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灾年小豆丁,我靠美食养全家

第二十七章:辛香护苗,咸菜飘香

加入书架
书名:
穿成灾年小豆丁,我靠美食养全家
作者:
来点榴莲
本章字数:
5064
更新时间:
2025-07-07

艾草与薄荷混合的辛烈气息,在荞麦田上空萦绕了数日。靠山村的“喷药队”不敢懈怠,每日清晨露水未干时便蘸着那深绿色的药水,仔细拂过每一片叶面。跳甲虫的嚣张气焰被这山野的“药雾”狠狠打压了下去。叶片上不安爬动、纷纷掉落的小黑点肉眼可见地减少,新啃噬的虫眼也几乎不再出现。

“华爷爷的法子真管用!”姜石抹了把额头的汗,咧着嘴笑。虽然药效确实如华大夫所言不持久,需得勤快喷洒,但看着自家田里重新挺首腰杆、努力舒展叶片的荞麦苗,那份担忧己化作了踏实的欣慰。这份守护,靠的是满山遍野的艾草薄荷,靠的是全村男女老少的齐心协作。

田间管理也悄然升级。细心的村民在喷洒药水时,开始留意叶片背面的情况,也学着辨认除了跳甲之外其他可能的小虫子。有人惊喜地发现,一些通体碧绿、动作敏捷的小虫(华大夫认出是草蛉的幼虫)正悄悄捕食着残余的害虫虫卵。“这是益虫,是咱庄稼的帮手!”消息传开,村民们喷洒药水时更加小心,尽量避开这些小小的“田间卫士”。荞麦苗在精心照料下,褪去了最初的稚嫩,茎秆开始变得坚韧,顶端悄然酝酿着细小的花苞——希望的序曲即将奏响。

盐渍野菜的成功,像一粒火种,点燃了家家户户的“咸菜热情”。赵秀兰家的经验成了最生动的教材。妇人们见面,三句话不离“你家那罐咋样了?”“盐揉了几遍?”“压的石头够不够分量?”那些最初操作略有瑕疵的主妇,心疼过后,更是卯足了劲重新挑选野菜、沥干水分、仔细揉盐。很快,靠山村家家户户的墙角灶边,都多了那么一两口甚至三西口覆着油布、压着鹅卵石的陶罐。咸鲜的气息,成了村落里一种新的、令人安心的味道。

光有盐渍还不够。马齿苋这种华大夫新指点、既清热解毒又耐生长的野菜,在溪边田埂随处可见。岁岁看着采回来的一大筐,灵光一闪:“娘,华爷爷说这个晒干了也能入药,咱晒点干菜试试?夏天泡发了煮汤或者炖糊糊,应该也好吃!”赵秀兰眼睛一亮:“对!省盐!还不怕坏!”于是,清洗干净的马齿苋被细心地铺在洗净的席子、簸箕上,在初夏明亮的阳光下尽情舒展。翠绿的叶片渐渐脱水、卷曲,染上深沉的墨绿。晒干的马齿苋被小心收进布袋,挂在阴凉通风处——这是靠山村对抗漫长夏日的又一道“干粮”防线。

姜山的小木片上,炭笔勾勒的草药图样日渐增多、清晰。他不再满足于被动观察华大夫带来的样本。当华大夫再次来到姜家小院,检查他腿伤恢复情况时,姜山鼓起勇气,递上自己画的几张图——艾草不同时期的叶片、薄荷的叶脉走向、还有他凭记忆画的紫苏叶形状。

“华爷爷…您看看…画得…对么?”姜山的声音带着不易察觉的紧张。

华大夫接过木片,凑近了细细端详,眼中先是惊讶,继而流露出真切的赞赏:“好!好!姜山啊,你这眼睛和手,真是稳当!艾草这锯齿边画得尤其像!薄荷这主脉分岔也对!”他指着其中一片叶子,“这里,叶尖稍微再圆润一点就更好了。”他放下木片,看着姜山,语气温和却带着分量:“以后采药,岁岁忙不过来时,你就跟着去,专找这艾草、薄荷、紫苏,认准了采!你认得准,采回来的药效才好!”

