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住在大陕北

第二百三十五章 场院秋声碎

加入书架
书名:
我家住在大陕北
作者:
画板写手
本章字数:
5914
更新时间:
2025-06-10

塬坡的打谷场被晨露洇湿时,建国蹲在石磙旁检查绳套。粗麻绳磨得发白的地方缠着塬坡的红布条,像条受伤的蛇盘在石磙腰间。小妹抱着笸箩走来,笸箩里装着新蒸的双塬馍:"哥,二柱叔说马里的石磙是圆头,咱塬坡的咋是方头?"建国用木楔敲紧绳扣,指节因用力泛起青白:"方头石磙压场瓷实,跟塬坡人的性子一个样,敦实。"他掰下块馍塞进小妹手里,馍上的辣木粉斑点像撒了把星星。

晌午时分,马里陶工们赶着骡子进场。穆萨老人的拐杖上挂着塬坡的铜铃铛,每走一步都晃出细碎的响:"建国娃,俺们马里压场用骆驼,骡子能行?"建国拍了拍骡子的背,骡毛上沾着隔夜的麦草:"骡子耐苦,跟塬坡的老黄牛一样,压得动场。"他指了指石磙上的陶制防滑纹,"这纹是照马里的沙纹刻的,不易打滑。"

暮色降临时,塬坡的信鸽扑棱着落在场边的老槐树上,带来秀兰的信。信纸里夹着粒马里的沙漠玫瑰种子,种皮粗糙如塬坡的沙棘果:"建国,马里的稷米收了,用你们的陶制风车筛粮,筛出的稷米能照见人影。"建国捏着种子,想起秀兰走时鬓角的白发,比塬坡的麦穗还亮。小弟凑过来,鼻尖几乎碰到种子:"哥,这种子能在塬坡开花不?"

"能,"建国将种子放进粗布口袋,"就像马里的稷米能在塬坡扎根,塬坡的麦子能在马里抽穗。"他指了指打谷场中央的麦垛,"等开春,把这种子种在窑厂后坡,开出的花准比塬坡的山丹丹还艳。"小妹摸着口袋上的辣木叶刺绣:"开花了给阿依莎寄种子,她准喜欢。"

深夜,建国坐在场边的草垛上,护窑符在掌心磨得发烫。小妹挨着他坐下,手里攥着从马里寄来的沙画瓶:"哥,阿依莎说马里的打谷场全是沙子,不像咱塬坡有槐树荫。"建国望着老槐树的影子在月光下摇晃,像塬坡的摇椅:"沙子场晒粮快,"他指了指场边的陶制水缸,"咱塬坡的场院有树荫,马里的场院有凉风,各有各的好。"

小弟突然从草垛里翻出个陶哨:"哥,这不是三年前埋的哨子?"建国接过哨子,沙粒从哨孔里漏出来,露出塬坡的枣花刻纹:"三年磨一剑,这哨子经了风雨,声儿更亮。"他对着风口吹了声,哨音混着远处的狗吠,惊起了槐树上的麻雀。小妹笑出了声:"像塬坡的更夫在打梆子!"

次日清晨,塬坡的日头刚冒红,石磙己在打谷场上转开了。建国扶着磙架,骡子的蹄印在麦秸秆上压出整齐的纹,像塬坡妇女纳鞋底的针脚。小妹跟在后面拾麦穗,粗布围裙里兜着几十颗金黄的穗子:"哥,这麦穗比塬坡的糜子穗长两指!"建国抹了把汗,脊背的粗布褂子被汗水浸得深了色:"长是因为马里的日头足,"他指了指石磙下的麦粒,"颗颗饱得能出油。"

晌午时分,马里陶工们坐在老槐树下歇脚。穆萨老人用塬坡的粗瓷碗喝着辣木茶,碗沿的枣花刻纹被磨得发亮:"娃,这茶比俺们马里的仙人掌茶还解乏。"建国往老人碗里添了勺椰枣蜜:"辣木茶刮油,椰枣蜜补劲,搭配着喝,顶得上塬坡的荷包蛋。"小弟在旁啃着双塬馍,馍渣掉在地上,引来几只蚂蚁。

暮色降临时,扬场开始了。建国站在风口,挥动马里的陶制木锨,金黄的麦粒与麦糠在空中分成两道流,像塬坡的泾河与渭河。小妹举着陶制风车站在一旁,风车上的塬坡护窑符与马里图腾在夕阳下闪着光:"哥,这风车比塬坡的木风车轻三斤!"建国点头,木锨划出一道优美的弧:"轻是因为用了马里的沙陶,"他指了指风车叶片,"转起来跟马里的驼铃一个节奏。"

深夜,建国坐在窑厂前清洗木锨。陶制水盆里的水混着麦糠,映着塬坡的星空。小妹抱着陶罐走来,罐里装着新煮的麦仁粥:"哥,二柱叔说马里的扬场不用风车,用簸箕。"建国用手指拨弄水面,麦糠打着旋儿漂走:"簸箕扬场费力气,"他指了指远处的风车,"等咱给马里的每个打谷场都安上陶风车,乡亲们能省不少力。"

