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由皇帝李玄胤亲笔御批、加盖玉玺的诏书,轰动了整个朝野,也必将震撼后世史册:
《开女学、设女科诏》!
“……朕开寒门之路,期西海升平,万民安乐。然,朕深察之,盛世之下,犹有遗珠。女子才德,困于闺阁,囿于礼教,不得舒展,实乃家国之憾!”
“……咨尔有司:着令天下州府郡县,广设女子学堂!凡良家女子,无论出身贵贱,皆可入学,习圣贤之书,明礼仪之道,通六艺之技!学费由官府酌情补贴……”
“……另,设‘女科’!凡女子学堂学业,经地方学政考核,才学优等、品行端方者,可入京参加由礼部主持的女官试!择优者,授‘女史’、‘女医’、‘女师’、‘典籍’、‘掌计’等职,分派翰林院、太医院、户部、工部、内廷及地方官学等处供职,为国效力!”
“……开万古之先河,破千年之桎梏!望天下臣民,体朕苦心!钦此!”
诏书一出,举世哗然!
朝堂之上,反对之声如同潮水般汹涌而至!
“陛下!万万不可啊!这是动摇国本,悖逆伦常的举措,老臣唯愿一死!”一位须发皆白的老御史捶胸顿足,痛心疾首,
“女子本应相夫教子,恪守妇道!怎么能抛头露面,与男子同列?长此以往,纲常何在?礼法何存?”
“陛下三思!女子心性柔弱,见识短浅,如何能担朝廷职事?此令一出,恐天下哗然,人心不稳啊!”另一位大臣忧心忡忡。
“设立女学己是惊世骇俗,竟还要开女科,授女官?这实在是太荒唐了!陛下不要受后宫妇人蛊惑,行此祸国殃民之事!”更有激进者,矛头首指颜姝。
面对山呼海啸般的反对,李玄胤端坐龙椅之上,面沉如水。他早己预料到这场风暴。他缓缓站起身,帝王威仪如山岳般压下,殿内喧嚣安静了。
“动摇国本?祸国殃民?”
“朕问你们,朕登基以来,广开寒门之路,可曾动摇国本?你们受过皇后多少恩惠?哪位寒门官员没有吃过皇后布施的粥?没有享受过皇后提出的政策?这是祸国殃民?”
他目光扫过那些反对最激烈的大臣:“寒门士子,因出身,便注定该埋没乡野?女子,因性别,便注定该困守深闺?这是哪门子的道理?哪家的伦常?”
他声音带着质问,“婉昭仪裴氏,温良恭俭,临终前问朕,女子为何不能读书明理?为何不能靠自己的才学去做官?朕回答不了她!朕愧对这样的子民!”
“设立女学,开女科,授女官,并不是让女子凌驾于男子之上!而是让她们有机会读书明理,增长见识,不再浑浑噩噩!
是让她们有一技之长,可安身立命,不再将一生荣辱系于他人!
是让她们之中的佼佼者,能以自己的才智,为国效力,如同翰林院修书的女史,如同太医院救人的女医,如同官学中启智的女师!
这如何是动摇国本?这分明是充实国家,开启民智!”
“至于抛头露面、有伤风化之说……”他冷哼一声,目光锐利地看向那些持此论的大臣,“朕只问,若你们的女儿、孙女,能如男子一般读书明理,能有一份体面的差事,能靠自己立足于世,不必仰人鼻息,不必将一生幸福寄托于未知的婚姻,你们……可愿意?”
此言一出,许多大臣顿时语塞,脸色变幻不定。是啊,若真能如此……谁不愿自己的骨肉多一条出路,多一份保障?
“此事,朕意己决!”李玄胤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祖宗成法,当因时而变!此诏为天下女子开一扇窗,为我盛世添一分光!再有妄议阻挠者,视同抗旨!”
帝王的决心,如同磐石,压下了所有的反对声浪。虽有暗流涌动,却无人再敢公开抗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