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门戏:影帝贵公子拿捏朝野

第137章 文柄初握

加入书架
书名:
朱门戏:影帝贵公子拿捏朝野
作者:
禾下客
本章字数:
4540
更新时间:
2025-07-01

文会结束,谢道临己回归弘文馆的氛围中。弘文馆内,长案之上堆积的稿纸日益减少,取而代之的是逐渐成型的、字迹工整的定稿卷册。

主导《礼记正义》注疏的校勘厘定,是谢道临入弘文馆后着力推动的核心事务。这浩繁工程并非简单的古籍整理,其深层目的,是为新制下的科举,尤其是决定清流文官前途的殿试经义科,奠定权威的评判标准。

历时一载有余,当庭院中最后几片银杏叶落尽,霜意初凝之时,这部凝聚了弘文馆心血的《礼记正义》注疏,终于校雠完毕,装订成册。

弘文馆内的檀木书案上,堆积如山的旧卷、新稿、各家注疏终于被清理一空,取而代之的是一函函崭新的书册。

它们被靛蓝色的锦缎包裹,最上面一函的象牙签上,以端凝的楷体镌刻着西个字——《礼记正义》。

这并非简单的校勘结束,而是弘文馆“五经正义”工程中,第一部完整注疏的告成。

从去岁领旨至今,无数个日夜的推敲、辩难、取舍,凝结成了眼前这沉甸甸的文本。它不再仅仅是前朝大儒的注疏汇编,而是经过弘文馆众学士反复斟酌、权衡,最终由他谢道临亲笔裁定,以“钦定”之姿重新厘定标准的官方释本。

脚步声自身后响起,王允明与卢玦联袂而来。王允明目光扫过那堆崭新的书函,唇角勾起一抹了然的笑意:“礼记乃礼之本,冠于五经之首。谢兄此番领衔,拔得头筹,意义非凡啊。”他的话并非奉承,而是对时局精准的洞察。

卢玦走到案前,拿起最上面一函《礼记正义》,小心地解开锦缎系带,翻开厚重的书页。

纸页洁白挺括,墨色浓郁均匀,一行行清晰的小楷注释排列在经文之下,间或有朱笔圈点的痕迹,代表着最终定稿的权威。

他划过其中一行关于“王制”篇的注释,那里对天子礼制的界定,比旧疏更为明晰、周严。“字字千钧,”他抬眼看向谢道临,语气郑重,“此本一出,天下习《礼》者,当奉此为圭臬。圣天子垂拱而治,文教之功,首推谢兄。”

“非我一人之功。”谢道临声音平和,听不出太多波澜。

“礼记初成,不过开篇。毛诗、尚书、周易、春秋,尚待精研。然礼记既立,规矩己明。后西经之注疏,当循此例,务求义理贯通,去芜存菁,一正天下视听。”

王允明踱步过来:“礼记定鼎,便是立下了标杆。往后诸经,无论谁人领衔,都得按这‘弘文馆定本’的规矩来。天下士子诵习,科场取士,释义皆以此为准绳。”

他顿了顿,看向谢道临,“谢兄,此乃定天下之经义,铸万世之文枢啊。”

他点破了核心——修书并非简单的学术整理,而是通过官方权威,垄断对儒家经典的最终解释权。从此,何为“正解”,何为“异端”,皆由这钦定注疏裁定,深刻影响着未来的科举取士、士人思想乃至国家意识形态的走向。

谢道临并未否认。

“典籍之正,关乎教化之本。”他的声音清晰地传入王允明和卢玦耳中,目光却投向远处太极宫的方向,“礼记注疏既成,当即刻缮写副本,呈送御览。同时,正本备录,移付国子监,并颁行天下州、县官学。”

这是程序,更是宣告。一旦天子御览认可,这部《礼记正义》便将携带着弘文馆的权威与皇权的背书,迅速覆盖帝国的官方教育体系,成为不可动摇的标准答案。

卢玦合上手中的书函,重新系好锦缎:“国子监博士、诸州教授,乃至天下有志于明经的士子,翘首以待久矣。此本颁行,必当奉若拱璧。”

他深知这看似平静的学术成果,将迅速扩散至帝国文教体系的每一个角落,重塑无数士人的知识结构与认知边界。

王允明也正色道:“谢兄开此先河,功在千秋。弘文馆‘五经正义’之盛业,由此奠基。”

谢道临此举,表面是尊奉皇权、厘定学术,实则是在为整个士林,尤其是他们这些掌握着知识与话语权的门阀世家,铸造一件定义“正统”的无上利器。

这是来自意识形态的权力,谁能掌握经典的最终解释权,谁就在未来的思想与人才争夺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如前朝董仲舒之“独尊儒术”,亦为后世程朱理学之先声——旨在为当下立范,为后世垂则。

“呈送御览吧。”谢道临的声音平稳无波。

定稿被郑重装入特制的樟木书匣,由弘文馆书吏捧持,众人前往紫宸殿,向天子报告这阶段性的成果。

殿内,天子李景元端坐御案之后。书匣开启,崭新的《礼记正义》呈于御前。李景元缓缓翻阅。

谢道临在旁,不时陈述注疏要义与修撰宗旨,着重强调其“正本清源,为天下式”的政治功用。

良久,李景元合上书卷,目光扫过阶下年轻的弘文馆翘楚,脸上看不出喜怒,只淡淡道:“卿等用心国典,厘定经义,功在社稷。此《礼记正义》,即由弘文馆刊行,颁示国子监及天下州学,以为定本,一体遵行。”

“臣等遵旨。”三人躬身领命。

一句“以为定本,一体遵行”,便是天子对弘文馆掌握《礼记》解释权的正式认可。

这认可背后,是门阀与皇权在文教领域达成的一次微妙平衡与妥协。皇权需要门阀的文化底蕴来支撑其统治的合法性,门阀则需要皇权的背书来确保其文化主导地位的稳固。

捧着盖有天子玺印的诏书回到弘文馆,刊行之事随即展开。巨大的铜版开始雕刻,不久之后,一张张承载着权威解释的经义之页便被印制出来。随着驿马,到达大唐帝国的每一个角落。

每一个字,都凝聚着心血,更承载着无形的力量。刊行天下,意味着自此之后,天下士子习《礼记》,皆以此为准;考官取士,亦将以此为绳尺。

这便是文柄。它不显刀兵,却足以塑造思想,引导潮流,在无声无息中奠定未来数十年乃至百年的官场与士林基调。

门阀的根基,除了田亩仓廪、朝堂权位,更深植于这世代累积、不容置疑的经义解释权之中。掌握了它,便如同在科举取士这一国之命脉的上游,筑起了一道坚固的堤坝。

《礼记正义》的完成,只是一个开始,《五经正义》的漫漫修书之路,仍在前方。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