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烬:游医时墟纪

第322章 余威作屏障 利锁缚刺史

加入书架
书名:
山河烬:游医时墟纪
作者:
禾下客
本章字数:
5662
更新时间:
2025-06-16

荆州的情况逐渐好转,但山简却病来如山倒。

很快,山简病笃的消息传至江陵,刘昀在安南将军府的署衙内踱步,窗外的长江奔流不息,而他心中的思虑则更加汹涌澎湃。

山简在,他那“西州都督”的权威便是刘昀在荆州行事最大的护身符。山简一去,安南将军府头顶的天便塌了一半。那个在襄阳刺史府里醉生梦死的王澄,瞬间成了刘昀最大的隐忧。

且不说傅祗临时行台有多少正统性,仅安南将军的官职次序便要听令荆州刺史。

刘昀担心的不是王澄有什么雄才大略,他忧惧的是王澄那清谈名士的脾性!

一旦山简故去,王澄极有可能为了彰显自己这个“正牌”刺史的存在感,或者仅仅是出于对“武夫”本能的反感,在毫不了解局势的情况下,轻飘飘地发出一道“收回安南军权”或“调兵移防”之类的荒唐命令。

只要这道命令一出,无论能否执行,都会在荆襄本就敏感的人心中投下巨大的波澜,令那些暂时蛰伏的反对力量蠢蠢欲动,大大动摇刘昀苦心经营的根基。

而自己出身寒微,在魏晋这个时代,很难得到士林支持。

“不能硬来。”刘昀低声自语,“张舆的布局,到了最关键的时候了。”

一封密封的急信很快被送入襄阳,首达张舆手中。

信中没有任何具体指令,只有刘昀沉凝的笔迹和严峻的形势:“山公危殆,时局转瞬。请公安以山府安危、荆襄庶务为重,尽力稳住刺史府,切莫使王使君受小人蒙蔽,妄下乱命。实务若废,荆襄危矣,徒令亲痛仇快。如何行事,公安自可审势裁度,但有所需,昀必全力呼应。”

字字如千钧,给予全权,更托付着全部希望。

让张舆做山简的幕僚,提前到荆州联络本地世家,皆是在为这一刻做准备。

此刻身处襄阳的张舆,比江陵的刘昀更清晰地感受着山简即将离世带来的冲击。他迅速行动起来,策略的核心在于八个字:借势、耗神、分流、固本。

趁着山简尚有一息,其都督府的权威仍然有效的时候,张舆就己经开始行动。

他以山简幕僚的身份,召集荆州刺史府与都督府所有负责实务的中层吏员——如仓曹、兵曹、工曹、户曹等主事官员,以及襄阳郡的部分吏员,进行了一次紧急会议。

地点就选在都督府议事堂。张舆言辞恳切:“列位同僚!老都督沉疴在身,荆襄重担全系于诸位勤勉!值此危难之际,我辈更须各司其职,绝不可因循懈怠。凡兵甲、粮储、城防、安民诸事,关乎桑梓存续,务必将每日详情汇总于此!凡有懈怠职守、延误军机、滋生事端者,休怪山公与……王府君怪罪!”

他巧妙地利用了山简留下的最后余威和“国不可一日无防、民不可一日无粮”的大义名分,将日常的、庞杂的实务责任牢牢绑定在这些吏员身上,形成了一个以都督府为临时枢纽的实务运转中心。

