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易圣:我在春秋当国师

第7章 星陨归藏

加入书架
书名:
数学易圣:我在春秋当国师
作者:
帅哥张
本章字数:
7114
更新时间:
2025-06-25

稷下的春日来得迟,却格外蓬勃。桑林抽出了嫩芽,溪水欢快地涨起,天工院的田垄铺满了新绿,匠坊的烟火气混着泥土的芬芳,在暖阳下蒸腾。然而,这片生机之中,却弥漫着一股无形的沉重。所有人都知道,那个为这片土地注入灵魂的老人,油灯将尽了。

周鸣静室的窗棂被支开一道缝隙,阳光斜斜地洒进来,照亮空气中飞舞的微尘。室内药香与墨香交织,陈设依旧简朴。周鸣半倚在铺着厚厚软垫的矮榻上,身上盖着薄衾,面色是近乎透明的苍白,眼窝深陷,唯有那双眸子,依旧深邃明亮,仿佛蕴藏着整个宇宙的星光。他的呼吸微弱而绵长,每一次吸气都仿佛用尽了全身的力气。

玄微、伯阳、子舆、巫皋……最核心的弟子们,轮流侍立在侧,每个人的心都如同被无形的手紧紧攥住,沉重得无法呼吸。周鸣的精神却出奇地清明。他仿佛感知到了那扇门的临近,开始平静地、有条不紊地安排着身后的一切。

他唤来玄微,将一册厚厚的、边缘磨损的手稿递给她。那是他早年穿越挣扎期,对春秋语言、风俗、天文、地理的原始观察记录和密码般的个人思考,充满了混乱、迷茫与求生的智慧。“此乃吾初临此世之‘混沌’,留与汝。或可察人心之变,世事之迁。” 玄微双手接过,感觉那薄薄的简册重逾千钧。

他召来伯阳,指着书架上几卷用特殊符号标注的帛书:“此乃吾历年天象观测实录,岁差、五星轨迹、客星异动皆录其中。汝精于此道,当继吾志,穷究其变,勿使中断。” 伯阳含泪跪地,郑重领命。

他对子舆道:“工造之术,贵在‘用’与‘传’。吾所绘水车、风磨、织机改良诸图,尽付于汝。广传天下匠人,使民得其利。” 子舆哽咽着重重叩首。

最后,他看向角落沉默如石的巫皋,没有言语,只是极其缓慢地、极其郑重地点了点头。巫皋眼中瞬间蓄满泪水,用力抿紧嘴唇,同样用力地点头回应。那无声的交流,承载着守护《归藏》密钥的千钧重诺。

午后,阳光正好。周鸣示意弟子们将他扶起,穿戴整齐那件半旧的玄色深衣。他要求到天工院中心那棵巨大的古桑树下。消息如风般传开,所有的弟子,无论研习何道,无论等级高低,都放下了手中的活计,默默地从匠坊、药庐、农田、藏书阁汇聚而来。附近的农人、工匠,听闻周夫子要讲话,也纷纷放下锄头、工具,自发地围聚在院墙之外,踮起脚尖,屏息凝望。

古桑树虬枝盘曲,新叶初绽,筛下细碎的金色光斑。周鸣被安置在树下一张铺着兽皮的矮榻上,由玄微和伯阳左右搀扶。他的身体瘦弱得仿佛一阵风就能吹散,然而当他抬起眼帘,目光缓缓扫过眼前一张张年轻或苍老、充满敬仰与悲戚的脸庞时,一种难以言喻的庄严与力量,瞬间笼罩了整个庭院。鸦雀无声,唯有微风拂过桑叶的沙沙轻响。

周鸣开口了,声音苍老、沙哑,并不洪亮,却如同古钟余韵,清晰地传入每个人的心底:

“吾老矣……” 他微微停顿,仿佛在积蓄力量,也仿佛在感受这最后的阳光与清风,“如残烛将尽,薪火将熄。”

人群传来压抑的啜泣声。

“然,吾心甚安。” 周鸣的目光变得异常澄澈平和,“因吾见:桑叶青翠,匠火不熄,医者仁心,算筹不绝……吾院之根,己深植此土;吾院之道,己播于汝心。”

他微微挺首了佝偻的脊背,声音陡然清晰有力起来,如同最后的燃烧:

“格物致知,天工利民!”

这八个字,字字千钧,如同烙印,再次深深镌刻在每个人的灵魂深处。

“此八字,乃吾院立身之本,传续之魂!无论沧海桑田,世易时移,此志此心,永不可移!”

他的目光扫过弟子们,带着殷切的嘱托与严厉的警告:

“知识如川,奔流不息。吾等今日所得,不过沧海一粟。它属于过往,更属于未来!智慧之高低,不在于通晓多少秘术,而在于……” 他加重了语气,每一个字都如同重锤,“善用其力,造福生民! 切不可挟技自重,更不可沦为权贵鹰犬,以所学谋私欲、兴刀兵!若如此,则吾道崩坏,祸不远矣!守护学脉纯粹,远离庙堂倾轧,乃汝辈护道之责!”

最后,他的目光仿佛穿透了眼前的人群,投向了无尽的时间长河,声音变得悠远而深邃:

“数理之道,非玄虚之谈。它藏于天工运转之机杼,隐于易变流转之卦爻。薪柴有尽时,然火种……” 他深吸一口气,用尽全身力气,吐出最后、也是最重的嘱托:

“薪尽火传,永续不绝!”

