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天取经之攻打灵山

第16章 文心泣血:公元前1年金蝉子的笔锋救赎之路

加入书架
书名:
西天取经之攻打灵山
作者:
梁山好汉123
本章字数:
2320
更新时间:
2025-07-01

公元前1年,大汉王朝的未央宫笼罩在诡异的迷雾中,汉哀帝刘欣病入膏肓,朝堂之上外戚势力暗潮涌动。在长安城一隅的破旧书斋里,一位名叫顾明烛的青年正奋笔疾书,羊皮纸上墨迹未干,他的目光却始终凝视着窗外饿殍遍地的街巷——这位面色苍白的书生,正是金蝉子被贬人间的第西世化身。

顾明烛生来便带着与生俱来的书卷气,五岁能诵《诗经》,八岁可作骈文,在当地素有"神童"之名。然而与其他醉心功名的学子不同,他常常在夫子授课时突然发问:"书中言'民为贵,社稷次之',为何官府赋税却压得百姓卖儿鬻女?"这些诘问往往惹得夫子勃然大怒,却无法浇灭他眼中对世间不平的愤懑。

这一年,关中大旱,赤地千里。朝廷虽下诏赈灾,可粮食却在转运途中被层层克扣,真正落到百姓手中的不过寥寥。顾明烛目睹老妪饿死在城门口,怀中还紧抱着讨来的半碗麸皮;看到孩童为争抢一块发霉的饼子,被官兵用棍棒打得头破血流。这些画面如同烙铁,在他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他决定用手中的笔揭露真相。白天,他乔装成流民,深入灾情最严重的郡县,记录百姓的惨状;夜晚,他挑灯疾书,将沿途所见所闻写成《哀民疏》。文中字字泣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朝廷赈粮,竟成贪官肥私之器!"为了让这篇文章传扬出去,他不顾危险,在长安城最繁华的朱雀大街当众诵读,引得百姓围聚痛哭,却也惊动了官府。

京兆尹亲自带人将顾明烛投入大牢,严刑逼问幕后主使。皮鞭抽在他的脊梁上,鲜血浸透了囚衣,可他始终紧咬牙关:"文字无罪,有罪的是那些视百姓如草芥之人!"在暗无天日的牢房里,顾明烛却意外遇见了一位同样因言获罪的老狱卒。老人偷偷塞给他一本残破的佛经,扉页上"因果循环"西个字让他心中一颤,恍惚间,前世在灵山听经的片段如闪电般掠过脑海。

狱中生涯反而让顾明烛的思想发生了蜕变。他开始思考,笔墨虽能揭露黑暗,却无法真正改变现实。当他在狱中听闻自己的文章竟引发了多地百姓联名上书,却最终被朝廷以"妖言惑众"的罪名镇压时,绝望如潮水般将他淹没。出狱那日,他踽踽独行在荒芜的城郊,看着流民在寒风中瑟缩,突然跪在结冰的河面上,向着苍天叩首:"若真有天道轮回,为何善良之人不得善终?若真有佛法慈悲,为何不见救百姓于水火?"

就在他万念俱灰之际,一位云游高僧路过。高僧见他眉间有慧光流转,虽沾染尘世浊气,却难掩佛性本源,遂赠他一串佛珠,轻声道:"施主执念太重,可知'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真意?"这句话如晨钟暮鼓,在顾明烛心中久久回荡。

这一世,金蝉子以笔为刃,试图剖开世间的黑暗,却在现实的铁壁前撞得头破血流。但正是这份执着与痛苦,让他对"救赎"二字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当他攥着那串佛珠,踏上继续求索的道路时,冥冥之中,仿佛有一道光,正在指引他走向更广阔的天地——那里既有佛法的真谛,也藏着拯救苍生的终极答案。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