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在庐江郡停留数日后,便启程返回寿春。临别之际,他与周瑜满是惺惺相惜之情,彼此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对英雄的敬重,仿佛有一种无形的默契在两人之间流转。
而另一边,孙策满心苦闷。他在寿春的日子如坐针毡,一心想找机会脱离李成,可一直苦无良机。无奈之下,他决定前往舒县拜访好友周瑜,一来排解忧愁,二来也想和周瑜商讨一下未来的出路。
二人相见,自是欢喜非常,周瑜赶忙摆酒招待。酒过三巡,孙策向周瑜倾诉起自已在李成手下的不如意,他眼中透着愤懑:“公瑾,我如今在李成手下不受重用,空有一身抱负却无法施展,而且找不到合适的理由回江东,真是憋屈啊!”周瑜听后,点头表示同情,连忙劝慰。
然而,随着谈话的深入,孙策渐渐察觉到异样。他发现周瑜在不经意间总是夸奖李成,说他有宏图大志,所行的政策皆是为了百姓着想,还提到了李成对自已的招揽。孙策听在耳中,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本来就因不受李成重用而心生怨恨,如今又听到李成在招揽自已的好友,心中更是五味杂陈,对李成的不满又加深了几分,可又不知如何是好,只能一杯接一杯地饮酒。
孙策回去后,脑海中不断浮现周瑜对李成夸赞的画面,越想越觉得不对劲。他深知周瑜家族在扬州的势力庞大,若周瑜真投效了李成,那自已的宏图大志便彻底没了希望。周瑜家族能为他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等全方位的支持,没有了这一助力,他很难在这乱世中有一番作为。
于是,孙策下定决心,不能再坐以待毙。他带着装有玉玺的盒子来见李成。李成见孙策前来,手中还拿着个盒子,并未太过在意,仍是热情地招呼道:“伯符来啦,可有什么事情?”
孙策一听,当即下跪,神色悲戚:“主公,刘繇那厮竟逼迫我的家人,如今他们生命危在旦夕。我实在没有办法,愿将这传国玉玺献上,只求主公能借我一些兵马,让我回去解救家人。待我赶走刘繇,马上回来向主公复命。”
李成此时的注意力完全被那盒子吸引,心想:“这就是传国玉玺?”待孙策打开盒子,只见那玉玺散发着温润的光泽。它约有手掌大小,质地温润细腻,晶莹剔透,其上雕刻着精美的龙纹,龙身蜿蜒盘旋,张牙舞爪,仿佛要冲破玉玺腾空而起,彰显着皇家的威严。
这就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传国玉玺。
李成不禁愣住了,他未穿越之前看三国历史时,还曾笑话袁术被这么一块“破石头”迷惑,可如今亲眼见到,才明白这玉玺的魅力所在。那是一种象征着至高无上权力的魔力,仿佛仅仅看着它,就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权力的召唤。
孙策静静地看着李成痴迷地盯着传国玉玺,没有出声。过了一会儿,李成才缓过神来,有些犹豫地说:“伯符啊,你借兵的事情,容我想两日。这个传国玉玺,你先收着。”孙策赶忙道:“属下既然把玉玺献给主公,怎敢再拿回去呢?”
李成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已清醒,告诫自已不能被这玉玺冲昏头脑,道:“这传国玉玺我不能要。”孙策一听,心凉了半截。李成又接着说:“这玉玺你收好,我会派人警告刘繇,不许他伤害你的家人。但跨江作战并非小事,需要慎重谋划,从长计议。”
孙策心中愤恨不已,他想,若是袁术,看到玉玺后,定会毫不犹豫地借兵给自已。可半路冒出个李成,把自已的计划全打乱了。李成道:“伯符啊,你先回去吧。”说着,示意旁边的士兵拿着传国玉玺送孙策回去。孙策满心不甘,却也只能暂时离开
孙策走后,李成立刻把李伯温唤来商议。道:“伯温啊,刚才孙策拿着传国玉玺来,想以此和我借兵,我思量再三,没有同意。”
李伯温听后,微微点头:“主公做的对,传国玉玺虽被赋予了特殊意义,但说到底不过是一块石头罢了,若因它而做出冲动的决策,得不偿失。”
李成在屋中来回踱步,缓缓道:“我料定孙策此番被我拒绝,心中定然不服,恐怕会生二心。”李伯温眼中闪过一丝锐利:“既如此,那就派人监视他,以防他做出不利于主公的举动。”
李成点头,转身对着身边的李黄下令:“你立刻派人盯着孙策,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不能放过,若有任何异动,即刻汇报。”李黄抱拳领命:“是!”
李成接着对李伯温道:“我还有一件心事,此事关乎我们未来的大业。”李伯温见状,恭敬地说:“主公请讲,伯温愿为主公分忧。”李成缓缓踱步,边走边说:“咱们现在已经确定先南下然后再北上的策略了,这本是顺应时势的良策。然而,我现在对北方局势着实担忧。”
他停下脚步,望向北方,继续道:“如今袁绍在北方不断地壮大自已,此人四世三公,家族势力庞大,门生故吏遍布天下。他凭借着这些资源,招兵买马,扩充领地,其野心昭然若揭。而且,袁绍麾下谋士如云,猛将如雨,每一步行动都彰显着他对天下的觊觎。”
李成叹了口气,又继续说:“而李傕和郭汜二人,却鼠目寸光,不断的内讧。他们在长安城内争权夺利,全然不顾城外的虎狼之敌。”
他语气变得沉重起来:“如果他们二人继续这样争斗下去,就会给曹操和袁绍可乘之机。曹操此人,虽势力暂不如袁绍,但他奸诈多谋,善于把握时机。一旦李傕和郭汜自相残杀到两败俱伤,曹操必然会像饿狼一般扑上去,抢夺地盘。而袁绍也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他会进一步扩大自已的势力范围,整合北方。到那时,北方就会在他们二人或其中一人的掌控之下。”
李成眼中闪过一丝担忧:“我可不想等我们收复了南边,再回过头来征战北边的时候,遇到一个被统一的强大北方。”
李伯温听后,低头沉思了一会儿,手捻胡须,缓缓道:“主公,此事虽棘手,但也不是毫无办法。不如主公给李傕和郭汜二人修书一封,在信中详细地告诉他们这里面的利害关系,让他们清楚地认识到自已的行为是多么愚蠢。劝诫他们停止内斗,将目光放长远,共同防范袁绍和曹操这两个心腹大患。”
李成听后,微微点头,心想目前也只能这么做了。他看向李伯温,语气坚定地说:“伯温,此事就交给你了。你立刻起草书信,言辞一定要恳切,要让他们感受到局势的紧迫性,切不可敷衍了事。”李伯温恭敬的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