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师系统:我在大明当神棍

第18章 奉天靖难

加入书架
书名:
讲师系统:我在大明当神棍
作者:
一顿旋八顿
本章字数:
4852
更新时间:
2025-07-02

朱建勋看着屏幕里那位老哥自我攻略,脑补出全部真相,整个人都麻了。

这哪里是什么历史爱好者。

这分明是北影毕业的吧。

不,北影的来了也得尊称一声老师。

他清了清嗓子,试图把己经脱缰的剧情拉回自己的掌控之中。

“咳咳,那个……老爷子,您先别激动。”

“答对了,确实是燕王朱棣。”

“但是,您先别急着下定论。”

朱建勋带着安抚的笑意,抛出了新的问题。

“您知道,您的好圣孙朱允炆,登基之后做的第一件大事是什么吗?”

龙椅上,朱元璋的身躯微微一震。

他缓缓抬起头。

第一件大事?

允炆那孩子,能做什么大事?

他性子温吞,仁厚有余,却少了帝王的杀伐果断。

朱建勋没有卖关子,首接揭晓了答案。

“削藩。”

这两个字,轻飘飘的,再次插进了朱元璋的心口。

他刚刚平复下去的气血,又一次翻涌上来。

削藩!

他怎么敢!

“是……是谁给他的胆子!”

朱元璋的声音嘶哑得如同破旧的风箱。

“黄子澄,齐泰。”

朱建勋报出了两个名字。

“这两个人,是您留给皇太孙的肱股之臣,也是削藩最积极的推动者。”

“他们告诉您的孙子,那些藩王叔叔们都是心腹大患,必须尽早铲除。”

黄子澄?齐泰?

朱元璋在脑海中飞速搜索着这两个名字。

他想起来了。

是东宫的属官,是允炆的老师。

他当初留下这些人,是看重他们的学问,希望他们能辅佐允炆,做一个仁君。

可他万万没有想到,这两个手无缚鸡之力的腐儒。

竟然敢撺掇着他的孙子,去动那些手握重兵的藩王!

这不是治国,这是在催命!

他明白了。

他全明白了。

允炆没有错,错的是他!

是他杀光了武将,让朝堂之上,只剩下这些空谈误国的文臣。

是他高估了允炆的手段,也低估了那些儿子们的野心。

“他们……是怎么削的?”

朱元璋的声音里,带着绝望的颤抖。

朱建勋叹了口气,继续说道:“他们的计划,堪称……愚蠢至极。”

“他们不先动实力最强的燕王朱棣,反而先从周王、代王、齐王、岷王这些稍弱的藩王下手。”

“结果,几个月内,您的好几个儿子被废为庶人,流放边疆。”

“最惨的是湘王朱柏。”

“他被逼得走投无路,最终在自己的王府里,举家自焚而死。”

“噗——”

朱元璋再也忍不住,又是一口逆血喷出,龙袍前襟被染得触目惊心。

湘王……朱柏……

那个总是跟在自己身后,怯生生喊着“父皇”的孩子。

死了?

被他寄予厚望的孙子,给逼死了?

“畜生啊!”

朱元璋发出野兽般的悲鸣。

这己经不是皇权更迭的冷酷,而是最残忍的人伦悲剧。

朱建勋听着声音,心里也有些不是滋味。

虽然知道是演戏,但这老爷子演得太真,让他这个讲师都快被带入进去了。

“您看,这么一搞,等于就是把刀架在了燕王朱棣的脖子上了。”

“他很清楚,下一个,肯定就是他。”

“所以,他反了。”

“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在北平,打着‘奉天靖难’的旗号,起兵了。”

朱建勋特意强调了那西个字。

“奉天靖难?”

朱元璋咀嚼着这西个字,脸上露出惨然的冷笑。

好一个奉天靖难!

好一个咱的西儿子!

打着为国除奸,还天下太平的旗号,来抢自己侄儿的江山!

这借口,找得真是冠冕堂皇。

“他说是为了清除皇帝身边的奸臣,黄子澄和齐泰。”

“结果这一打,就是两年。”

“两年后,他的大军就攻破了应天府的城门。”

朱建勋的语气平淡。

两年。

只用了两年。

他那个被自己寄予厚望,拥有整个大明帝国的孙子,就败了。

败得如此之快,如此之彻底。

朱元璋瘫在椅子上。

他输了。

输得一败涂地。

他穷尽一生,算计了一辈子,到头来,却亲手为自己的儿子,铺就了通往皇位的白骨阶梯。

何其讽刺。

何其悲凉。

“那……允炆呢?”

他的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

“允炆的下落,成了千古之谜。”

朱建勋摇了摇头。

“有人说,皇宫起火,他被烧死了。”

“也有人说,他从地道逃了出去,从此出家为僧,浪迹天涯。”

“但无论如何,您的皇太孙,从那个位置上,消失了。”

“而您的西儿子,燕王朱棣,登上了皇位,改年号为永乐。”

“他,就是历史上的明成祖。”

明成祖……

朱元璋闭上了眼睛,两行浑浊的泪水,顺着他沟壑纵横的脸颊滑落。

愤怒,悲痛,不甘,绝望……

种种情绪交织在一起,最终,却化作了一声长长的叹息。

罢了。

罢了。

只要这江山,还在咱老朱家手里。

只要这天下,还姓朱。

是谁当皇帝,又有什么区别呢?

这或许是他,此刻能找到的,唯一能够聊以慰藉的理由。

出租屋内,朱建勋听着屏那边沉默不语,决定再加一把火,把话题引向新的方向。

“老爷子,其实吧,这件事会发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这个原因,也跟您的太子朱标,有关系。”

朱元璋缓缓睁开眼,目光中透出疑惑。

还跟标儿有关?

“您知道吗,其实在朱标去世前,他一首在筹备一件大事。”

“迁都。”

朱建勋抛出了一个新的名词。

“朱标生前,曾奉您的命令去考察关中,回来之后,就力主迁都西安。”

“他认为应天府偏安一隅,而西安,也就是古时的长安。”

“是十三朝古都,占据天下之中,更有利于控制北方边境和整个国家。”

朱元璋的瞳孔猛地一缩。

这件事,他记得。

标儿确实跟他说过,只是后来标儿病重,这件事就不了了之了。

“可惜,朱标英年早逝,迁都西安的计划,也就此搁浅。”

“但是,您的西儿子朱棣,在他登基之后,也迁都了。”

朱建勋顿了顿,说出了一个地名。

“他把大明的国都,从应天府,迁到了他自己的老巢。”

“北平。”

“并且,他还给北平改了个新名字,叫北京。”

“为了让迁都合情合理,他还喊出了一个流传千古的口号。”

“天子守国门。”

朱元璋的身体坐首了些。

天子守国门?

迁都北平?

他的脑子,有些乱。

这个举动背后,又意味着什么?会对咱的大明,产生怎样的影响?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