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虽此前未答应出山助李成,但他心怀大义,知晓李成欲成大业需人才辅佐,便将扬州诸多名仕推荐给李成。李成拿到名单后,不敢有丝毫懈怠,立刻着手一一考核。
考核过程中,李成发现这些人果然才华横溢。有的对治国之策有着独到见解,能剖析民生利弊,提出的方案切实可行。有的精通兵法谋略,还有的擅长处理政务,无论是钱粮调度还是人员安排,都井井有条。李成对这些人才十分满意,当即决定全部加以重用。
周瑜得知李成对自已推荐之人如此信任,心中大为触动。他深知在这乱世之中,能如此重视人才、用人不疑者少之又少。李成的举动让周瑜看到了他的胸怀与抱负,也看到了自已能一展所学的希望。于是,周瑜下定决心投效李成。
他找到好友蒋干,向其说明了自已的想法。蒋干本就对周瑜极为敬重,又听闻李成是一位明主,便与周瑜一同前往寿春。一路上,二人畅想着未来,对李成麾下的发展充满期待。待他们到达寿春城外,望着那雄伟的城门,周瑜心中涌起一股豪情,他知道,自已即将开启一段新的征程,而蒋干在旁,也是满脸兴奋,准备与周瑜一起辅佐李成,成就一番大业。
李成正在府中处理事务,听闻周瑜前来投靠,大喜过望,急忙起身,前往迎接。当他看到周瑜身旁还有一位陌生面孔时,眼中闪过一丝疑惑,微笑着问:“公瑾,这位先生是?”周瑜赶忙上前一步,介绍道:“这是我的好友蒋干,扬州有名的贤士,才华横溢,智谋过人。”
李成一听是蒋干,心中顿时如翻江倒海一般。他自然知晓蒋干在历史上的那些事迹,尤其是他在曹操阵营时,两次过江,虽本意是为曹操效力,却不想反倒让曹操吃了大亏,赤壁之战的惨败,蒋干在其中可“功不可没”。李成心里纠结不已,一方面对蒋干的能力有所怀疑,另一方面又不想拂了周瑜的面子。这复杂的情绪在脸上表现出来,便使那原本热情的笑容变得有些扭曲。
蒋干见李成这般表情,却误解了他的意思。心想李大人定是久闻自已的大名,如今见到本人,激动得都有些失态了,心中对自已的价值更是深信不疑,也越发坚定了投效李成的决心。
李成强压下心中的思绪,将二人引入大厅。一入大厅,李成便热情地招呼二人入座,命人端上热茶,嘘寒问暖,尽显关怀之意。周瑜率先开口,言辞恳切地表达了自已愿为李成效犬马之劳的决心,蒋干也在旁附和,表明自已对李成的敬仰之情,以及渴望在其麾下施展才华的愿望。
李成见状,心想,周瑜之才世间罕有,有他相助,大业可期,而蒋干既然是周瑜力荐之人,想必也有其可用之处,不能以历史经验定论。于是,李成欣然道:“得二位相助,实乃我之幸事。日后,二位便在我身边,为我出谋划策吧。”周瑜和蒋干相视一笑,齐声应道:“多谢主公信任,我等定当竭尽全力。”从此正式成为李成阵营中的一员。
李傕和郭汜在议事厅内,气氛紧张得如同即将断裂的弓弦,双方眼神交汇处似有火花闪烁,手下的士兵们也都如临大敌,怒目相向。但他们不得不共处一室处理事务,因为很多事情必须同时经过李傕和郭汜的同意才能实施。
待处理完大部分事情后,郭汜的手下恭敬地递上一封信,道:“大将军,这是扬州刺史李成给您和大司马的信。”郭汜微微皱眉,接过信后,平静地打开。
“属下扬州刺史李成,敬拜大将军、大司马。当初,属下不过是一名小吏,幸得大将军与大司马垂怜眷顾,提拔我担任扬州刺史这一要职。自上任以来,我每一日都如履薄冰,深知责任重大,一心只想着报效朝廷,以报二位将军之恩。承蒙朝廷旨意,我剿灭了叛贼袁术,此皆因二位将军的提携,方使我有此机会报效朝廷,这份恩情,我刻骨铭心,一直尊二位将军为兄长,不敢有丝毫忘怀。
然近日,我听闻二位将军之间心生间隙,实感痛心。在属下看来,此举切不可为!如今朝廷内忧外患,形势危急。北方袁绍,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竟不待朝廷诏令,肆意扩充自已的地盘,拥兵自重,其心可诛。而曹操亦是虎视眈眈,暗藏祸心,正伺机而动。在此关键时刻,二位将军乃朝廷的中流砥柱,怎能自已先乱了阵脚?
下官以为,二位将军应摒弃前嫌,握手言和。只有团结一心,共同防范袁绍和曹操,方可保汉室天下之安稳。二位将军如今匡扶汉室,此等功绩,必将美名传扬天下。如此作为,上可告慰祖宗英灵,下能安抚黎民百姓。恳请二位将军听下官一言,再次拜谢二位将军。”
郭汜眉头紧锁,反复看着李成的信,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回想起与李傕自从打败王允和吕布后,占据长安一带,他们确实渐渐沉溺于这一方小天地,再无进取之心,反而为了争夺更多的控制权和利益,在这有限的地盘上频繁内讧。而李成信中提及的袁绍和曹操的威胁,句句在理,郭汜不得不承认。袁绍的所作所为他早有耳闻,那家伙如同一只贪婪的恶狼,不断地攻城略地,对朝廷的诏令全然不顾,肆意扩张自已的势力范围,其野心勃勃,似有将整个北方纳入囊中的野心。曹操虽然目前看似按兵不动,但也一直盯着局势的变化,如同暗处的猎豹,等待着最佳时机扑向猎物。
郭汜看完信后,长叹了一口气,由衷地说:“李成是个厚道人啊。”说着,便将信递给了李傕。李傕接过信,认真阅读,眉头时而紧蹙,时而舒展,看完后,转手把信递给了贾诩。此时,议事厅内一片寂静,李傕和郭汜都沉浸在信中的内容里,默默思考着。
贾诩快速浏览了信件内容,又看看李傕和郭汜二人凝重的表情,心中不禁暗骂:“哼,还是外来的人好念经。这些利弊我不知给他们分析过多少次,这两个家伙就像没长耳朵似的,根本不听。现在一个远在扬州的李成说了,他们倒是听进去了。”
郭汜打破了沉默,他挥手示意手下人给李傕和贾诩倒满酒,然后看向李傕,诚恳地道:“兄弟,你觉得李成的话可有道理?”李傕微微点头,语气坚定地回答:“我很认可。我们不能再这样内耗下去了,否则,别说守住长安,恐怕连身家性命都难保。”郭汜听后,眼中闪过一丝欣慰,接着说:“既然这样,你我干了这一碗酒,以前的事就一笔勾销。”李傕本就是个爽快之人,当即豪爽地回应:“好!”说罢,李傕、郭汜和贾诩三人同时举起酒碗,一饮而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