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冬的北风裹挟着雪粒子拍打在窗玻璃上,发出细碎的沙沙声。温念安蜷缩在沙发里,膝头放着笔记本电脑,屏幕的蓝光映得她眼底一片青灰。自从与沈沉舟达成审稿约定,她每天最期待又最忐忑的时刻,便是查看邮箱。此刻,收件箱里那封来自"沈沉舟"的新邮件,静静地躺在那里,发送时间显示为凌晨2:47。
她深吸一口气,指尖微微颤抖着点开邮件。和往常一样,开头是严谨的专业建议:"温小姐,关于书稿中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描述,建议补充闪回症状在现实场景中的具体表现。可参考《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相关标准......" 读到这里,温念安习惯性地想要略过,却在段落末尾发现了一行小字:"最近流感肆虐,医院急诊室每天都挤满患者。你免疫力弱,少去人多的地方,出门记得戴口罩。"
这句话让她握着鼠标的手突然顿住。屏幕的光照在脸上,她却感觉有一股暖流从心底蔓延开来。想起上次在医院咖啡厅见面时,自己因为出门匆忙穿得单薄,在冷气充足的室内忍不住连打了几个喷嚏。原来这个看似冷漠的医生,竟连这样的细节都默默记在了心里。
最初的邮件往来,沈沉舟的回复就像一份份严谨的医学报告。他用红笔仔细圈出她书稿中专业知识的错误,附上密密麻麻的文献参考,甚至会制作表格对比不同抗抑郁药物的起效时间和副作用。但随着时间推移,那些冰冷的专业术语之间,开始出现不一样的温度。
在她描写林远教会自己骑自行车的段落旁,除了关于运动记忆形成机制的科学解释,沈沉舟还写道:"平衡感的建立需要反复练习,走出创伤也是如此。" 有次她在邮件里提到写作时总被回忆困扰,第二天便收到沈沉舟转发的一篇研究论文,标题是《创伤记忆的重构与治愈》,邮件正文只有简短一句:"或许对你有启发。"
某个雪夜,温念安鬼使神差地在邮件里写道:"今天路过我们常去的电影院,正在重映我们第一次看的那部老电影。散场时,我站在人群里,突然分不清哪些是眼泪,哪些是融雪。" 发送完她就后悔了,觉得自己太过矫情。然而第二天,她收到了沈沉舟的回复:"边缘系统在情绪唤起时,会增强感官记忆。你感受到的不仅是悲伤,还有那些记忆的温度。对了,那家电影院的爆米花还是那么甜腻吗?"
这样的交流渐渐成了常态。他们开始讨论新开的面包店有没有林远最爱的核桃可颂,争论悬疑剧里凶手的作案动机,分享各自手机里舍不得删的陈年照片。温念安发现,自己不再像从前那样害怕深夜,因为知道在城市的某个角落,有个人会认真阅读她写下的每一句话,用理性的医学知识,也用感性的温柔回应。
每当收到沈沉舟的邮件,她都会反复阅读好几遍,连标点符号都不愿错过。那些文字像黑暗中的火把,不仅照亮了她的书稿,更温暖了她孤独的内心。在键盘敲击声与窗外的风雪声中,她渐渐明白,原来 healing(治愈)这个单词,拆开来看,就是 "he" 和 "alive"——是他,让她重获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