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灾年小豆丁,我靠美食养全家

第七十三章 周岁宴上的暖与寒

加入书架
书名:
穿成灾年小豆丁,我靠美食养全家
作者:
来点榴莲
本章字数:
4904
更新时间:
2025-07-07

时光流转,转眼间,那个在襁褓里咿呀学语的小汤圆,迎来了人生的第一个生辰。姜家的日子今非昔比,这周岁宴自然也要办得热热闹闹,既是庆贺小孙儿的成长,也是向乡邻亲友展示姜家如今的兴旺。

宴席没有大操大办,地点就选在了靠山村姜家作坊旁边宽敞平整的院子里。赵秀兰和姜大柱提前几天就开始张罗,请了村里相熟的厨子掌勺,作坊里帮忙的婶子们也纷纷提前收工,自发地过来搭手洗菜、切肉、布置桌椅。院子里弥漫着的肉香、油炸点心的香气,还有蒸腾的饭菜热气,充满了喜庆和烟火气。

清风镇的姜山一家三口,还有姜石、姜林,提前一天就坐着驴车回了村。小汤圆穿着簇新的红棉袄子,虎头帽下露出粉嘟嘟的小脸,大眼睛好奇地看着熟悉又有些新鲜的热闹场景,被众人争着抱来抱去,咯咯笑个不停。姜石和姜林也像出了笼的小鸟,放下书包就撒欢似的去找村里相熟的小伙伴玩了,脸上是久违的轻松笑容。

客人陆续到来,带来的礼物也摆上了主屋的条案。这礼物,便成了人情冷暖最首观的映射。

舅舅赵大柱舅母王氏和岁岁外公外婆一起来了。王氏如今是作坊烘烤的骨干,工钱丰厚,出手也大方。她送上的是一只沉甸甸的、刻着“长命百岁”的银锁片,用红绳系着,在阳光下闪着温润的光泽。“给咱小汤圆压压福,保佑他平平安安,健健康康!” 王氏笑得爽朗,把银锁片小心地挂在小汤圆脖子上。外公外婆则送上了几匹颜色鲜亮、质地厚实的细棉布,还有一篮子红皮鸡蛋,“给娃娃做新衣裳,这鸡蛋煮了添喜气!”

三伯父姜有田和三伯母王氏也来了。王氏在作坊里勤勤恳恳清洗药材,工钱让家里的日子宽裕了不少。她送上的是一双自己熬了好几个夜精心缝制的虎头鞋,针脚细密,虎头绣得活灵活现,憨态可掬。“嫂子,我这手艺比不上铺子里的,但也是份心意,给小汤圆穿着玩,图个虎虎生威!” 王氏有些腼腆地笑着。姜有田不善言辞,只憨厚地笑着点头,递上自家地里新收的、个头的花生和红枣。

就连姜大柱年迈的父母,姜老汉和老伴,也颤巍巍地来了。老两口没什么积蓄,但也拿出了压箱底的几十个铜钱,用红纸仔细包了,还有一小包自家炒的喷香南瓜子。“给重孙子买糖吃…” 姜老汉布满皱纹的脸上满是慈爱。

这些礼物,或贵重,或亲手制作,或带着泥土的芬芳,都透着满满的实心实意,看得赵秀兰和姜大柱心里暖融融的,连声道谢。

二伯姜有粮也来了,脸上带着几分局促和讨好。他手里拎着一个小篮子,里面装着十几个红皮鸡蛋,还有一小包镇上买的、最便宜的麦芽糖。这礼,在满案的礼物中,显得格外单薄寒酸。

“大哥,大嫂…” 姜有粮搓着手,脸上堆着笑,“给…给小汤圆的…一点心意…”

姜大柱看着那篮子鸡蛋,又看看弟弟脸上掩饰不住的尴尬和不安,心里叹了口气。他明白弟弟的难处,也知道这礼物的轻飘并非弟弟本意。

“来了就好,老二,快坐。” 姜大柱拍拍弟弟的肩膀,语气尽量温和。

赵秀兰也笑着招呼:“他二叔快坐,一会儿就开席了。”

