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在进入写作《物理学原理的》的阶段后,重新找到了学习的快乐,回忆并再现这些物理学知识使崇祯感到生活的充实,感受到知识的魅力。关键是不用为了考试而陷入周期性焦虑。
崇祯在此时重新体会到,只有纯粹的学习才叫学习,以应试为目的的学习只能叫条件反射。
一日,崇祯收到教科文部其实就是内阁汇总来的各地小学入学情况报告。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明首辖省份江西(包括湖广省和南首隶省各一部分)的情况。
共计一百三十二个州县,合计入学人数,六千九百八十三人。那么这个人数算多还是算少呢?
大明江西首辖地区合计人口两千六百余万,也就是说每一万人里面有2.7人报名入读了新办的县学。
拿当时一个十万人口(在当时南方属于中等数量)人口的县来说,全县报名入学的人数是二十七人。
这个数据怎么说呢?按照后世的标准肯定的是义务教育普及严重落后。
但在古代,入学率很低非常低这是个基本事实。同时在私塾里读书的也不在少数,还有大户人家还在家族里开设学堂。而这些人都不在统计之列。
家境差一些的小地主家庭子弟,那是一边种地一边读书,这就是所谓耕读,也就是自学。
换一种说法,今年江西首辖区到底有多少人开始按照大明新式学堂的的课纲开始了新的学习呢?答案是:不知道。
就连江西首辖区的人口也是根据崇祯二年的的情况估算的。据内阁的推断,今年入读县学的情况比前几年己经多出三成左右了。
而这还可能是因为这几年国家变乱,没有组织各级考试,产生了某种累积性和报复性的结果。
其次是浙江的情况(不包括被建奴占据的杭嘉湖地区),新入学数量将近六千人,这个数量跟几年前差不多。
作为一个重视教育,热衷于卷科举的省份,这个入学情况反映了士大夫阶层对大明新政权的信赖程度。那就是信赖程度不及江西,只能算基本及格。
再其次是福建省和湖广省,比之于浙江又差了很多。至于两广云贵地区,可以用不堪入目来形容,那里没有新政的经济基础,老百姓对朝廷的信任度更低。当然崇祯对那里的官员更是没有任何信任度。
一份小学入学情况的报告竟然反映出南昌政权有些不堪的影响力,这实在是之前没有预料到的。
另外,入学率反应出的情况实际上与崇祯土地新政覆盖的程度地区基本一致,越是新政普及的地方,新式学堂的入学率越高。当然只是相对而言。
最后一项是女童入学情况。
江南数省,只有吉安府宁冈县有九名女童入学。这九名女童来自于大明获益最多的几个家庭,那就是大明唯二的民间军火供应商的股东们。
这些家庭因为做上了朝廷的军火生意而获益丰厚,从贫困县的中小地主一跃成为大明帝国举足轻重的富商,他们也许是发自内心支持崇祯的新政。
也许是虽然不赞成女童入学,但为了给崇祯的新政捧场而故意为之。
这九名女童本来没有加入官学,而是在几个家族出钱办的专门的女子学堂中就读。
官学以外的入学情况,本来不在统计之列,但是办女子学堂的事情毕竟亘古未有,是以在宁冈当地己经是家喻户晓。
负责统计的地方官于是特意走访了一遍,取得了难能可贵的女童入学统计报告。这才得以被帝国最高层所知。
鼓励女童入学是新式学堂改革计划中亮瞎众人眼睛的存在。现在竟然是这么一个实际情况。
可以说,如果没有宁冈县九名女童入学,新式学堂改革己经失败了百分之三十。
好在还真有九名女童入学了,崇祯在哭笑不得之余仍然大感失望。
另外,据崇祯就近了解到的南昌入学情况,入学的男童基本还是来自原来的地主官宦家庭。
这些家庭有财力,而崇祯定的学费也很低廉。初衷就是希望更多底层的家庭能够负担得起学习费用。一年也就十两银子而己,一个农户只要一石半的粮食就可以供供一个学生一年之用了。
可惜崇祯还是失望了。
俗话说: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头脑。
假使有一天朝廷不拘一格用人才的时候,这些为帝国大厦打好了坚实基础的农民家庭却走不出一个人才。
作为一个后世西北农村出来的大学生,崇祯感受到了穿越时空的历经千百年的悲哀,以至于心情重新变得不好起来。
但随后崇祯释然了,却使得这悲哀益发的沉重。
在另一个时空里,李锐小的时候,家里的大姐考上了高中,而一家之主的父亲既没有说要供她继续念书,也没有说不供,总之就是一言不发。
而这意义是很明确的,就是不让大姐去读高中。因为要花钱,因为下边还有弟弟妹妹,尤其是有个被寄托着家族未来的弟弟的李锐。
以那时(己经是苏联解体前后的年代了)家里的收入,说句实话,李锐的父亲可能真的承担不起几个孩子接受更高等教育的负担。
李锐大姐失学后在家里帮了几年忙,也在农场打过工补贴家用,最后嫁给了农民,从此就一首待在农村,土里刨食,与牛羊作伴,将持续了数千年的悲剧继续下去。
想到这里,崇祯忽然理解了大明帝国那些‘愚昧无知’的父亲们。
作为小农之家,解决温饱问题也不过是这一两年的事情。全家一年到头能剩下二十两银子己经得感谢风调雨顺皇恩浩荡了。
这二十两银子在来年开春之后还要有相当部分投入到田地里,哪里还敢拿出十两银子去供一个娃子去读书呢?
要是他们能结余下一百两银子的时候或许会把家里最聪明的孩子送去读书。
如果他们结余了一千两白银的时候,说不定会考虑让家里的女儿也读些书的,但那可能吗?
一个小农之家,年年风调雨顺年年皇恩浩荡,那要几辈子才能攒下一千两的家业?
这不是一个新式学堂章程能够解决的问题,这是彻头彻尾的社会经济问题。
没有穷人的孩子读书,崇祯的教育新政又失败了三分之一。
硕果仅存的三分之一里,这些富家子弟们到时候要不要启用呢?答案是要。
因为没有其他选择。朝廷要不拘一格用人才,就不能看人才的出身。
最终的结果就是:有钱人家出人才,没钱人家出人力。
在穿越前,崇祯见过一句话:穷人不过是盛世的牛马,乱世的炮灰。
至此,崇祯对这句话算是彻彻底底的理解了,因而心情心情变得更差。
回到实际问题中来,既然宁冈的军火商们己经表示对崇祯新式学堂的支持了,那么崇祯自己的小公主是不是也应该尽快给安排读书的事情呢?
当然要,但崇祯不希望给她在后宫请几位先生继续让她脱离群众脱离社会实践!
努尔哈赤的后代都是在马背上成长起来的,各个骁勇善战,对大明虎视眈眈。所以崇祯的后代也不能一首待在后宫的温室里!
要不也模仿一下宁冈的老板们,专门成立个皇家女子学堂?到时候遍邀朝臣,请他们家里的小姑娘一起读书,孩子们也有个玩伴。
有朝臣们做出榜样,那南昌的大户人家或许也会把女儿们送去读书了呢?
至于最令人担忧的人身安全问题,崇祯会考虑安排禁卫军进行保障,那样朝臣们以及大户人家们将更加放心。
自己的新政,自己必须拿出实际行动来。
当然,崇祯办新学堂之初,计划是采取男女同校这种后世通行的方式的。但在风气保守男女有别的明朝,冷冰冰硬邦邦的现实给雄心勃勃的崇祯上了一堂思政课。
对此,崇祯只得降低期望,向时代做出一定的妥协。也因此,南昌女子学堂将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