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从勾结宦官开始平步青云

第五十一章 乡试进行时

加入书架
书名:
北宋:从勾结宦官开始平步青云
作者:
胜马笀鞋
本章字数:
5256
更新时间:
2025-03-03

“许兄久等了!”

“其实我也刚来!”

两人说过话,许叔微便告别了家仆,和陆缺一起向贡院大门走去。

“哎我的干粮,你们怎么如此无礼!”

刚到大门口,陆缺便听到一个书生气愤的声音传来,定睛看去,只见一个书生的包裹被扔在地上,里面的干粮洒落了一地。

贡院门口,有负责验身的皂吏,这些人趾高气昂,举止唐突。

在为考生验明正身的时候,往往暴力搜查考生的包裹,别说将干粮洒落,就是将毛笔折断,砚台摔毁,也是常有的。

“赶紧收拾进去,在这里嚷什么!不想应考就滚!”

见那考生不服,旁边一个皂吏冷喝一声,凶神恶煞,那考生虽十分气愤,却不敢多言,急忙收拾起东西进门去了。

所谓阎王好过,小鬼难缠,这些皂吏虽然不是官,却比官更会为难人。

后面排队的考生们见此情形,虽然也有气愤的,却无人敢说半句,都小心翼翼的走上去,即便有包裹被翻得乱七八糟的,也都忍气吞声。

“下一个!”

随着前面的人都进去,总算轮到陆缺,陆缺将写着姓名籍贯的“解状”递交上去,那皂吏伸手来拿,陆缺趁机将解状之下,手中攥着的一锭银子塞到对方手上。

皂吏原本漫不经心的眼神,在感受到银子的重量后,顿时变得明亮了许多,原本高高在上的眼神,也缓和了下来。

“衣服脱了,东西拿过来!”

虽然说话声音依旧冰冷,但他说完,却向旁边的皂吏递过去一个眼神,那皂吏会意,急忙上前接过包裹。

流程还是和其他人一样,但一举一动,比之前却轻缓许多,包裹是放到桌上才打开的,衣服也没有落在地上。

陆缺的银子,是忠伯给准备的,忠伯虽然没有考过乡试,但到底年纪大,见识得多。

在陆缺来之前,就告知了他,什么时候给银子。

作弊是别想了,交到皂吏手中,让他们对你颜色好些,不碰坏你带的东西,便是物尽其用。

之所以带银子,而不是铜板,是因为同等数额,银子没那么显眼。

交过东西,陆缺开始回答皂吏关于姓名籍贯等问题,很快,回答完毕,他的包裹和衣服也被检查完,重新回到他的手上。

相比之前的暴力检查,皂吏们对他的检查绝对算得上是优待,陆缺带的东西挺多的,却没一样落在地上,包裹回来的时候,比他递出去时系得还好。

不得不说,钱在任何时候都好使。

陆缺心中感叹着,站到了一旁。

“进去吧。”

皂吏见他没走,催促一声。

陆缺讪笑:“几位大哥,那个是我兄弟,我们一起来的,我想等他。”

陆缺指了指许叔微,收钱皂吏立马会意,当即道:“要等进去等,我让他来找你便是。”

一听这话,陆缺就知道妥了,当即点着头,跨进了贡院。

没一会儿,许叔微进来,逢着陆缺的第一句话,便是:“陆兄破费了!”

他就排在陆缺身后,陆缺给钱的时候,别人有没有看见他不知道,但他看得一清二楚,还看到陆缺指他。

见陆缺没遭到为难,自己也没遭到为难,他便知道是陆缺那锭银子发挥了作用。

“花点小钱,换个好心情,不算破费。”

陆缺笑着,许叔微问他花了多少。

“二两!”

听到这个数字,许叔微苦笑摇头:“这笔钱够普通人家使费一个月了,花这么多钱只为不受为难,也只有陆兄财大气粗才舍得,换做我,是万万舍不得的。”

“赚钱就是为了花的嘛,只要你花出去的钱切实的为你解决了麻烦,就不算浪费。”

许叔微与陆缺观点不同,但也没有扫兴反驳,只是笑了笑。

听陆缺说到赚钱,他不禁想起对方之前和他谈的那笔生意。

这段时间,为了这笔生意,他一首在准备,目前己经有进展了,便打算和陆缺说说,不过刚开启话题,就被陆缺制止。

“眼看就要考试了,生意的事不必急于一时,专心应考才是。”

见陆缺这么说,许叔微只得作罢,两人走进贡院,因位置不同,很快便告别。

“祝陆兄金榜题名!”

“祝许兄蟾宫折桂!”

两人相视一笑,便各自找自己位置去了。

找到位置后,陆缺将东西放下,等了大概半个时辰,总算到了考试时间。

乡试总共三天,今天第一场,考经义。

就是对西书五经的理解。

陆缺虽然主要目的是凑热闹,没有抱太大希望能考过,但也不完全是来打酱油的。

上一世的他,守了几年图书馆,对各朝各代的科举题也算有些了解。

而这具身体的原主人,因出生官宦世家,三岁就开始读书。

作为嫡长孙,陆缺从小接受的优质教育,是这个时代大多数人都没法比的。

虽然十一岁遭难,父母双亡,导致没人教导他了,但之前学习的内容,他都记在脑中,被圈禁的几年里,他在读书方面从没懈怠。

所以,原身是有些真材实料的。

这也是陆缺参加此次乡试最大的倚仗。

本来就有倚仗的陆缺,在看了苏轼赠送的书之后,倚仗更大了!

苏轼的书中,虽然没有什么科举真题,但他做大学士期间,出了好些考题,他很清楚科举中各种类型题的重点是什么,承题破题的关键在哪里。

他将这些都记在了书中。

苏轼是有真才实学的,特别是在教育人方面。

历史记载,对方被贬海南岛当岛民期间,在那么艰难的条件下,还为海南岛培养出了地方历史上的第一个进士。

陆缺从不怀疑苏轼的水平,所以他认真的看了那本书。

试卷发下,看到题目,陆缺思索片刻,脑中便有了思路,然后,他提笔蘸墨,开始书写起来......

第一天的经义,陆缺思路清晰,甚为满意。

第二天考诗赋。

这诗赋自科举创办时便有了,不过在神宗朝王安石变法的时候,认为诗赋华而不实,就给取消了,如今赵佶登基,有意平衡两党,又开始考诗赋,而且还加考一首词。

两首诗,一首五言,一首七言。

诗不限题目,词不限词牌,但都是限了内容的。

赋就是作文,可以写赋,也可以写骈文,两者文体相近,差别不大,只是骈文的文体比赋要难一点。

题目和内容都不限。

诗词虽然有限制,陆缺也还写得出来,上辈子他会背不少呢。

但赋和骈文对他来说就有些难了。

主要是会背的都不能写。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都是顶级骈文,还有苏轼的赤壁赋。

人家写过的,他当然不能再写,但别的,他记得的不多。

想来想去,最后只记起一篇南宋范成大的《望海亭赋》,但记不全了,他缝缝补补的给写了上去,写得马马虎虎。

第三天考策论,就是议论文,也是科举考试中最难的科目。

也许是上一世读书的时候写过不少议论文,面对这最难的一科,靠着苏轼传授的经验,陆缺写着感觉还行。

挺顺畅的。

至于内容,就只能说马马虎虎了。

虽然两场考试都马马虎虎,但总体还是顺利的,加上陆缺本来就没抱太大希望,所以没啥心理负担,走出考场的时候,相比其他考生哭丧着脸,他脸上一首带着笑容。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