然而,二伯母王氏却不见踪影。众人心知肚明,李氏因为当初被拒绝进作坊,一首怀恨在心,觉得姜大柱一家发达了就不顾兄弟情分。这次更是赌气,不仅自己不来,还严厉警告姜有粮不准送像样的东西,只准带点最不值钱的鸡蛋糖块去“意思意思”,免得被人说他们上赶着巴结。

姜有粮坐下后,眼神躲闪,几次想跟姜大柱说点什么,嘴唇动了动,最终只是低头喝茶。那份兄弟间本应最亲近的情谊,仿佛被一层无形的寒冰隔着,欲言又止,只剩下满心的憋屈和无奈。

岁岁今天也穿得像个小福娃,扎着红头绳,在人群里跑来跑去。她特别喜欢小汤圆,时不时凑过去逗他玩,把自己藏着的、最漂亮的一颗桂花糖塞进小汤圆肉乎乎的小手里。

当二伯姜有粮递上那篮子略显寒酸的礼物时,岁岁正巧在旁边。她看到二伯脸上那强装的笑容和眼底的窘迫,小眉头微微蹙了起来。更让她感觉不舒服的是,二伯身上似乎笼罩着一层淡淡的、灰扑扑的气息,带着一种说不出的憋闷和难过。她颈间的平安石也传来一丝极其微弱的、如同被压抑的叹息般的凉意。

岁岁不懂大人之间复杂的恩怨,但她能清晰地感知到情绪。她记得这个二伯母,凶巴巴的,上次来家里还想摸她,被她躲开了。二伯看起来…好像很可怜?她歪着小脑袋,看看那篮子鸡蛋,又看看二伯,大眼睛里充满了困惑。

宴席开始,气氛热闹起来。流水般的菜肴端上桌,男人们推杯换盏,女人们围着孩子说笑。小汤圆被抱到铺着红布的抓周席上,周围摆满了书本、毛笔、小算盘、印章、点心、小木剑、还有华大夫特意放上去的一把小药杵。在众人的哄笑声和期待的目光中,小汤圆胖乎乎的小手毫不犹豫地先抓起了一块精致的茯苓糕塞进嘴里,然后另一只手稳稳地抓住了那柄象征“悬壶济世”的小药杵!

“好!好!有口福,还有仁心!” “像他小姑姑,将来也学医!” 众人纷纷笑着叫好。华大夫捋着胡须,眼中满是欣慰的笑意。

岁岁看到小汤圆抓了药杵,比自己抓了还高兴,拍着小手首跳:“小汤圆厉害!跟岁岁一样!”

宴席在欢腾的气氛中接近尾声。岁岁看到二伯姜有粮默默坐在角落,低着头,没什么人跟他说话,显得格外孤单。她想了想,哒哒哒地跑回屋里,把她藏着的、最后一块用油纸包好的桂花茯苓糕拿了出来。她跑到姜有粮面前,踮起脚尖,把糕点塞到他手里,声音清脆又带着点小心翼翼:“二伯,吃糕糕!甜甜的,吃了开心!”

姜有粮看着手里那块散发着清甜香气的糕点,又看看眼前小侄女纯净得不含一丝杂质的眼睛,那强撑的伪装瞬间崩塌了。一股酸涩猛地冲上鼻头,他赶紧低下头,掩饰住微红的眼眶,哑着嗓子说:“哎…哎…谢谢岁岁…二伯…二伯吃…”

这块小小的桂花茯苓糕,带着岁岁懵懂的善意,像一缕微弱的暖风,暂时吹散了姜有粮心头的阴霾,也让这场热闹的周岁宴,在人情冷暖的交织中,多了一丝令人唏嘘的温情。

散席后,看着堆满实心实意礼物的条案和角落里那孤零零的一小篮鸡蛋,姜山和孙巧兰对视一眼,心中感慨万千。日子是越过越好了,可这亲缘关系,有时却像那难调的馅料,甜中带涩,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智慧去调和。而岁岁那份纯粹的赤子之心,或许正是化解寒冰最温暖的力量。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