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灾年小豆丁,我靠美食养全家

第二十四章:绿意盈野,心灯渐明

加入书架
书名:
穿成灾年小豆丁,我靠美食养全家
作者:
来点榴莲
本章字数:
4728
更新时间:
2025-07-07

靠山村的田野,终于被一片稚嫩却倔强的绿意点亮。荞麦苗破土而出,稀稀疏疏,却像点点星火,顽强地铺展在刚刚翻新过的、还带着湿气的褐色土地上。这抹来之不易的绿色,比任何言语都更能抚慰人心。村民们下地时,脚步都不自觉地放轻了,眼神里充满了小心翼翼的呵护。

姜山的恢复,成了继葛粉之后,又一个温暖着姜家小院的奇迹。在赵秀兰精心熬制的葛粉糊,如今终于能撒上几粒珍贵的盐,和岁岁悄悄滴入的野蜂蜜滋养下,在家人无微不至的照料与日渐浓厚的希望氛围中,他终于能靠着厚厚的草垫坐起来了。虽然依旧虚弱,断臂处裹着的布条提醒着曾经的惨烈,但他凹陷的脸颊开始有了些许血色,眼神也不再是一片死寂的空茫。他能清晰地喊出“爹、娘、岁岁”的名字,也能简单地回应姜石姜林兄弟俩兴奋的絮叨。

这天清晨,阳光正好。姜石小心翼翼地将姜山背到院子里,安置在铺着厚厚葛藤的竹椅上。姜山微微眯着眼,有些不适应久违的明亮光线。他的目光缓缓扫过院子:娘亲和几个婶子依旧在清洗捶打好的葛根纤维,洁白的絮状物在清水中沉浮;弟弟姜林正嘿咻嘿咻地操作着那个简易杠杆装置,有节奏的“咚咚”声不再刺耳,反而像一种安心的鼓点;晾晒架上,一排排葛粉饼在晨光中晶莹剔透。最后,他的目光落在了岁岁身上。

岁岁正蹲在院子角落一小片新开辟的“试验田”边,那是她移栽过来的野山药藤和野豌豆苗。她的小手轻轻拂过嫩叶,闭着眼睛,像是在感受什么。平安石贴着她的胸口,姜山似乎看到有一丝极其微弱的、几乎难以察觉的温润绿意,在她指尖一闪而逝。随即,那些原本有些蔫头耷脑的小苗,仿佛精神了一点点?姜山眨了眨眼,以为是自己的错觉。

“哥,你看!”岁岁发现他醒了,立刻像只快乐的小鸟跑过来,献宝似的指着那些小苗,“这是我从地里移过来的,以后能结山药豆,藤也能吃!这个豌豆苗,开花结豆荚,可好吃啦!” 她叽叽喳喳地说着,小脸上是纯粹的光彩。姜山看着妹妹生动的脸庞,感受着她身上蓬勃的生命力,一股暖流缓缓注入他冰封己久的心湖。他努力牵动嘴角,露出一个极其微小却真实的笑容,沙哑地应了一声:“嗯…好…”

更让姜家惊喜的是,姜山似乎找到了他力所能及的新位置。他无法挥动锄头,但那双曾经能精准辨认猎物踪迹和草药的眼睛,却变得异常敏锐。当姜石姜林把从溪边挖回来的葛根堆在院角时,姜山会仔细地看过去。

“这块…挖深了,伤了主根…可惜了。”

“那块…表皮颜色浅,摸着轻,淀粉少…单独放,做葛冻用。”

他甚至能根据葛根块茎的形状和泥土附着情况,大致判断出哪片区域的葛藤可能更肥厚。他的声音还很虚弱,但那份观察入微的准确度,很快赢得了负责清洗和初选葛根的妇人们的信赖。赵秀兰看着儿子专注的眼神,悄悄背过身去抹了抹眼角。她的山子,心里的那盏灯,终于又亮起来了。

与此同时,岁岁在华大夫的指导下,迈出了药食同源的第一步。她小心地将华大夫带来的、晒干的野菊花瓣和蒲公英叶子磨成极其细腻的粉末。在制作葛粉糊时,她尝试着在冲调好的糊糊里,撒入一点点金黄的野菊粉或翠绿的蒲公英粉。

“野菊清肝明目,春日里肝火易旺,食之有益。”华大夫在一旁指点,并亲自品尝,“嗯…菊香清冽,与葛粉的甘润相得益彰,甚好!”

