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开学前夕,小鱼收到一封来自青山县的邮件。发件人是县文化馆新任馆长,邀请她以"特聘专家"身份回乡指导古籍保护工作。
"这是好事啊。"陈述在食堂里边吃边说,"正好国庆假期回去看看。"
小鱼却犹豫了。自从五年前带着小虎逃离青山县,她就再没回去过。那里有太多不堪回首的记忆:继母的虐待,赵德才的逼迫,流落山神庙的绝望...
"我...我再考虑考虑。"
回到宿舍,小鱼给李秀兰打了电话。阿姨一听就笑了:"傻孩子,现在谁还敢欺负你?你可是北大的高材生,县里请都请不来的专家!"
小虎也在电话那头起哄:"姐,带我一起回去吧!我想看看那些坏人现在什么样了。"
最终小鱼答应了邀请,但不是为了炫耀,而是真心想为家乡做点贡献。出发前,她特意去故宫文保部请教秦老师,准备了一套适合基层文化馆的古籍保护方案。
国庆假期第一天,姐弟俩登上了南下的列车。小虎己经长成了挺拔的少年,一路上兴奋地说个不停。小鱼却越来越紧张,手指无意识地着挂在脖子上的玉佩。
青山县火车站焕然一新,出站口站着个穿文化馆制服的年轻人,举着"接北大林专家"的牌子。
"林老师好!我是文化馆小刘。"年轻人热情地接过行李,"馆长在馆里等您呢。"
文化馆还是那栋老楼,但内部装修一新。新任馆长姓周,是个西十出头的中年女性,说话干脆利落。
"小林同志,久仰大名!这次请你来主要是帮我们整理一批新接收的民间古籍,顺便培训下工作人员。"
工作比想象中顺利。小鱼专业的态度和娴熟的技艺很快赢得了同事们的尊敬。第二天下午,她正在修复一本虫蛀严重的家谱,突然听见有人怯生生地叫她的名字。
"林...林小鱼?"
抬头一看,是个面熟的妇女,穿着文化馆保洁员的制服。仔细辨认,小鱼倒吸一口冷气——竟是王翠花!
"你...你在这里工作?"小鱼声音发紧。
王翠花局促地搓着手:"去年招的临时工..."她偷瞄了眼小鱼胸前的专家证,声音越来越小,"听说你出息了,在北大上学..."
曾经嚣张跋扈的继母,如今佝偻着背,鬓角斑白,眼神躲闪。小鱼突然发现,自己竟然恨不起来了。
"二叔...还好吗?"她轻声问。
"离了。"王翠花苦笑,"他贪污被抓,判了五年。大宝跟着他奶奶过,我...我自己养活自己。"
小鱼不知该说什么,只好点点头继续工作。王翠花站了一会儿,默默走开了。
晚上回到宾馆,小鱼把这事告诉了小虎。男孩撇撇嘴:"活该!不过姐,你现在比她厉害多了,没必要计较。"
小鱼揉揉弟弟的脑袋,心里却五味杂陈。曾经以为永远跨不过去的坎,如今回头看,不过是人生长河中的一朵小浪花。
第三天,馆长安排小鱼去林家村考察一批新发现的族谱。车子驶过熟悉的乡间小路,小鱼的心跳越来越快。
"姐,那是我们住过的山神庙吗?"小虎突然指着窗外。
破庙己经修缮一新,门口挂着"林家村文化站"的牌子。更令人惊讶的是,院子里聚集了不少村民,还拉着"欢迎林家姐弟回乡"的横幅。
"这是..."
"乡亲们听说你要来,自发组织的。"馆长笑着说,"你现在可是村里的骄傲。"
下车后,小鱼被热情的乡亲们团团围住。这个说看着她长大的,那个夸她有出息的,还有人拉着小虎说长得真像他爹...却没人提起当年他们被赶出家门的事,仿佛那段历史被集体遗忘了。
人群中,小鱼看到了佝偻着背的林爷爷——当年唯一偷偷给过他们食物的老人。她快步上前,紧紧握住那双枯瘦的手:"林爷爷,谢谢您当年的馒头..."
老人浑浊的眼中泛起泪花:"好孩子,回来就好..."
族谱存放在村委会。翻阅时,小鱼意外发现了一份熟悉的地契——正是当年那个装着青铜印章线索的木匣里的地契副本!
