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山源味”的品牌标识——一株破土而出的赤松茸与一棵枝繁叶茂的柿子树巧妙融合——印在崭新的冷链运输车和精致的包装盒上,成为柳溪村通向外部世界最亮眼的名片。首批贴牌产品成功打入“山野寻真”和“归园田居”的高端市场,反响热烈,订单量稳步攀升。合作社账户上的数字日渐充盈,年底的分红让每一户参与的家庭都洋溢着过年的喜悦。
然而,繁荣之下,暗流涌动。随着菌菇种植规模扩大,一个意想不到的副产品——菌渣——开始堆积如山。废弃的菌棒在村后空地上堆成了小丘,散发着发酵后特有的酸腐气味,不仅引来蚊蝇,更让王铁柱等老把式忧心忡忡。
“胡教授,这玩意儿越堆越多,不是个事儿啊!”王铁柱指着那灰褐色的菌渣山,眉头拧成了疙瘩,“以前小打小闹还能当柴火烧烧,现在这么多,烧也烧不完,沤在地里还怕坏了土!”
胡适之蹲下身,捻起一撮菌渣仔细查看。它质地松散,富含未完全分解的木质纤维和菌丝蛋白。“这确实是问题。”他站起身,拍拍手上的灰,“首接丢弃是浪费,还可能污染环境。我们得想办法把它‘吃干榨净’,变废为宝。”
他立刻行动起来。深夜,陈依依校舍那间兼做办公室的小屋里,灯光长明。胡适之的笔记本电脑屏幕上,满是关于菌渣资源化利用的学术论文和技术报告。他时而凝神阅读,时而快速记录,时而与农科院的专家进行视频通话,沙哑的嗓音里透着专注。
“依依,你看这个!”一天清晨,胡适之顶着熬夜的红血丝,兴奋地将一份资料推到陈依依面前,“菌渣经过适当处理,是优质的有机肥料和饲料添加剂!里面残留的菌丝蛋白和活性物质,对改良土壤、提高畜禽免疫力都有好处!我们完全可以内部消化!”
陈依依眼睛一亮:“你是说,用菌渣肥田,或者喂鸡?”
“对!”胡适之指着资料上的数据,“而且,如果我们能进一步处理,比如发酵制成生物有机肥,或者提取菌丝蛋白粉,附加值会更高!这可能是我们产业链延伸的一个关键点!”
想法很美好,但实践起来困难重重。简易发酵试验在李秀芬家的后院开始。控制湿度、温度、翻堆频率……每一步都需要精细操作。王铁柱看着那些需要精心伺候的“烂渣子”,忍不住嘀咕:“这比伺候蘑菇还费劲!能成吗?”
胡适之毫不在意,挽起袖子亲自示范。他专注地翻动菌渣堆,测量温度,记录数据,汗水浸湿了后背。陈依依默默递上毛巾和水,看着他被菌渣弄脏的手和专注的侧脸,心底涌起一股暖流。他不再是那个遥远的教授,而是真正扎根泥土,为柳溪的未来殚精竭虑的同行者。
与此同时,“溪山源味”的品牌之路也并非坦途。一款印着柳溪村风景和品牌Logo的精品礼盒在“归园田居”平台上线后,因其独特的设计和“深山秘境”的故事感,销量不错。然而,很快就有匿名评论出现:“包装挺好看,东西也就那样,跟普通菌子没区别,价格贵一倍,智商税?” 更有甚者,有人开始在网上散布模糊的图片,暗示柳溪的“有机”环境其实靠近污染源。
这些负面信息像细小的毒刺,虽不致命,却足以刺痛刚刚树立的品牌声誉。
“查!必须查清楚来源!”胡适之眼神锐利。他一方面让张石头联系平台方,提供详实的生产记录、环境监测报告进行申诉,要求平台处理不实信息;另一方面,他敏锐地意识到,仅仅依靠平台还不够,柳溪需要发出自己的声音。
“依依,我们的‘柳溪求知屋’不仅是孩子们看书的地方,也应该成为我们对外展示的窗口!”胡适之拉着陈依依走进宽敞明亮的求知屋,“我们可以在这里开辟一个‘溪山源味’展示角,用图片、视频、生产日志(电子版展示),甚至首播,让外面的人真正看到我们是怎么做的!真实,是最好的反击武器!”
陈依依立刻领会。她组织村里的年轻人,在胡适之的指导下,用手机拍摄记录林下种植、土鸡散养、严格品控的全过程。李秀芬的生产记录电子版被制作成时间轴动画。他们将这些素材精心剪辑,配上陈依依清亮而真诚的解说,发布在合作社新建的社交媒体账号上。
当第一个展示赤松茸在晨露中破土而出的短视频发布,配上“从山林沃土到您的餐桌,每一步都有迹可循”的文字时,评论区涌入了大量支持和好奇的声音。真实的画面,透明的过程,朴素的劳动者形象,迅速赢得了消费者的信任和好感。那些匿名的诋毁,在不言自明的真实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很快被平台清理。品牌危机,反而成了一次成功的公关。
胡适之看着视频下温暖的留言和陈依依因忙碌而泛红却神采奕奕的脸庞,轻轻握住她的手:“你看,只要我们站得正,做得实,谣言总会不攻自破。柳溪的故事,值得我们大声讲出来。”
陈依依回握他,指尖传递着力量与默契:“嗯,我们一起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