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灾年小豆丁,我靠美食养全家

第三十七章:寒灶生暖,豆乳飘香

加入书架
书名:
穿成灾年小豆丁,我靠美食养全家
作者:
来点榴莲
本章字数:
5270
更新时间:
2025-07-07

秋风卷尽枝头最后一片黄叶,靠山村彻底跌入了初冬的怀抱。凛冽的山风打着旋儿钻进窗缝门隙,带着刺骨的寒意。然而姜家的小院里,却弥漫着一股不同往年的暖融融的气息。

堂屋一角,那包蓬松雪白的“白云棉”成了赵秀兰近些日子的心头宝。油灯常常亮到深夜,灯影里,赵秀兰低着头,手指翻飞,细密的针脚在厚实的深蓝粗布上穿梭。她先将柔软的细白棉布裁成里子,均匀地絮上一层又一层蓬松的新棉,再罩上耐磨的粗布面子,用顶针抵着针尾,一针一线细细地纳缝。新棉花特有的、带着阳光味道的暖香,随着她的动作在屋内氤氲开来。

“岁岁,来试试!”赵秀兰抖开一件刚絮好棉花、还没上袖的小袄,招呼女儿。

岁岁欢快地跑过去,将小袄套在身上。棉絮厚实均匀,里子细软,裹在身上立刻隔绝了寒气,暖意从西面八方包裹过来。

“娘!好暖和!好软和!”岁岁原地转了个圈,小脸埋在蓬松的领口蹭了蹭,像只满足的小猫。

姜山也试了试他的袄坯,虽然袖子还没上好,但那厚实柔软的触感和包裹全身的暖意,让他常年带着几分苍白的脸上也浮现出淡淡的红晕。他轻轻抚摸着内里细软的棉布,感受着这份实实在在的呵护,嘴角的弧度柔和了许多。姜石和姜林则急不可耐地围着他娘打转:“娘!我的!我的新袄子啥时候好?”

“快了快了!你们俩皮猴儿,穿上新袄可不许再往雪地里疯跑!”赵秀兰笑着嗔怪,手下针线不停,眼里的笑意却比灯火还暖。

冬日的青牛镇早市,寒风萧瑟,远不如夏秋时节热闹。人们缩着脖子匆匆而过,对那冰凉的水晶凉粉兴趣大减。姜家“豆香工坊”的生意,也迎来了第一个考验。

岁岁早有准备。热气腾腾才是冬天的王道!

后院大灶的火烧得旺旺的,大铁锅里翻滚着乳白色的浆液,浓郁的豆香随着蒸汽弥漫开来,驱散了小作坊里的寒意。这是岁岁改良过的热豆浆。豆子泡发得恰到好处,磨浆时多添了一道细筛,滤得格外干净。煮沸后,点入极微量的石膏水,这是岁岁央求华大夫配的少量,说是“点豆腐的引子”,并不让豆浆完全凝固成豆腐脑,而是保持一种细腻柔滑、介于豆浆和豆腐脑之间的醇厚口感。盛在厚实的粗陶碗里,热气腾腾,豆香扑鼻。

“爹,娘,咱们卖热豆浆!再配上刚炸出锅的豆腐泡!”岁岁揭开旁边一个小油锅的盖子,金灿灿、圆滚滚、吸饱了热油的豆腐泡“滋啦”作响,散发出的焦香。这是用做嫩豆腐的边角料,切成小块,控干水分,下油锅炸得外酥里空,一口咬下去满嘴香。

早市的摊位上,景象焕然一新。驴车上架起了一个小小的泥炉,炉上坐着一口大锅,锅里滚着雪白的热豆浆,腾腾热气在冷空气中格外显眼。旁边竹筐里垫着吸油纸,堆着刚炸好、热乎乎、金黄油亮的豆腐泡。姜石用长柄勺舀着豆浆,岁岁则用长长的竹筷夹豆腐泡。摊子前挂着一块新写的牌子:“姜记热豆浆,三文管饱暖!金元宝豆腐泡,一文钱俩!”

“热乎乎的豆浆!香喷喷的豆腐泡!走过路过别错过!驱寒暖身咯!”岁岁清脆的嗓音在寒风里格外有穿透力。

这热腾腾、香喷喷的吃食,瞬间成了寒冷早市上的宠儿。赶早做工的汉子花三文钱买一大碗滚烫的豆浆,几口下肚,寒气顿消,浑身都暖了。再花一文钱买两个热豆腐泡,咔嚓一口,外酥里软,豆香西溢,顶饱又解馋。挎着篮子买菜的主妇也忍不住给家里孩子带上一碗豆浆、几个豆腐泡当早点。小小的摊位前很快围拢了人,豆浆锅的热气混合着豆腐泡的香气,在清冷的晨光里氤氲开一片暖融融的烟火气。

“唔!这豆浆真浓!比清水似的强多了!”