他微微停顿,目光再次温柔地拂过每一张面孔,如同最后的告别:

“诸君……珍重。”

话音落下,万籁俱寂。阳光穿过桑叶,静静地洒在老人平静而释然的脸上。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最朴素的真理与最深沉的期许。院墙内外,无数人潸然泪下,无声地朝着古桑树的方向,深深揖拜。

当夜,星斗满天。周鸣的静室只点了一盏如豆的油灯。灯旁,是伯阳等人刚刚依据他晚年观测数据校准完成的小型青铜星盘模型,其上星辰方位,精微无比。案头,散落着几根陪伴了他一生的象牙算筹。

他拒绝了所有弟子的陪侍,只让玄微在门外守候。他靠坐在榻上,身上盖着薄衾,目光静静地落在窗外的星空,又缓缓移向案头的星盘和算筹。那目光,充满了对宇宙奥秘永恒的眷恋与好奇,再无半分对死亡的恐惧。

玄微在门外,听到室内传来一声极其轻微、如同叹息般的低语,仿佛在吟诵着什么,又仿佛在与无形的存在对话:

“……数……归藏……星……河……”

声音渐低,终至杳然。

万籁俱寂中,玄微的心猛地一沉。她轻轻推开房门。室内,油灯依旧散发着微弱而温暖的光芒,青铜星盘上的星辰在灯火映照下闪烁着幽光。周鸣安详地靠在榻上,双目微阖,面容平和舒展,仿佛只是沉入了最深沉的睡眠,嘴角甚至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洞察一切的澄澈笑意。那盏陪伴了他无数个不眠之夜的油灯,灯花轻轻爆了一下,光芒摇曳,映照着他如同沉睡的脸庞,也映照着星盘上那片永恒的、深邃的星空。

夫子……走了。

消息如同沉石投入静水,瞬间击碎了天工院的夜晚。巨大的悲恸如同无形的潮水,淹没了每一处院落。压抑的哭声从静室、从匠坊、从药庐、从田埂边、从藏书阁的角落响起,最终汇聚成一片低沉而持久的悲鸣,在稷下的星空下回荡。

遵照周鸣生前的遗愿,葬礼极其简朴庄重。没有奢华的棺椁,没有浩荡的送葬队伍。弟子们用最上等的桑木,亲手打造了一具朴素的木匣。周鸣的遗体被小心地安置其中,身着那件半旧的玄色深衣,身侧放着他常用的几根算筹和一幅绘制着天工院全景的素帛。

葬礼在黎明时分举行。地点并非显赫的陵墓,而是天工院那片他倾注了最多心血、见证了无数改良作物生长的试验田中央。玄微手持那把象征着“天工之律”的青铜矩尺,肃立在前。伯阳、子舆、巫皋等核心弟子立于其后,再后是所有天工院的门人,以及闻讯赶来的、黑压压一片的农人、工匠和附近乡民。

没有冗长的悼词。玄微举起矩尺,声音因悲痛而沙哑,却异常清晰坚定:

“夫子归去,魂归天地。其志——‘格物致知,天工利民’!其训——‘薪尽火传,永续不绝’!吾等立于此,以土为冢,以天为碑,以心为铭!承夫子之志,守本院之道,护生民之利!此誓,天地共鉴!”

“承夫子之志!守本院之道!护生民之利!” 数百人的声音汇聚在一起,如同庄严的誓言,冲破晨雾,首上云霄。

玄微亲手捧起盛放骨灰的陶罐,走向那片翻耕好的、散发着泥土芬芳的试验田。她缓缓蹲下,将陶罐倾斜。灰白色的骨灰,如同最细密的春雪,无声无息地融入黝黑温润的沃土之中。弟子们依次上前,默默地将一捧捧泥土覆盖其上。没有封土堆,没有墓碑。他的骨灰,与他一生为之奋斗的、滋养万物的土地,彻底融为一体。从此,春华秋实,生生不息,他的生命将以另一种形式,存在于每一粒的粟米,每一片青翠的桑叶,每一缕吹过田埂的清风之中。

当最后一捧泥土落下,玄微站起身,将那把承载着“天工之律”的青铜矩尺,高高举起,沐浴在破晓的第一缕金色晨曦之中。矩尺冰冷的金属光泽,在朝阳下流转,象征着永不弯曲的准则与传承。

“自今日始,” 玄微的声音如同磐石,“吾玄微,持此尺,守此院,传此道!诸弟子,当同心戮力,勿负夫子遗志!”

“谨遵院主之命!勿负夫子遗志!” 众弟子齐声应诺,声震西野。

人群在晨曦中缓缓散去,带着无尽的哀思与沉甸甸的责任。试验田恢复了平静,新翻的泥土在阳光下闪烁着的光泽,仿佛什么也不曾发生,又仿佛孕育着无限的生机。

无人注意的角落,年轻的弟子巫皋,并未立刻离开。他独自一人,默默地走到院中空旷处,抬起头,久久地、久久地凝视着那深邃无垠、繁星渐隐的苍穹。他的眼神清澈而坚定,仿佛穿透了亿万光年的距离,在搜寻着某个特定的坐标,某个守护着终极秘密的星辰。怀中,那个装着石芝之秘的小陶罐,紧贴着他的胸膛,传来微小却恒定的生命脉动。那脉动,与头顶浩瀚星河的永恒律动,在无人知晓的维度,悄然共鸣。

星陨归藏,魂兮融入大地。

薪火永续,光兮寄于星河。

数理之道,藏于天工运转之机杼,隐于易变流转之卦爻,更存于每一个仰望星空、俯首耕耘、探寻真理、守护希望的心灵深处。

永续不绝。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