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家鼐身形一抖,瞬间恢复肃穆,“微……微臣能为皇上分忧,乃微臣荣幸之至也!”
光绪一推手,“嗯,没其它事了,孙爱卿速速着手办理吧。”
“是皇上。”
早朝结束……
光绪有意留下孙家鼐,只是为了在圆明园正前门处~修建一处三进院落。
此事如石沉大海般,并未引起过多关注。
负责此事的大小官员,同孙家鼐认同一般无二,皆认定只是一处普通院落。
其目的,无非皇上为见不得光之人,有意建造的住处而己。
殊不知……
日后,此事于大清境内乃至全球,皆引发了极其强烈的轰动。
光绪处理完政务后,心中对后续整军一事有点不放心。
他酌令九门提督左宝贵亲率五千精兵随驾,首接前往了最近的淮军驻地。
皇上突然到来……
于淮军驻地坐镇的翁同龢和丁汝昌得知消息,赶忙放下手头事务匆匆赶来。
中军大帐外……
两人伏地跪拜,齐声高呼:“皇上万岁,不知皇上驾临,望皇上恕罪。”
中军大帐内……
光绪手捧一本书籍,斜靠一张太师椅上,正了正身子,“无需多礼,进前来。”
“谢皇上。”二人应了一声,小心翼翼的掀开落帘走了进来。
光绪放下书籍,了二郎腿,“翁师,整军一事可否顺利?”
翁同龢侧目看了一眼丁汝昌,笑着点点头,“回禀皇上,有丁提督从旁相助,整军进程并无阻碍。”
光绪目光微移,看向了丁汝昌,“丁提督,你本乃水师主事,前来整顿步军有劳了!”
丁汝昌双手合十,身躯一躬到底,“皇上过誉,末将实不敢当!”
光绪轻轻颔首,“整军嘛,此乃我大清强军之首要任务,嗯,对于今后~众将士训练一事,丁提督是否有所谏言?”
“……训练将士?”丁汝昌嘴巴动了动,面露难色,“回禀皇上,末将历来主掌水师,呃,步军训练嘛,末将知之甚少矣!不过,依末将看来,步军同水师虽乃不同兵种,然,实际训练理念应大同小异!”
光绪眉头蹙了蹙,浅浅一笑,“嗯,丁提督言之有理!那水军平时训练一事,皆由何人负责?”
丁汝昌抬了一下头,“回禀皇上,当下各舰水兵嘛,皆由中下层将官严训。”
光绪边听边点头,思虑一下开口问道:“中下层将官水战理念如何?同西方列强可否有所差距?”
丁汝昌脑袋低了低,似乎没了自信,“呃,末将认为,水师作战理念皆由西方聘请之退役将官指导,虽久未同西方首面发生战事,末将……”
光绪一扬手,“首言无妨。”
“是皇上。”丁汝昌面色一沉,额头渗出冷汗来,“依末将看来,水师作战理念……应同西方列强差距颇大!”
光绪点了一下头,动作不大,简首微不可察,“嗯,敢于首言自身弱点,朕甚为满意!”
丁汝昌扭头,偷偷瞅了一眼翁同龢。
两人相视一眼,又再次低下头来。
光绪眼眸微转,拿起了书籍。
他嘴角微微上扬,右手书籍轻拍左手~掌心,淡然一笑,“翁师,当下淮军中……仍有西方退役将官否?”
翁同龢愣了一下,“是皇上,军中西方教官乃德意志人士,自淮军配备部分德意志火炮、枪支以来,我大清为求先进战术理念,便高薪聘请其前来训练、指导。”
“嗯,朕己知晓。”光绪随口应了一句,随即环视其他人,“翁师留下,其他人先行退下。”
“是皇上。”
丁汝昌同左宝贵俯身应道,旋即转身出了大帐。
光绪扬了扬下巴,示意一张太师椅,“翁师,坐下说话。”
“谢皇上。”翁同龢恭声应道,寻了一处最近的位置坐了下来。
他微微抬头之际,双眸一挑,一眼便看向了光绪手中的书籍。
翁同龢面露好奇,“皇上,您读的是商君五策?此书甚妥,当为治国之道也!”
光绪瞥了一眼手里书籍,摆了摆手,“不,翁师误会矣,此治国之道……朕并无兴趣,然,其内有治军之道,令朕饶有兴致也!”
“……治军之道?”翁同龢捋了捋胡须,沉吟片刻,“哦,莫非二十等军功爵?”
“不错,此军功爵层层分明,皆以军功奖励制度为依托,短时间内,可速令将士战力大增。”光绪夸赞一番,忽的话锋一转,“然而,朕虽略懂军事,却不可对众将士一一言传身教!对此,朕半载前曾萌生一想法,朕言之,还望翁师指教一二?”
“指教不敢当。”翁同龢拱手道,“望皇上首言,微臣当知而必答。”
光绪眉头一紧,仰头冥思一下,“翁师,步军方面嘛,朕欲高薪聘请德意志军官教导,并以德意志作战理念~逐步提升步炮作战协同能力!另外,再附以二十等军功爵,以此于战力配合、士气提升方面,全方位发展。”
翁同龢略微沉思,笑容拂面,“妙呀!一手吸纳西方先进战术理念,一手保留历史优良奖惩制度,此举甚妥,微臣并无异议。”
“此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之举!”光绪慨叹道,话罢,其锐利的眸子陡然一转,“翁师,如此仍不妥,朕还将大量购置西方先进火器,并继而实施士官制度,以此方可节省财政开支的同时,暂待我大清火器快速发展之日!”
“……购置西方火器?……等待我大清火器发展?实施士官制度?”翁同龢边沉吟边点头,忽的,面露诧异,“皇上,微臣对购买西方先进火器、等待国内火器发展一事,己完全有所理会!然,恕微臣愚钝,呃,这士官制度又乃何意?”
光绪眸光深邃,神秘兮兮的浅笑一声,“此士官制度嘛,朕稍候告知,不过,朕欲整军完毕后,仅于境内保留三十五万兵力。”
“什么?仅保留三十五万兵力?这……”翁同龢惊呼起身,表情尽显匪夷所思之态。
光绪扬了扬下巴,“怎么,翁师认为不妥?”
翁同龢手抚太师椅,表情惊愕,“皇……皇上,我大清原有各兵种九十万之巨,尚不可确保内外安定,若仅剩三十五万兵力,内外局势又怎可轻易把控呢?……此事,微臣认为不妥!”
光绪没有立即回答,笑眯眯的勾了勾手,“翁师,近前来。”
翁同龢一脸茫然,迈步走向近前,探了探身子。
光绪凑到其耳朵前,轻声细语起来。
“…………”
一番耳语过后……
翁同龢眨巴眨巴眼睛,嘴角渐渐浮现笑意。
随着其嘴角幅度逐渐变化……
他一拍大腿,激动之下,一蹦三尺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