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沉默了片刻,冕旒的玉珠微微晃动,遮掩了他眼中变幻的神色。最终,他缓缓开口,声音听不出喜怒:“国师......高洁。然,功不可不赏。府邸、清净之所,朕赐你。奴仆、良田、美姬,暂存少府,待国师他日有需,再行拨付。” 他巧妙地给了双方台阶下,随即话锋一转,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探寻:“朕观国师,年岁虽轻,气度非凡。不知......可有表字?”
表字?杨辰微微一怔。(这年头还兴这个?嗯...入乡随俗吧...)
“回陛下,臣自幼漂泊,未得长辈赐字。”
嬴政的目光在杨辰身上停留片刻,那眼神仿佛穿透了时空,看到了某种深不可测的渊薮。他沉吟少顷,缓缓道:“渊者,深也,广也,静水流深,包容万物。国师之能,深不可测;国师之志,广博如海;国师之性,沉静似渊。朕,赐你表字——子渊。望你如深潭,纳百川而自清,蕴万法而守静。杨辰,杨子渊。”
子渊?
杨辰心中念头微转。(子渊?听着倒挺有逼格......比甲方起名强多了。)他再次躬身,姿态从容:“臣,杨辰,谢陛下赐字。”
“杨子渊......” 嬴政轻轻咀嚼了一遍这个名字,冕旒下的目光深邃难明。他不再纠结赏赐,目光转向阶下,声音重新变得宏大而充满不容置疑的意志:“传朕旨意!公子扶苏,仁孝聪慧,德才兼备!即日起,监国理政!丞相冯去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蒙毅,尽心辅佐!朕躬需静养,非大事,不必烦扰!”
监国!扶苏!
这又是一道惊雷!群臣震动,但经历了沙丘之变和刚才的雷霆手段,无人敢有半分异议。蒙毅眼中爆发出明亮的光芒,重重一揖:“臣等,谨遵圣谕!必尽心竭力,辅佐公子!”
嬴政疲惫地挥了挥手,示意朝会进入尾声。
就在这时,一首静立如松的杨辰,再次开口。他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遍寂静的大殿,带着一种奇特的、令人无法忽视的笃定:
“陛下,臣尚有一物,欲献于陛下,献于大秦。”
所有人的目光再次聚焦在他身上。嬴政冕旒微抬,露出探寻的目光:“哦?国师所献何物?”
杨辰没有立刻回答,而是从宽大的袖袍中(实则是从意识空间取出),小心翼翼地取出了几个大小不一、用粗麻布袋包裹的物事。
他走到大殿中央,在无数道疑惑、好奇、审视的目光注视下,蹲下身,如同对待稀世珍宝般,将麻布袋一一解开。
首先露出的,是几个拳头大小、沾着新鲜泥土、其貌不扬的土黄色块茎(土豆)。表皮粗糙,带着泥土的芬芳。
接着是几个纺锤状、红皮或黄皮的根茎(红薯),同样沾着泥土,散发着淡淡的清甜气息。
然后是一小袋金灿灿、颗粒硕大、远胜当下秦粟的种子(玉米)。
最后,是几个用油纸仔细包好的小包,打开后,露出里面颗粒细长、晶莹如玉的稻种(杂交水稻),以及一小袋颗粒、麦芒锋锐的麦种(高产小麦)。还有一小包红艳艳、如同凝固火焰般的干果(辣椒)。
“此乃何物?” 冯去疾忍不住皱眉问道,看着地上那些沾满泥土、形状怪异的“土疙瘩”和种子,实在无法将它们与“宝物”联系起来。群臣也大多面露疑惑,窃窃私语。
杨辰拿起一个土豆,掂了掂,又拿起一个红薯,声音清朗,带着一种介绍自家土特产的奇异从容(实则内心疯狂吐槽:这可是改变华夏农业的神器啊!):
“陛下,诸位大人。此物,名曰‘马铃薯’,亦可称‘土豆’。” 他举起土豆,“其貌不扬,然埋于土中,一株之下,可结数斤乃至十数斤果实!不择地力,耐寒耐旱,可蒸、可煮、可烤,饱腹充饥,味甘而实!”
他又举起红薯:“此物名‘甘薯’,或曰‘红薯’、‘地瓜’。藤蔓可食,块根深藏,亩产可达数十石!其味甘甜软糯,生熟皆宜,可代主粮,亦可酿酒制糖!尤为可贵者,其藤蔓枝叶,亦为上好饲料!”
他指向玉米:“此乃‘玉蜀黍’,臣称其为‘玉米’。植株高大,籽粒如金玉,亩产远超粟麦!磨粉可食,整穗可煮,耐储藏,易饱腹!”
接着是稻种和麦种:“此稻种,乃臣父辈于万里之外湿热之地寻得改良,一年可两熟乃至三熟,穗长粒大,抗倒伏,产量数倍于寻常稻谷!此麦种,亦经改良,分蘖多,穗大粒重,抗寒耐瘠!”
最后,他拿起那包红艳艳的辣椒,嘴角勾起一抹奇异的笑意:“此物......名‘番椒’,臣谓之‘辣椒’。非是主粮,乃调味奇珍!其味辛烈如火,食之可驱寒湿,开胃口,振奋精神!边关苦寒之地将士,冬日啖之,如饮烈酒,通体舒泰!”
亩产数十石?一年两熟三熟?饱腹充饥?代主粮?驱寒开胃?
一个个闻所未闻、如同天方夜谭般的词语,从杨辰口中平静地道出,却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颗巨石!
殿内瞬间炸开了锅!
“荒谬!世间安有如此神物?” 一位须发皆白的老宗正颤巍巍地指着地上的土豆红薯,满脸不信。
“亩产数十石?我大秦最上等良田,粟米亩产不过三石!此子莫非欺君?” 掌管农事的治粟内史脸色涨红。
“一年两熟三熟?闻所未闻!海外蛮荒之地,岂能有此神种?” 博士淳于越捻着胡须,连连摇头。
蒙毅也皱紧了眉头,看着地上那些沾着新鲜泥土、其貌不扬的“土疙瘩”和种子,又看了看杨辰那张平静得过分、甚至带着点“你们没见过世面”般神色的脸,心中惊疑不定。此子身手通神,导引之术确有奇效,但这农事......未免太过匪夷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