“嗯!”姜山用力点头,胸腔里涌动着热流。他终于有了一个明确的、可以分担、可以努力的方向。华大夫一句“认得准,药效才好”,让他手中那片小小的木片,仿佛有了千钧的重量。姜林在一旁听得高兴:“哥,以后你就是咱村的‘草叶先生’啦!”

岁岁看着哥哥眼中重新燃起的专注神采,心里比吃了蜜还甜。她将这份喜悦,也融入了灶台上的探索。新晒干的马齿苋抓了一小把,用温水泡发切碎,和着剁碎的盐渍野豌豆苗尖,一起搅入浓稠的葛粉糊里,摊成了一张张带着独特咸香和嚼劲的野菜葛粉饼。她还尝试着将熬煮驱虫药水后滤出的艾草渣,混入一点点葛粉和盐,揉成小团蒸熟。蒸出来的小团子颜色深绿,带着浓郁的艾草清香,虽然口感略粗,但那独特的药草风味和“驱邪避秽”的象征意义,让它在晚饭时颇受欢迎,尤其是被姜林一口气吃了三个。

“岁岁姐,这绿团团有股…太阳晒过的草味儿!还挺带劲儿!”姜林评价道。

家里的葛粉储存日渐丰盈。赵秀兰盘算着,除了日常糊糊和饼子,或许可以尝试点更精细的吃法。她翻出家里一个旧竹筛,网眼细密。“试试漏粉?”她跟岁岁商量。将调得略稀的葛粉糊倒入筛中,轻轻晃动,细长的粉线便颤巍巍地漏入下方滚开的锅里,迅速凝结成半透明的细丝。捞出过凉水,拌上野葱油和一点盐渍蒲公英茎碎,一碗清亮滑爽、带着山野气息的“葛根粉丝”便成了!这新奇的口感立刻征服了全家人的味蕾。

“这粉丝…滑溜溜的,真爽口!”姜山慢慢吸溜着,感受着食物在舌尖的舞蹈。

“娘!这个好!比糊糊稀罕!”岁岁眼睛发亮,己经在想能不能用紫苏汁染点颜色,或者拌点捣碎的野花椒提味了。

姜石则憨厚地笑:“费功夫是费点,但真不赖!要是能存住,赶明儿跟别家换点别的也好。”内部以物易物的种子,悄然在姜石心中埋下。

夕阳的余晖将靠山村染成温暖的橘红色。岁岁独自来到溪边她常坐的那块大石上,手指无意识地抚摸着颈间的平安石。石头的暖意如常,但那丝游弋的绿意,似乎比以往更活泼了些。她闭上眼睛,将心神沉静。

脚下大地的脉动沉稳而有力,如同村庄的根基。

田里的荞麦苗,花苞虽小,却传递着一种蓄势待发的蓬勃生机,它们经历过虫害的侵扰,叶片上或许还留着淡淡的药渍和旧痕,但那股向上生长的力量却更加坚韧不屈。

家家户户墙角那些陶罐里,盐渍菜在黑暗中无声地转化,她能“听”到那细微的、带着咸鲜韵律的“咕嘟”声,那是时间与盐共同谱写的保存之歌。

甚至,她感受到不远处自家小院里,那几株移栽的野薄荷和艾草,在汲取着土壤的养分,努力伸展着叶片,散发着辛烈的守护气息。

而最让她心头微动的,是感知中多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流动”?像是溪水,又不完全是。是村里人扛着农具归家的脚步?还是那些被小心传递、交换着心得的低语?是盐罐里沉淀的希望,也是葛粉在筛网下流淌成丝的细微波澜。靠山村的生命力,不再仅仅是生长与抵抗,更增添了一份交流、转化与创造的活力,如同这蜿蜒的溪流,虽遇石则绕,却始终向着前方,汇聚着每一滴微小的努力。

夜色温柔笼罩。村中飘散着艾草薄荷的余韵、新晒干菜的淡淡草香、以及若有若无的葛粉清香。这些属于靠山村的味道,交织成一首辛劳与智慧、希望与坚韧的夜曲,在群山的怀抱里,低低吟唱。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