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中心的建设如火如荼,智慧农业的嫩芽初绽生机,柳溪的产业画卷似乎愈发绚丽。然而,陈依依在一次走访村中老人时,意外发现了一个被岁月尘封的宝藏。
李阿婆,村里最年长的老人,颤巍巍地从旧木箱底翻出几本纸张泛黄、线装订的古籍和几个造型古朴的陶罐。“依依老师啊,这都是我太奶奶那辈传下来的,讲咱们山里人怎么种东西、怎么存东西的老法子。如今都用化肥农药了,这些老古董,怕是要带到棺材里去了……”
陈依依如获至宝。她小心翼翼地翻阅着,里面记载着利用特定草木灰防虫、用山泉混和腐殖土制作“地力汤”(类似原始有机液肥)、用岩洞低温窖藏果蔬等充满智慧的古法农艺。她立刻把发现告诉了胡适之。
“古法农艺?”胡适之眼睛一亮,拿起一个陶罐仔细端详,“这里面蕴含的是千百年来适应本地环境的生存智慧!‘道法自然’,很多理念和我们追求的生态循环、有机种植是相通的!”他敏锐地意识到,这不仅是文化遗产,更可能成为“溪山源味”品牌差异化的新王牌。
“我们可以做‘古法新研’!”陈依依兴奋地说,“在研学中心开辟‘古法农艺体验坊’,让孩子们体验草木灰防虫、制作简易‘地力汤’;精选几种记载中风味独特的本地老品种蔬菜瓜果,用古法结合现代有机标准试种;甚至可以把这些古法融入高端礼盒的故事里!”
两人一拍即合。胡适之负责从科学角度解析古法的合理性,筛选可操作、有效且安全的技术点;陈依依则负责整理故事、设计体验课程和视觉呈现。他们请李阿婆做顾问,几个对老传统感兴趣的村民参与实践。沉寂的古法在柳溪重焕生机,成了研学活动和文化展示的新亮点。“溪山源味”推出了一款限量版“古法窖藏”系列产品,讲述着土地与时间的秘密,备受高端消费者青睐。
就在柳溪沉浸在挖掘传统、融合创新的喜悦中时,一股暗流悄然涌动。
先是“山野寻真”平台反馈,有零星客户投诉收到的菌菇“口感不如从前鲜甜”。紧接着,“归园田居”负责对接柳溪的采购专员私下联系张石头,语气为难:“石头哥,不是我们不信你们,最近市场上有几家新冒出来的牌子,价格比你们低不少,也打着‘深山有机’的旗号……你们是不是成本压力大了?品控上……可千万不能松啊!”
张石头立刻警觉,汇报给胡适之和陈依依。三人敏锐地察觉到事有蹊跷。胡适之调取了近期所有生产记录和检测报告,一切正常。陈依依仔细梳理了发货流程,也未见疏漏。
“问题可能不在我们内部。”胡适之眼神锐利,“有人想搅浑水,用低价冲击市场,顺便抹黑我们。”
他们决定主动出击。胡适之利用自己的学术资源和媒体关系,以柳溪合作社和农科院联合的名义,发布了一份详尽的《柳溪林下有机产品品质白皮书》,公开了从环境监测、种源控制、生产过程(含智慧农业数据片段)、到检测标准的全链条信息,用无可辩驳的数据展示品质的恒定。
陈依依则策划了一场“溯源首播”。她带着首播设备,从晨雾中的菌棚采摘开始,到智慧数据监测屏,再到古法体验坊,最后到冷链装车,全程透明展示。她邀请李阿婆讲述古法智慧,王铁柱展示有机肥的使用,李秀芬解读生产日志。镜头前的她,从容自信,娓娓道来,那份对柳溪的挚爱与对品质的坚守,透过屏幕感染了无数观众。
首播反响空前热烈,订单不降反增。那些低价竞争者的产品,在柳溪透明如水的品质和深厚的文化故事面前,显得苍白无力。暗箭被阳光消融。危机过后,柳溪的品牌根基反而更加稳固。胡适之看着在镜头前挥洒自如的妻子,眼中满是欣赏与爱恋。他发了一条仅她可见的消息:“你不仅是柳溪的守护者,更是最闪耀的代言人。” 陈依依看到信息,回眸一笑,眼波流转,胜过千言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