“豆腐泡炸得透!香!再给我来两文的!”

铜板叮叮当当地落入岁岁腰间那个熟悉的荷包里。虽然单价不高,但胜在走量快,加上热食在冬天的天然优势,收入竟不比卖凉粉时差多少!姜大柱看着锅里迅速下降的豆浆和筐里快见底的豆腐泡,脸上笑开了花。

姜林也没闲着。他穿着厚实暖和的新棉袄,袖子刚上好,还带着针线包的味道,自告奋勇负责家里的“新业务”——给作坊送豆渣。做豆浆豆腐剩下的豆渣,可是喂驴的好饲料。姜家那头青灰驴现在膘肥体壮,毛色油亮,大半功劳在豆渣。剩下的,赵秀兰也舍不得扔,拌上点盐和剁碎的野葱,捏成小团,在灶膛余烬里煨熟,就是一道带着焦香的零嘴,姜石和姜林吃得可香了。他们还负责给驴添草料、清扫作坊门口的积雪,小身影忙忙碌碌,俨然成了家里的小帮手。

这天,岁岁看着姜林香喷喷地吃着煨豆渣,忽然灵光一闪。她取了些新鲜的豆渣,加入剁得极细的盐渍野荠菜碎,又磕了个鸡蛋增加黏性,最后撒上一小撮姜山磨的、增香的野花椒粉。搅拌均匀后,团成一个个小丸子,下到温油锅里慢慢炸。豆渣丸子吸饱了油,渐渐变得金黄酥脆,捞出来沥干油,咬一口,外皮焦香,内里是豆渣的绵软混合着野荠菜的清香和野花椒的微麻,口感丰富,咸香可口!

“娘!哥!你们尝尝这个!”岁岁献宝似的端出一盘。

赵秀兰和姜大柱尝过,都眼前一亮。

“这个好!豆渣还能这么吃!又香又不浪费!”赵秀兰赞道。

姜山慢慢咀嚼着,感受着那独特的风味,点点头:“嗯…冬日里…当个零嘴…或是下粥…都好。” 他己经在琢磨,这个“香炸豆渣丸子”能不能也加入早市的菜单了,一文钱三个,想必也有人买。

夜幕降临,风雪渐起。姜家堂屋里却暖意融融。灶膛里柴火噼啪作响,烧着热水。新米熬的粥在锅里咕嘟着。一家人围坐在桌边,身上都穿着厚实暖和的新棉袄,连姜林都安静下来,小脸红扑扑的。桌上摆着一碟新炸的豆渣丸子,一碟油亮的豆腐泡,还有一小碗岁岁特意留的、撒了点红糖的热豆浆。

“来,都喝口热的,暖暖身子。”赵秀兰给每人盛上豆浆。

岁岁捧着粗陶碗,温热的感觉透过碗壁传到手心。她小口啜饮着甜丝丝、豆香浓郁的豆浆,看着灯下家人满足的笑脸,听着窗外呼啸的风雪声,只觉得这小小的屋子,便是世界上最安稳、最温暖的港湾。

平安石贴着心口,传来一阵阵温煦的暖流,如同冬日里的小太阳。岁岁闭上眼。

脚下家宅的土地,在风雪中安稳如磐石。

身上簇新的棉袄,散发着阳光与棉花交织的温暖气息,像一层无形的屏障,牢牢锁住了家人的体温。

那锅咕嘟着的热粥、桌上香气西溢的豆制品,都传递着食物带来的、最朴实的暖意与生机。

而后院那一丛丛被厚厚积雪覆盖的“玉露薄荷”,在厚厚的雪被下,并未沉寂。岁岁能清晰地感知到,一丝丝精纯的、带着凉意的生机,正顽强地蛰伏着,如同冰封下的溪流,默默积蓄着力量,只待春归。靠山村的冬天是寂静的,但姜家小院的灶火,正旺;碗里的豆乳,正香;人心里的盼头,正暖。岁岁知道,无论风雪多大,只要灶膛的火不熄,只要家人在一起,这日子,就能踏踏实实、暖意融融地过下去。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