吏员们本就知晓王澄留的烂摊子,深知乱世中权位是虚,尽职保身乃至保家族平安是实,纷纷凛然应命。

稳住执行层后,张舆开始“盯紧”王澄。当然不是对抗,而是“极致的琐碎”。

很快,王澄发现清谈不再潇洒。每隔一两天,甚至有时一日数次,张舆或亲自携厚厚公文,或是派都督府态度极其恭敬的掾属,前往刺史府“求见使君,事关重大,恭请使君示下”。

从江陵军粮调拨路线变更,到南郡某块田亩归属之争,再到襄阳城东水渠修缮预算……事无巨细,无论王澄是否明白其中关键,都一股脑送到他面前。

每次求见,都仪式感十足,言辞极为恭谨,必称“刺史大人乃朝廷所任,总领荆州,卑职不敢擅专”。

起初王澄还能强打精神应付两句,渐渐不胜其烦。清谈雅会每每被“公文”打断,酒兴诗兴全无。看着那些枯燥的数字和地名,他头晕眼花,只想挥袖让来人退下。

张舆及其属吏则坚持恳请“使君明断”,或是“请使君赐下只言片语,卑职等也好办事”,大有不得到一点明确“指示”就不走的架势。

王澄每每被逼无奈,要么随意敷衍几句,要么干脆烦躁地说:“山公旧部熟稔情形,卿等自行处置便是!休来扰我清静!”这便是张舆想要的“口子”。

仅让王澄放权还不够,如何让这些权力落到能办实事、且不会反过来掣肘刘昀的人手中才是关键。

张舆深知荆襄世家的分量。他利用山简旧部和自身张华之孙的名望,主动拜访或通过信札与襄阳习家、黄家、庞家、江陵蔡家、蒯家等大族的家主或重要族老接触。

席间清茶淡酒,言谈不再空泛。张舆忧心忡忡地描绘着山公去后荆州实务若无人主持之险境:“诸位皆是桑梓砥柱,深知荆襄之基在于粮秣仓储、河渠舟楫、坊市安宁。若仅靠刺史府一层层公文往还,恐怕误了农时,寒了将士之心,更恐流寇再生啊!”

话语恳切,但首击各家关切的核心——家族田产、商路、家族安全。

他顺势提出构想:“若能得诸位贤达出力,分负一方之责,岂不比虚悬于府衙更佳?如习公族中长于钱粮屯田者,可否襄助仓曹掌理积储?庞氏有通晓漕运,可否引荐一二子弟或旧属协理水路修缮税关?蔡氏在江陵根基深厚,安定市集、平抑物价,若得贵府子弟居中调和,事半功倍……”

与其说是请求,不如说是将权力和责任打包送上!

世家们心领神会。参与具体实务,不仅能掌握一手信息,更能从中获取实实在在的好处,远比空有所谓“刺史恩宠”更实惠。

至于张舆本人,他是张华之孙,又明显代表此时掌握实际军力、且能提供白雉山铁器盐引好处的刘昀。这份提议很快得到主要世家的积极响应。“为桑梓尽力,自当效劳!”

很快,在张舆的协调与“推荐”下,又以王澄“自行处置”的口谕为幌子,一批代表荆襄各大家族的子弟或他们推荐的得力管事,被“聘任”或“协助”进入了荆州刺史府和襄阳地方实务机构的岗位。

襄阳习氏协助管理部分城郊屯田。庞氏派子弟“协理”汉水上的几处重要税卡和码头。江陵蔡家派管家协助管理江陵榷市协调……

表面上看,刺史王澄依然是荆州名义上的最高长官。但州郡的实务信息流被张舆建立的都督府汇总机制牢牢掌控,日常的执行权则被有意分散到了与刘昀有良好合作的世家力量手中。

王澄的刺史府,除了那枚大印本身,其下达指令的渠道和能力己经被无形的丝网层层缠绕。

当山简最终带着对大晋顷颓的遗憾溘然长逝,襄阳城陷入了短暂而肃穆的哀悼期。

葬礼由王澄主祭,风光体面。但在王澄走下祭坛,准备回到他那熟悉的“清谈”天地时,他发现前来请示的吏员态度依旧恭敬,但所请示的内容却似乎越来越“标准化”,

需要他真正动脑子思考的问题越来越少。偶尔一次心血来潮想调阅府库存粮册,也要经过层层周转才能拿到一份语焉不详的简报。他想召集一次重要官员会议,却常被告知“某忙于督修河堤”、“某下乡核查田亩”、“某在榷市处理纠纷”……

荆州刺史王澄,依旧可以在他的庭院中享受美酒、畅谈玄理、吟咏风月。他似乎仍是这个庞大州郡的主人。

但荆州的粮仓如何充盈、城防如何巩固、商旅如何通行、盐铁如何分配……这些真实世界运转的权柄齿轮,己经在张舆精妙的规划和世家的协作支持下,悄然无声却又坚固无比地,与江陵的那面“安南将军”大纛捆绑、咬合、转动在一起。

刘昀站在江陵的城楼上,望着长江上来往如梭的货船,终于微微松了口气。

第一步险棋,靠着张舆这颗关键的棋子和荆襄世家的利益纽带,终是稳稳落下。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