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雨丝斜斜掠过青石板路,十岁的周小满缩在巷口的屋檐下,怀里紧紧抱着用报纸裹了三层的课本。她望着对面王婶家的窗户,暖黄的灯光里飘出饭菜香,肚子不争气地叫了起来。自从母亲在她九岁那年病逝,这样饥肠辘辘的时刻,就成了生活的常态。
父亲周大海是码头搬运工,每日天不亮就出门,深夜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家里那盏摇晃的白炽灯下,永远摆着一碗冷掉的稀饭。但小满从不抱怨,她记得母亲临终前枯瘦的手抚着她的脸:"要做坚强的孩子。"
巷子里的邻居们看着小满可怜,总会伸出援手。张奶奶常塞给她两个热乎的馒头,李叔家开面馆,总会在收摊前给她留碗面。小满把这些恩情都记在心里,每天放学都会帮王婶浇花,替李叔擦面馆的桌椅。
这天放学,小满照例路过巷口的废品站。突然,她被角落里一个破旧的纸箱吸引住了——里面堆满了五颜六色的画纸和蜡笔,像是被人丢弃的美术用品。她蹲下身,轻轻拿起一支断成两截的红色蜡笔,在泛黄的纸上画出一朵歪歪扭扭的太阳花。
"喜欢就拿去吧。"废品站的陈爷爷不知何时站在她身后,脸上带着慈祥的笑,"这些都是别人不要的,放着也是浪费。"
小满眼睛亮了,她谢过陈爷爷,抱着纸箱一路小跑回家。从那天起,废旧的画纸成了她最珍贵的宝贝。她画清晨码头父亲扛着麻袋的背影,画张奶奶家窗台上的月季花,画李叔煮面时腾起的白雾。这些用残缺蜡笔描绘的世界,渐渐成了她生活里最温暖的光。
然而,命运总爱捉弄人。十二岁那年,父亲在码头搬运货物时不慎摔伤了腿,只能卧床休养。家里断了收入,连最便宜的止痛药都买不起。小满看着父亲疼得冒汗却强装镇定的样子,偷偷抹了把眼泪。她想起母亲的话,挺首了小小的脊梁。
白天上课,放学后小满就去废品站帮忙。陈爷爷教她分拣废品,还把收来的旧书留给她看。周末时,她会带着自制的书签去集市摆摊,五毛钱一个。虽然赚得不多,但足够买些便宜的蔬菜,给父亲煮碗热汤。
一个偶然的机会,小满的画被班主任林老师发现了。那是她画在作业本背面的《雨中的巷子》,歪斜的屋檐下,几个孩子挤在一把破旧的伞下欢笑。林老师被画中透出的温暖与希望打动,鼓励她参加市里的少儿绘画比赛。
"可是......"小满攥着衣角,"我没有好的画材。"
"这不是问题。"林老师笑着从抽屉里拿出一套崭新的水彩笔,"这是我以前学画画时用的,现在送给你。记住,真正的艺术,来自内心的热爱。"
小满颤抖着接过画笔,这是她第一次拥有属于自己的专业画材。从那天起,她每天做完家务后,就趴在昏暗的灯光下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