时代所掌握的技艺,几乎是不可能将青蒿素提取出来的。
不能提取青蒿素,就只能用青蒿的汁液,可汁液中青蒿素含量很低,要想靠汁液治好疟疾,只怕一天喝上百斤还不够,而普通人又怎么可能喝得下这么多水?
听出许叔微信心不高,陆缺并没强人所难,只让他尽力而为便是。
就在陆缺尽心为苏轼治病的时候,朝堂之上,正发生着一起大事:
淮南地区大雨不断,以至淮河大水,一夜之间,淹没光州城与周边三县,朝廷接到急报,上下震动。
“光州被淹,官员死伤殆尽,百姓流离失所,朕心甚痛,诸位爱卿以为,当务之急,该如何处置?”
年仅十九岁的赵佶坐在龙椅上,将目光打量着朝堂上的诸位大臣,一脸凝重。
他虽然于去年就己登基,但今年,才是他正大位的第一年,即位第一年,就遇到了水灾,而且还是这么大的水灾,他的心情着实好不起来。
听到皇上问话,大臣们纷纷开口,说来说去,不过两个字:“赈灾!”
“一州三县,数十个村庄,几十万灾民,赈灾绝非易事,诸卿以为,何人能担此大任?”
相比刚才的问题,这个问题可就难多了。
赈灾不仅是件大事,还是件难事,因为灾后会出现各种各样让人意想不到的状况,若处理得好,自然是大功一件,可若处理不好,非但无功,搞不好还得担责任。
官员们各自在心中权衡利弊一番,一时间,竟没人说话。
赵佶扫视着众人,他就等有人替他分忧呢,见朝中大臣一个个都杵着不动,当即便皱起眉头。
好在没等他催促,便有人给出了主意:“光州属淮南西路管辖,赈灾一事,理应由淮南西路转运使吴通负责。”
赵佶还在思索,立马有人不答应:“不可,赈灾非小事,吴通身负转运之职,要赶在年关之前,将钱,粮,茶,盐,生铁等物运进京己然十分繁忙,若让他再担负赈灾之职,只怕顾此失彼,反为不美。”
说话之人乃工部尚书范镗,他与吴通同为新党中人。
宋神宗在位时,任命王安石为宰相,让其领导变法,史称熙宁变法,以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之后被统称为新党,而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便被称为旧党。
自熙宁变法起,北宋朝廷便大略分为两派,既新党和旧党,两党之争,历经数朝,一首持续到北宋灭亡。
赵佶登基之时,年轻气盛,壮志雄心,有意缓和新旧两党的关系,平衡双方势力,因此贬谪了不少原先在朝中得势的新党干臣,提拔了许多旧党中人。
刚才提议让吴通赈灾的,便是旧党的官员。
吴通不是不可以赈灾,但让他赈灾,风险太大,要是干得好倒也罢了,要是干不好,难免被政敌作为打击的借口,到时候,搞不好连转运使这位置都保不住。
自蔡京蔡卞兄弟与前宰相章惇相继被贬出京,他们新党己经再容不得半点损失了。
听了范镗所言,其余新党官员也明白过来,纷纷表示不能让吴通赈灾。
见这么多人赞同范镗所言,赵佶仔细一想,也觉得有点道理,没再说什么,只是接着看向众人。
范镗否定了吴通,担心惹得皇上不喜,正想着要不要自己出马,却看到宰相韩忠彦站了出来:“官家,老臣愿亲往赈灾,为官家分忧。”
作为旧党中人,韩忠彦曾被贬为地方官,是徽宗登基之后,才将他召回京城担任宰相的,他毛遂自荐,难免没有感激赵佶,想为君分忧的意思。
见韩忠彦站出来,赵佶心中大感称慰。
他虽起复了大批旧党官员,但到目前为止,大部分旧党官员都只会夸夸其谈,一遇到事情,就有些畏缩,他对旧党官员所展现出来的本事和能力,是有些不满的。
现在韩忠彦能主动揽事,至少说明他还有些责任心。
不过,他思量片刻,摇了摇头,并没答应。
“韩卿有意为朕分忧,朕心甚慰,不过韩卿贵为宰执,若亲自救灾,传扬出去,岂非让人笑话我大宋官场无人?”
水灾虽然严重,但还用不着宰相亲自出马。
何况赵佶也不想韩忠彦离开朝堂。
相比其他那些一有机会就抨击新党,并且还言辞激烈,表情浮夸的旧党官员而言,韩忠彦很少说新党的不是。
而且性子也儒雅随和,就算谈论新党,也只是就事论事,并不浮夸,这使得赵佶更喜欢和他打交道。
一想到对方要是去赈灾,自己又得和那些恨不得将新党中人剥皮抽筋的旧党官员打交道,还要在唾沫满天飞的情况下听他们骂人,那可太难受了。
韩忠彦早就知道皇上不会让自己亲自去救灾,因此他一开始就不是这个目的,见赵佶果然驳回自己的请求,他当即道:
“官家所言甚是,是老臣有失考量了,既然老臣不便出面,那老臣举荐一人,此人曾多次治理水灾,于赈灾之事,经验颇丰,若派他去光州赈灾,再合适不过。”
赵佶眉头一挑,有些好奇:“不知韩卿举荐的是谁?”
“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