"这个能给我复印一份吗?"她强压激动问村长。
"拿去吧,反正也是复印件。"村长爽快地答应,"原件在县档案馆呢。"
考察结束前,小鱼特意去看了林家老宅。房子己经易主,新主人是村里的小学老师,热情地邀请他们进屋喝茶。后院的老槐树还在,树下那块刻着"林"字的石头也安然无恙。
"姐,要挖挖看吗?"小虎调皮地眨眨眼,"说不定还有宝藏呢。"
小鱼笑着摇头。对她来说,真正的宝藏早己经找到了——那就是无论走多远,都有人在等你回来的地方。
回京前一天,县里举办了"古籍保护培训结业仪式"。小鱼把自己准备的简易修复工具包送给每位学员,还承诺今后远程指导。
"小林专家,以后常回来啊!"周馆长握着她的手说,"咱们青山县虽然小,但文化底蕴深厚,需要你这样的专业人才来挖掘。"
火车缓缓驶离站台,小鱼望着窗外渐行渐远的家乡,突然明白了什么叫"近乡情更怯"。五年光阴,改变了太多,唯一不变的是这片土地和她心中那份牵挂。
回到学校,小鱼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和研究中。马教授的健康每况愈下,课题组的重担渐渐落在她和几个研究生肩上。白天上课,晚上整理资料,周末去故宫实习...她像陀螺一样旋转,却乐在其中。
元旦前夕,陈述突然约她去未名湖滑冰。冰面上,他笨拙地扶着栏杆,而从小在北方长大的小鱼则灵活得像只燕子。
"有件事想跟你说。"陈述突然严肃起来,"我申请了牛津大学的交换项目,下学期就走。"
小鱼脚下一滑,差点摔倒:"去多久?"
"一年。"陈述扶住她,"但我毕业还会回来的。"
冰凉的空气中,两人相对无言。小鱼想说些祝福的话,却发现喉咙发紧。最后,她只是点点头:"挺好的机会...加油。"
寒假里,小虎来北京参加中学生冬令营。姐弟俩挤在狭小的宿舍里,小虎兴奋地讲述着自己的校园生活,以及准备报考北大的计划。
"想好专业了吗?"小鱼问。
"考古或者历史吧。"小虎眼中闪着光,"我也想像姐一样,让古老的文明重见天日。"
看着弟弟坚定的眼神,小鱼仿佛看到了五年前的自己。那个在山神庙里瑟瑟发抖的小女孩,如今己经能为别人撑起一片天了。
春节过后,陈述如期赴英。送行时,小鱼送给他一个亲手做的锦盒,里面是精心修复的明代书页。
"带着它,就像带着一部分中国文化。"她努力笑着说,"记得常联系。"
陈述紧紧拥抱了她:"等我回来。"
日子如常继续。三月份,马教授住院了,是长期劳累导致的心脏问题。病床前,老人把课题组的钥匙交给小鱼:"交给你了,我最放心的学生。"
小鱼红着眼眶接过钥匙,也接过了传承的重担。她组织同学们轮流照顾老师,同时确保课题进度不受影响。那段日子,她常常在医院走廊里通宵达旦地修改书稿,只为让老师早日看到成果。
五月份,《中国古籍修复技艺辑要》终于正式出版。当小鱼把散发着墨香的新书送到病床前时,马教授虚弱却欣慰地笑了:"好,很好..."
毕业季转眼即至。小鱼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获得优秀毕业生称号,还收到了故宫文保部的正式录用通知。更让她惊喜的是,秦老师推荐她参与国家图书馆的"敦煌遗书修复工程",这是多少修复师梦寐以求的机会。
毕业典礼上,小鱼穿着学士服,在镜头前微笑。台下,特意请假回国参加她毕业典礼的陈述拼命鼓掌;小虎举着相机记录每一个瞬间;连李秀兰一家都专程赶来,脸上写满骄傲。
"下面请优秀毕业生代表林小鱼同学发言。"
站在麦克风前,小鱼望着台下黑压压的人群,突然想起了很多:山神庙里的寒风,废品站里的瓷碗,文化馆的马主任,北大的马教授...无数个在命运齿轮下挣扎又奋起的瞬间。
"五年前,我是个无家可归的流浪儿。"她的声音在礼堂里回荡,"今天,我站在这里,想告诉每一个正在困境中的人:不要放弃希望,不要停止学习。知识改变命运,这不是口号,而是我亲身验证的真理..."
掌声经久不息。典礼结束后,陈述在人群中找到她,递上一个精致的盒子。
"毕业礼物。"
盒子里是一枚古朴的铜印,刻着"薪火相传"西个篆字。
"我自己设计的。"陈述有些紧张地解释,"想告诉你...无论走多远,有些东西永远不会变。"
小鱼着铜印上的纹路,突然明白了他的心意。就像古籍修复一样,有些传承,需要用心去呵护;有些感情,需要时间去沉淀。
"我等你回来。"她轻声说。
七月的阳光洒在未名湖上,波光粼粼。小鱼知道,自己的人生又将开启新的篇章。但无论走多远,她都会记得来时的路,记得那些点亮她生命的人。
就像那枚铜印上刻的——薪火相传,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