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二表哥言重,我去村中走走,衡二表哥去找几位长辈可让丫鬟给你带路。”时见梨点了下头,带着两个贴身丫鬟出了门。
门卫拱手喊了声“梨姑娘”。
明昼衡看了眼她的背影,找了个下人带路进内院中。
正是夏,村子里蝉鸣很密,走到树多的地方,便能听到声嘶力竭的蝉声。
在村子里走了两刻多钟,日头逐渐高了起来,田间地头不少村民在劳作,路上碰到的村民都对三人客客气气的。
一群孩子呼啦啦地跑过来,见了时见梨三人,好奇地打量了好几眼,交头接耳地不知道说了什么后,又呼啦啦地跑进了几棵大树连接而成的一小片林子里。
这些孩子们的腰间都挂着系着一个小布袋。
不一会儿,像窜天猴般噌噌爬上树,树上挂满了孩子,叽叽喳喳的。
蝉鸣声似乎都变得凄厉了些。
时见梨带着揽星衔月站在不远处的树荫下看着。
“他们是在捉知了吗?”揽星问。
忽然想起几年前她和衔月也跟着姑娘上蹿下跳过。
“蝉也是一味药材,每到夏日,村里的孩子便会三五成群爬树去捉卖给药堂,别看如今叫得凶,过两日就会被捉没了。再过几日,山脚下都鲜少有蝉叫声。”一道声音在身后响起。
时见梨转身。
明昼衡走近,继续道:“我小时候亦是这些孩子中的一员,将蝉晒干卖了后便能买些零嘴吃。”
“衡二表哥。”时见梨客气地同他打了声招呼。
明昼衡笑着点头,“出来时,伯祖母说要派人出来找你,时表妹回去吧。”
“好,多谢告知。”
时见梨回到半路,便碰上了老夫人身旁的大丫鬟,“梨姑娘,老夫人和国公夫人正找您呢?”
“两位长辈可是有事吩咐?”
“吩咐倒没有,是有事,不是急事,但是大事。”梅心笑道,“祭祖通常都是由各支当家主母去亲自挑选香烛、线钱、冥居等,我们这一支的香火还未挑选,今日下午国公夫人会去镇上买香火。”
“梨姑娘是未来的世子夫人,祭祖五年才有一次,老夫人和国公夫人的意思是让梨姑娘也陪着去。”
时见梨眨了下眼,点头:“好。”
回了宅院,时见梨进去拜会了老夫人和袁郁荷,“老夫人、伯母,我回来了。”
老夫人打量了她一圈,点点头,笑问:“一早去哪儿玩了?”
“去了村中逛,村子的朴素热闹看着也别有一番意趣,方才见一群孩子全挂在树上捉蝉。”时见梨坐在她身旁回道。
“咱们家祭祖,往常都是主母亲购香火等物什,今年你也来了,便跟着一起去吧。”
“好,方才梅心姐姐己经同我说过了。”
袁郁荷道:“梨儿回去换身繁琐些的衣服再过来吧,采买祭祀之物应当穿得庄重些。”
时见梨应下,回了自己的屋子,选了身稳重的衣裳换上,又重新梳了发髻。
看到带过来的袖箭时,她视线一顿,拿过来绑到手腕上。
“姑娘带上这袖箭做什么?”衔月不解。
时见梨解释不清自己心头那股莫名的不安,“觉得还是戴上为好。”
衔月闻言也没有多问,姑娘做事自有她的道理,她的首觉很准。
收拾好后去找袁郁荷,便见她也换了一身衣裳。
时见梨打量一眼,不见明月临,问:“临妹妹不去吗?”
“她呀,昨日还活蹦乱跳,今日就说头晕了,小褚府医看过后说是水土不服,便不要她去了,让她在家里多休息。”
马夫将三辆马车赶来,停在府门前。
知晓府上要去买香火,明传达的长子夫妇和明昼衡己经等在府门前,明昼识和明昼启也陪同着一起去。
大李氏道:“我们住在这儿几十年了,更熟悉县城一些,给几位带路。”
“那再好不过了。”袁郁荷笑应,又看向明昼衡,“昼衡也来了,方才他回去后我还同我母亲夸这孩子学识好呢。日后去京中考学,便让他住在府上,让他只顾好好读书就行,不必担忧其他,也能和昼识做个伴。”
大李氏笑容越发明显,嘴上却谦虚道:“衡儿这孩子其他事情做不好,就读书这事上还算让我省点心。”
明昼衡谦虚道:“叔母谬赞,我待在家中也帮不上什么忙,便和爹娘一起过来陪同叔母到县里了。”
就是心中有些诧异这时家表妹怎么也一同去了。
“你和昼识他们一起坐一辆马车,都是读书人,应当能谈到一起。”
明昼识接道:“向来知道衡二哥读书好,早就想请教衡二哥读书上的问题了。”
“请教倒不敢当,但定知无不言,与西弟一同探讨。”
“好了,都上马车吧,到马车上你们再谈书论策。”袁郁荷笑道,拉着时见梨去最前面的那辆马车。
后面一辆是几个男子坐,最后一辆坐着丫鬟和府上的府卫。
时见梨上了马车后才发现,这辆马车是来朝州的路上她和明月临坐的。
“十年前回来那次,我们上午到,你伯父他们当日下午就到了,这次我们在路上多耽搁了些,他们不知怎的也迟了些。”马车里,袁郁荷道。
时见梨给袁郁荷倒了杯滋补的花茶,“兴许是路上有什么事耽搁了,或是朝中有事,出发晚了。”
大李氏也是长辈,她顺手也给大李氏倒了一杯,大李氏有些拘谨地倒了声谢。
东隅村还算靠近县里,马车赶上一个半时辰便到了。
午时刚过,大家伙都没用午饭,袁郁荷便问了大李氏这县上最好的酒楼,带着一行人进去用了午饭。
……
此刻的东隅村口,一三十岁模样的男子着急忙慌地赶着骡车进了村中,灰头土脸的。
“那不是族长家的老三吗?往常打扮最体面了,怎么这副样子?”
“好像是有急事。”
“刚才我没看错吧?老三身上的衣服怎么像是破了?还好几日没洗过澡的样子,一半头发都散了。”
村民们议论纷纷。
明老三刚到家,骡子还没拴好,便忙不迭跑进院里大声地喊:“爹,不好了不好了!!快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