“蒲公英微苦回甘,清热解毒,加入葛粉糊中,可中和春日湿气带来的滞闷。”岁岁又尝试了蒲公英粉的版本。

当一碗碗散发着淡淡药草清香、色泽也微微变化的葛粉糊端给村里几位总觉得眼睛干涩或喉咙微痛的老人时,得到的反馈是惊喜的。

“哎哟,喝下去嗓子眼儿舒服多了!”

“这糊糊看着也好看,黄澄澄的,心里都亮堂!”

岁岁还尝试将少许磨细的干姜粉(华大夫提供)加入做葛粉野菜饼的面糊中,煎出来的饼子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辛香暖意,特别受清晨下地干活、容易受凉的汉子们欢迎,称之为“驱寒饼”。

华大夫看着岁岁认真调配、村民欣然接受的样子,捋须微笑:“善哉。药性平和不峻,融入日常饮食,润物无声,此乃养生之上乘。”

盐的获得,如同点睛之笔,彻底激活了靠山村的灶台。赵秀兰和其他主妇们,终于可以不再只是煮淡而无味的野菜汤。那一小撮珍贵的盐,被极其珍惜地使用着。

岁岁最爱的葛粉凉拌菜,如今在野葱末和辛香“酱汁”之外,终于有了最关键的咸味提鲜。滑嫩的葛冻条、清爽的山野菜,在咸、辛、香的衬托下,滋味层次瞬间丰富起来,成了春日里最受欢迎的开胃小菜。

赵秀兰甚至尝试用极少量盐水,焯烫一些鲜嫩的蕨菜和荠菜,然后拌上一点点葛粉增加黏稠度,做成简易的“凉拌杂蔬”,虽然清简,却让餐桌第一次有了“滋味”的满足感。

最让人感动的是分盐的那一天。赵老憨将换来的粗盐再次按户头分下去,每家都分到了小小的一包,用干荷叶仔细包着。当村民们捧着那一点点盐回到家时,那份郑重其事,仿佛捧着的不是盐,而是活下去的尊严和未来的盼头。

夜幕降临,靠山村不再是死寂一片。结束了一天劳作的村民们,虽然疲惫,但聚在院子里或村口老树下,低声交谈着,声音里透着久违的轻松。孩子们捧着撒了盐粒和野薄荷碎的葛粉糊,小口小口珍惜地喝着。姜家小院里,姜山倚在竹椅上,借着灶膛里未熄的火光,看着岁岁在石板上用树枝练习华大夫今天教的草药名字。姜石姜林在一旁笨拙地削着一根木棍,想给姜山做个更舒服的靠背。赵秀兰和姜大柱坐在门槛上,看着眼前这一幕,昏暗中,两人紧握的手传递着无声的温暖与力量。

岁岁写完最后一个字,抬头望向夜空。繁星点点,如同撒落的希望。她的小手再次按上平安石,这一次,那丝温润的绿意更加清晰,像一条活泼的小溪,在她心田间缓缓流淌,仿佛与脚下这片复苏的土地、与院中那些悄然生长的幼苗,产生了某种奇妙的共鸣。她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安心与笃定。

靠山村的夜晚,第一次如此宁静,又如此充满内在的力量。每一颗心,都像一盏被重新点燃的灯,虽不明亮,却坚定地驱散着黑暗,照亮着彼此前行的路。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