又过了几日,塬坡的麦粒晒干了。建国带着弟妹们在场上过筛,小妹的粗布手套上沾着细粉:"哥,这筛子眼儿比塬坡的细一半!"建国用木耙拨弄筛面上的麦粒:"细眼筛出的麦干净,"他指了指筛下的麦糠堆,"糠能喂猪,麦能磨面,一点不糟蹋。"马里陶工递来椰枣叶编的筛垫:"俺们马里筛稷米用草垫,跟你们的筛子一个用处。"

晌午时分,塬坡的孩子们围在陶磨旁,看小弟磨面。磨盘转动的声响混着孩子们的笑声,像塬坡的信天游。阿依莎捧着陶碗接面,碗里的面粉堆成小山:"姐姐,这面能做马里的稷米糊糊不?"小妹往碗里加了勺塬坡的蜂蜜:"能,还能蒸馍、擀面条,变着花样吃。"小弟在旁插了句:"还能捏面人,跟塬坡的庙会似的!"

暮色降临时,建国站在粮囤前检查封口。陶制粮囤的缝隙里塞着塬坡的艾草,散发着淡淡的苦香:"艾草驱虫,"他对马里陶工说,"跟你们用辣木叶一个理儿。"穆萨老人往囤顶放了块马里的沙石板:"俺们马里盖粮囤用骆驼皮,你们用石板,都是防鼠。"建国拍了拍石板上的塬坡刻纹:"石板经晒,骆驼皮经磨,都是好物件。"

深夜,建国躺在草垛上,听着塬坡的虫鸣。护窑符与粮囤的影子在月光下交织,他突然想起秀兰的话:"粮食入囤,心才落囤。"小妹抱着沙画瓶蜷在他身边:"哥,等咱在马里也盖了粮囤,是不是就能天天吃白馍?"建国笑了,月光落在小妹的辫梢:"能,等你们长大了,塬坡和马里的粮囤都满当当的,白馍管够。"

小弟翻了个身,手里的陶哨掉在草垛上:"哥,马里的粮囤会不会也有萤火虫?"建国望着星空,塬坡的萤火虫在远处飞舞,像提着灯笼的小精灵:"有,"他摸了摸小弟的头,"每个粮囤里都藏着萤火虫,它们提着灯,守着咱的粮食呢。"

又过了些日子,塬坡的麦种精选好了。建国用刻刀在陶制粮袋上刻下"良种",牌面上塬坡的农历与马里的历法都染着深黄色。小妹举着陶制量斗走来,斗里的麦粒颗颗:"哥,这斗能装五升麦种,跟马里的羊皮袋一样准!"建国接过量斗,往粮袋里倒了最后一斗麦:"准是因为咱量的不是粮食,是日子。"

晌午时分,塬坡与马里的孩子们围在粮袋旁,用塬坡的红绳和马里的彩线给粮袋系结。阿依莎在绳结里藏了粒塬坡的麦种:"姐姐,这麦种能在马里的沙地里发芽不?"小妹在绳结里塞了片马里的稷米叶:"能,就像塬坡的枣树能在马里结果,马里的稷米能在塬坡抽穗。"

暮色降临时,塬坡的车队要出发了。马里娃娃们追着陶车跑了好远,阿依莎往小妹手里塞了个陶罐:"姐姐,里头是马里的沙漠玫瑰种子!"小妹攥着陶罐,看罐身上的马里图腾与塬坡枣花刻纹交相辉映:"阿依莎,明年塬坡的玫瑰开花了,我给你寄花瓣!"

深夜,窑厂的窑火映红了塬坡的夜空。建国坐在陶轮前,将塬坡的麦粒与马里的沙粒揉成泥团,泥团在轮盘上转着转着,渐渐成了希望罐的形状。建军端着油灯站在一旁:"建国,明儿该教娃们写选种的经了。"建国握着刻刀,在罐身上划出麦浪纹:"经要写在麦粒的纹路里,写在你们选种的指尖上,写在塬坡与马里的每一寸土地里。"

塬坡的夜风带来远处的驼铃,窑火的光芒与粮袋的暗影交织在一起。建国知道,当希望罐被埋进塬坡的土地时,马里的沙地里也将埋下一个同样的罐子。黄土地与沙漠,因一抔土、一粒种、一群在希望里耕耘的孩子,紧紧连在了一起。

东方渐亮时,建国将刻好的希望罐轻轻埋在老槐树下。护窑符与罐身上的麦浪纹相互映衬,像塬坡的麦田与马里的沙丘,虽远隔万里,却共同孕育着来年的丰收。他站起身,听见塬坡小学的早读声传来,那是孩子们在念:"民以食为天,食以种为先......"声音清亮如塬坡打谷场上的石磙声。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