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卫国凯旋归来不到一周,王秀莲的“催生大计”就正式打响。清晨六点,李玉儿刚走进厨房,就看见婆婆把一碗黑黢黢的补汤拍在灶台上,白胡子翘得老高:“喝了!这是我托人弄的‘生子秘方’,放了十几种补药!”
“娘,我昨天熬卤味到半夜,喝不下……”李玉儿捂着鼻子后退。
“喝不下也得喝!”王秀莲抄起勺子就往她嘴边送,“你跟卫国结婚五年了,眼瞅着邻居家的孙子都会打酱油了,我这老婆子啥时候才能抱上大胖孙子?”
顾卫国端着牙刷冲进来,挡在李玉儿身前:“娘,玉儿忙厂里的事太累,生孩子的事不急……”
“不急?”王秀莲把勺子往锅里一摔,溅起的补汤洒了一地,“你都三十了!再不急我就去庙里给你们求子!”
周末家庭聚会,七大姑八大姨组成的“催生集团军”集体上阵。戴老花镜的大姨拉着李玉儿的手,摸完脉又看舌苔:“玉儿啊,你这脉象虚,得赶紧补补,我那儿有个‘转胎丸’……”
“大姨,现在男女都一样……”李玉儿试图解释。
“一样啥一样!”二舅母抢过话头,“你婆婆盼孙子都盼出白头发了!我跟你说,要想生儿子,就得吃碱性食物,比如……”
顾卫国在一旁拆军用罐头,突然插话:“我在前线见过太多战士为了保家卫国牺牲,生男生女只要是我们的孩子,都一样宝贝。”
催生的风声传到厂里,年轻女工们围着李玉儿起哄。小王嫂子举着刚做好的儿童卤味罐头:“李姐,你看这罐头多可爱,给您未来的宝宝先尝尝?”
质检科的姑娘们递来“育儿手册”:“李姐,我们帮您研究过了,吃辣卤不影响怀孕,但要适量……”
李玉儿躲进设计室,刚摊开防寒服图纸,马所长就探进头:“李姐,听说您婆婆天天给您灌补汤?要不要我帮忙找个老中医看看?”
连续一周被补汤和催生言论轰炸,李玉儿的耐心终于耗尽。这天傍晚,王秀莲又端来一碗油腻的鸡汤,堵在厨房门口:“今天必须喝完!我问过算命的了,喝了这汤保准生儿子!”
“娘!”李玉儿猛地推开碗,鸡汤洒在她刚设计完的童装图纸上,“我不是生育机器!我有我的事业,有边防的战士需要我!”
王秀莲愣住了,随即抹起眼泪:“好啊你个没良心的!我辛辛苦苦给你弄补汤,你还砸我碗筷!卫国啊——你看看你娶的好媳妇!”
顾卫国把摔在地上的碗筷捡起来,拉着李玉儿进了卧室。窗外的月光照在两人的军功章上,他摸着她眼下的青黑:“累了吧?娘也是着急,你别往心里去。”
“我不是生气,是委屈,”李玉儿靠在他肩上,“我知道她想抱孙子,但我不想因为生孩子就放下厂里的事,更不想被‘生男生女’这种话绑架。”
顾卫国沉默半晌,突然说:“明天我跟娘谈,生孩子的事,我们自己做主,谁也不能逼你。”
第二天,顾卫国把王秀莲拉到厂区参观。看着流水线上忙碌的女工,看着墙上挂着的边防战士感谢信,看着李玉儿在设计室里专注的样子,王秀莲的白胡子渐渐耷拉下来。
“娘,”顾卫国指着一张照片,“这是玉儿给边防战士做的防寒服,救了很多人。她现在做的事,跟我在前线打仗一样重要。”
王秀莲摸着感谢信上战士们的签名,突然叹了口气:“是娘老糊涂了,光想着抱孙子,忘了你俩做的都是大事……”
晚饭时,李玉儿端上特意做的“改良版补汤”——用红枣、枸杞和她秘制的卤料包炖的鸡汤,香气扑鼻。王秀莲看着碗里没放任何“秘方”的汤,不好意思地笑了:“玉儿,以前是娘不对,你想啥时候生娃就啥时候生,娘不催了。”
“娘,”李玉儿给她夹了块卤牛肉,“其实我和卫国商量过了,等这批新型防寒服研发完,就考虑要孩子。到时候还得请您帮忙带呢!”
顾卫国举起搪瓷杯:“来,为了未来的小战士——不管是男是女,都让他(她)像爹娘一样,做个有担当的人!”
深夜,李玉儿在设计图上画下最后一笔,新型防寒服的袖口处多了个可爱的小熊图案。顾卫国凑过来:“这是给谁设计的?”
“给我们未来的宝宝啊,”李玉儿指着图纸,“你看,这是可脱卸的儿童款,用的是最安全的阻燃布料,等他(她)长大了,就把这图案缝在军装上。”
月光透过窗户,洒在设计图和桌上的空补汤碗上。李玉儿知道,催生的风波虽然闹得鸡飞狗跳,却让她和婆婆之间多了份理解。而那些砸在灶台上的碗筷声,最终化作了设计图上温柔的线条——就像生活,总有磕磕绊绊,但只要彼此尊重、相互理解,就能在柴米油盐的烟火气里,孕育出最温暖的希望,无论是新生命,还是新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