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到了上元佳节。
京城内外,火树银花,灯市如昼。今年宫中无大宴,颜姝想着嫂子柳清菡一首循规蹈矩,难得佳节,便向李玄胤提议,由哥哥颜珩陪着,带柳清菡出宫逛逛灯会,散散心。李玄胤虽不放心颜姝,但见她兴致颇高,又有颜珩保护,便允了,只叮嘱多带侍卫。
华灯初上,颜姝换了一身相对朴素的鹅黄衣裙,戴上帷帽,与同样装扮的柳清菡一起,在颜珩和便装侍卫的保护下,融入了上元灯海。
长街两侧,各式花灯争奇斗艳:莲花灯、兔子灯、走马灯、龙灯……流光溢彩,美不胜收。猜灯谜的,卖小吃的,耍杂技的,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柳清菡看着这久违的市井烟火气,眼中闪烁着新奇和喜悦的光芒。颜珩虽依旧沉稳,但目光落在妻子开心的侧脸上时,也柔和了许多,小心地护着她不被拥挤的人群碰到。
颜姝看着兄嫂之间那悄然滋长的温情,心中欣慰。她买了两盏精巧的莲花灯,递给柳清菡一盏:“嫂子,我们也去河边放灯祈福吧。”
三人随着人流来到护城河边。河面上漂浮着无数盏寄托着心愿的河灯,如同落入凡间的星辰。颜姝和柳清菡蹲在河边,将点燃的莲花灯轻轻放入水中,双手合十,默默许愿。
就在这时,一个戴着面具的高大身影挤过人群,走到了颜姝身边。颜姝警觉地抬头,却撞进了一双深邃含笑的眼眸里——正是微服出来的李玄胤!
他也戴着一个简单的半脸面具,遮住了上半张脸,但那份独一无二的气度和熟悉的眼神,颜姝一眼就认了出来。
“你怎么……”颜姝惊喜又意外。
“宫里闷,出来寻你。”李玄胤的声音透过面具传来,带着笑意。他自然地牵起颜姝的手,“走,带你去个地方看灯。”
他拉着颜姝,穿过熙攘的人群,来到一处地势较高的石桥。桥上人少了许多,视野极佳。放眼望去,整个京城的灯火如同璀璨的星河,尽收眼底。
两人并肩而立,帷帽和面具遮住了面容,却挡不住彼此眼中的情意。李玄胤摘下面具,颜姝也轻轻掀起帷帽的轻纱。晚风拂过他们的面颊,带着节日的暖意。
李玄胤眼中带着追忆的笑意,“记得上年吗?你差点被人群挤倒,是我扶住了你。”
颜姝也笑了:“怎么不记得?你当时还板着脸教训我,说姑娘家不该一个人乱跑。”
“结果你不服气,瞪我。”李玄胤哼道。
两人相视而笑,往日的点点滴滴涌上心头,温馨而甜蜜。
忽然,无数盏孔明灯冉冉升起!如同金色的星辰,挣脱了地面的束缚,带着人们美好的祈愿,缓缓飞向深邃的夜空!漫天灯火,将夜空映照得如同白昼,壮观而浪漫!
“好美……”颜姝仰着头,眼中映照着璀璨的灯火,脸上洋溢着纯粹的喜悦和惊叹。
李玄胤从身后轻轻拥住她,下巴抵在她的发顶,声音低沉而郑重,在她耳边许下诺言:“姝儿,此生此世,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山河为证,灯火为媒,你永远不能离开我!”
颜姝依偎在他温暖的怀抱里,看着漫天升腾的灯火,感受着他沉稳有力的心跳和那郑重的誓言,心中被幸福和安宁填满。她轻轻握住他环在自己腰间的手,十指紧扣:“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此生不负。”
灯火璀璨,星河欲转。帝后相拥的身影,在漫天明灯的映衬下,定格成一幅永恒的画面。
回府之后,颜府为庆祝上元节也设了家宴。颜丞相、颜夫人、颜珩、柳清菡,还有帝后微服,低调回府,一家人围坐一桌,其乐融融。
席间,柳清菡看着满桌佳肴,忽然一阵恶心涌上喉头,她连忙用手帕捂住嘴,干呕了几声。
“清菡?你怎么了?”颜珩立刻紧张地放下筷子。
颜夫人是过来人,眼睛一亮:“快!快请府医!”
府医匆匆赶来,一番诊脉后,脸上露出笑容,对着颜丞相夫妇和颜珩拱手道:“恭喜丞相!恭喜夫人!恭喜侍郎大人!少夫人这是喜脉!己有一月有余了!”
“真的?!”颜珩又惊又喜,猛地看向柳清菡。
柳清菡脸上飞起红霞,羞涩地点了点头。
“太好了!双喜临门啊!”颜丞相和颜夫人喜出望外,颜府上下顿时充满了欢声笑语。颜姝看着兄嫂幸福的模样,也由衷地为他们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