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渣发酵实验进入了攻坚阶段。简易堆肥的效果初步显现,但转化效率和稳定性不足。要制成高品质的生物有机肥,需要更专业的菌种和可控的发酵环境。胡适之意识到,需要引入更专业的力量。
他联系了母校生物工程学院的导师,详细描述了柳溪的困境和菌渣资源化的构想。导师被他的执着和柳溪的故事打动,不仅提供了几种高效分解菌种,还派来了一位即将毕业的博士生——林风,一位充满活力、立志将科研成果写在大地上的年轻人。
林风的到来,在柳溪掀起了小小的波澜。他穿着时髦的冲锋衣,背着各种瓶瓶罐罐的仪器,操着一口略带南方口音的普通话,与村里的环境有些格格不入。但他身上那股对技术的狂热和对实践的渴望,很染了大家。
废弃的旧仓库一角被改造成了简易的菌渣处理实验室。林风带着王铁柱、张石头等几个年轻人,开始搭建小型发酵槽,调试温湿度传感器,接种高效菌种。刺鼻的气味弥漫开来,复杂的操作流程让王铁柱等人首挠头。
“林博士,这……这玩意儿比种蘑菇还玄乎!这温度高一度低一度,真有那么讲究?”王铁柱看着发酵槽上闪烁的数字,一脸懵。
林风推了推眼镜,耐心解释:“王叔,微生物的世界很精妙的!温度、湿度、氧气含量,就像我们吃饭睡觉一样,环境不合适,它们就‘罢工’,或者产生不好的东西。咱们要的是好肥料,就得给它们创造舒服的‘家’!”
他手把手地教,把复杂的微生物原理用最朴素的比喻讲出来。胡适之则在一旁,将技术要点翻译成更接地气的操作规范。陈依依负责协调物资和记录实验数据。三人配合默契,成了攻坚的核心。
发酵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一次因控温设备临时故障,导致一批菌渣发酵过度,产生了难闻的氨气味。林风急得团团转,王铁柱看着“失败”的产物,心疼投入的菌种钱,脸色有些不好看。
胡适之没有责备,他仔细检查了发酵物,沉思片刻:“别急,失败也是数据。氨气产生多,说明氮素转化快,也许可以调整配方,把这些富氮产物收集起来,做成叶面肥或追肥?” 他立刻联系导师,寻求改良方案。
这次挫折反而激发了林风的斗志。他吃住在村里,日夜守在实验室,反复调试参数,记录数据。他的认真和拼劲,赢得了村民的尊重。王铁柱私下对张石头说:“这城里娃娃,能吃苦!为了咱这点‘烂渣子’,够拼!”
就在菌渣项目艰难推进时,一个更大的机遇伴随着挑战降临。省里举办首届“乡村产业振兴创新大赛”,旨在挖掘和扶持具有创新性、可持续性的乡村产业项目。市里特意点名推荐了柳溪村的“林下生态循环种养及菌渣资源化利用”项目。
消息传来,合作社沸腾了。这是将柳溪模式推向全省乃至全国舞台的机会!但参赛需要准备详实的项目计划书、技术说明、财务预测、路演答辩……这对柳溪来说,是全新的领域。
“必须参加!”胡适之斩钉截铁,“这是检验我们成果、争取更大支持的绝佳平台!”
重任自然落在了他和陈依依肩上。连续几个通宵,校舍小屋的灯光彻夜不熄。胡适之负责技术核心和商业模式构建,他逻辑清晰,数据扎实;陈依依则负责撰写项目的社会价值、文化内涵和未来愿景,她的文字饱含深情,对柳溪的挚爱流淌在字里行间。她讲述孩子们在求知屋的变化,讲述村民眼中重新燃起的希望,讲述老柿子树见证的变迁。
夜深人静,只有键盘敲击声和偶尔的讨论。陈依依困倦地揉了揉眼睛,胡适之默默递上一杯刚泡好的热茶,是他特意托人从省城带来的她喜欢的茉莉花茶。
“歇会儿吧。”他的声音带着疲惫的沙哑,却异常温柔。
陈依依接过茶杯,暖意从掌心蔓延至心间。她看着胡适之布满血丝却依然专注的眼睛,轻声道:“我不累。能和你一起,为柳溪争取这个机会,我觉得……很值得。”
胡适之心头一热,伸手轻轻拂开她额前垂落的一缕碎发,指尖不经意触碰到她微温的肌肤。两人目光交汇,空气中弥漫着无声的暖流和共同的期冀。这份并肩作战的情谊,在无数个为柳溪奋战的日夜中,早己超越了最初的欣赏与感激,悄然生根发芽。
“我们会成功的。”胡适之的声音低沉而坚定,既是说项目,也像是在承诺什么。
最终,一份凝结了柳溪人心血和胡适之、陈依依智慧与深情的项目计划书诞生了。同时,林风负责的菌渣发酵中试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第一批符合标准的生物有机肥成功产出!淡淡的泥土芬芳取代了刺鼻气味,肥效检测结果喜人!这个及时雨般的好消息,为参赛增添了最有力的砝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