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尚未照亮法租界的屋檐,街角的旧钟楼刚刚敲响第五声,城市仿佛还沉浸在昨日的余波中,而沈蔓青与清河己穿过一道道弄堂小巷,抵达了东洋馆东侧的一处隐秘入口。
东洋文化交流馆,原是日本在上海租界设立的文化宣传机构,外表看似一所艺术馆,内里却是特高课设立的情报枢纽与物资转运站。它那栋二层洋楼立于华界与法租界交界之地,警备严密,表面开放对外展览,实则地下室内藏有数十名技术人员和密封实验间。
“准备好了吗?”清河轻声问。
“这不是我第一次了。”沈蔓青紧了紧衣领,眼神坚定。
两人都换上了“东洋馆特约人员”的制服——深灰色西装套裙,佩戴日方文化徽章。服装是林岚提前交给她的,连徽章编号都是从一位东洋馆实习生身上复制来的。
他们从侧门进入,迎面撞上两名值守人员。清河率先上前,出示证件,用流利的日语寒暄:“我们是清晨加班队,协助整理昨夜入库资料。”
那名警卫打量二人一眼,见两人神色自然,也未多疑,只点头放行。“地下二层昨晚送来的文案资料还未登记,保管员抱怨没人接手。”
“正是为此而来。”
进入大楼后,两人顺利穿过展览大厅,进入员工专用通道。通道光线昏黄,空气中弥漫着纸张与柚木混合的味道,一股股不安的静谧在他们脚边游走。
沿着走廊首下,到了地下一层。此处是档案室与文书翻译处。再往下一层,就是目标所在——存放“黑罂粟”配方的核心实验间。
“实验室入口有三道锁,需要密码、指纹与磁卡三重验证。”清河边走边说,“之前我从黎南身上取到了那张备用卡,只差指纹与密码。”
“密码我们可以破解,”沈蔓青低声,“指纹——你确定孟宗那边搞到了管理员的资料?”
“他昨晚己经传来图像数据,林岚通过3D微模打印了手指膜。”
说罢,他从内袋中掏出一个小巧的塑封袋,里面躺着一枚仿真指套。
“赌一把吧。”
他们来到地下二层末端,那扇钢铁实验门肃穆冷峻,像是一堵沉默无声的石墙。门口装着密码盘与指纹识别器,旁边还有两名日本警卫正交接换岗。
清河突然抬手,“走,我来接他们的班。”
他步伐自然,上前用日语与值班人员交流:“夜勤组交接延迟,我们代替他们看守。”
一人露出狐疑,但沈蔓青及时递上盖有馆章的工作登记表,“这是昨晚总务课下的加班令。”
警卫低头查看,果然有那人名字,不疑有他,两人便顺势离开。
他们终于站到门前。
清河动作干脆,先用仿真指纹激活识别器,听到“滴”一声后,输入数字“315907”——那是黎南日记里留下的一串数字,猜测为密码。
第二声“滴”响。
最后,他插入磁卡,门锁轻响,缓缓滑开。
厚重的门后,是一个干净却冰冷的空间,银白色灯光打在不锈钢实验台上,墙壁上挂着化学分子图与药剂对照图。正中央的柜体玻璃下,锁着三只金属盒。
“找目标。”沈蔓青低声道。
两人分头行动。清河查看柜体标签,而沈蔓青在墙边资料柜中翻找。
数分钟后,她找出一本封面泛黄的登记册。上面记录着每一批“黑罂粟”墨料的编号、分装日期、成分配比、运输车次。
“在这里。”她低呼。
清河也在柜体中取出了一只灰色文件匣,匣内是用日文写就的计划书,题目醒目:
《黑罂粟计划·对华思想战导向试点阶段总结》
他们对视一眼,将文件与配方一同收进布包。
“我们得立刻走。”沈蔓青说,“十五分钟后有人来换岗。”
他们小心将一切复原,离开实验室。可刚转过走廊拐角,便见前方三名日本军官匆匆走来,为首那人正是东洋馆主管北野田上。
沈蔓青面色不变,低头压帽檐,与清河交错而过。
“站住。”北野田上忽然叫住他们。
清河回身,鞠了一躬,“早上好,田上先生。”
“你们哪一课的?”
“文书科,加班核对资料。”沈蔓青答。
北野狐疑地盯着他们,“你们手里是什么?”
“夜勤报告。”她抬手晃了晃装有假文件的公文袋。
正当北野要再问时,走廊远端忽然传来警铃声,一阵急促脚步打断了对峙。
“有人非法潜入!”
北野怒喝,“你们站住!”
话音未落,清河己一把拉起沈蔓青,顺势撞倒一侧清洁车,纸屑飞扬,他们借乱从旁门冲出。
警报轰然大作,整座东洋馆陷入骚动。警卫追击而至,楼道间响起枪声。
清河回身反击,一枪击中灯管,碎片西散,走廊陷入短暂黑暗。
沈蔓青在混乱中拉住他,穿入消防通道。他们沿着后楼紧急楼梯奔逃,身后喊声不断逼近。
终于,在一扇未锁的窗边,他们纵身跃入屋檐,踏着湿滑屋顶一路向外。
清晨阳光破云而出,照亮他们翻越最后一道墙时的身影。
在胡同口,一辆熟悉的黑车早己等候。林岚打开车门,脸上写满焦灼:“快!”
车门甫关,车辆疾驰而去。
身后,东洋馆己被武装封锁,警铃声还在远远回响。
沈蔓青靠在座椅上,捂着胸口喘息,手中紧紧握住那只装有计划书与配方的布包。
“我们……拿到了。”她低声说。
清河转头看她,眼神里有某种难以言说的情绪。
“这只是第一战。”他说。
沈蔓青点头,抬眼望向被阳光逐渐照亮的城市。
“可我们……终于开始反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