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的海城》终章刊出后第五日,清晨的上海滩仍旧笼在湿雾之中。
沈蔓青站在民声日报楼顶,望着人流熙攘的街口发呆。她手中攥着一份新电报,是从南京来的,加密文本里只有六个字:“入目者,非全册。”
清河在她身后低声说:“傅家手上,还有未公开的名册。”
“而我们只能看见他们愿意我们看到的。”沈蔓青将电报塞入口袋。
当晚,文化事务署的那位“观察员”再次出现。他没有带文件,也没有寒暄,开口便道:“你们想知道的名单,在静安寺里。”
林岚皱眉,“寺庙?”
“香火之外有文书斋,那是他们掩藏文件的临时点之一。你们只有一次机会。”
沈蔓青没有立刻答应,而是转身问他:“为什么告诉我们?”
那人笑了一下,“因为你们的笔,比我的命安全。”
……
次日晚九点,沈蔓青与清河假扮信众混入静安寺。夜色浓重,寺内香火尚存,斋堂后方的旧藏经阁静静伫立。
清河借口添香,悄然潜入二层,找到那间文书斋。斋内桌上堆放着各类账册、发票与木盒。
沈蔓青蹑步而入,翻检半晌,终于在一本旧账簿底下发现一只铁皮封袋。
封袋内,是一沓名单复印件——大标题写着“BP-M计划境内试点观察样本汇总”。
每一页下方都密密麻麻印有编号、出版名、墨料来源地、发行频次等信息,甚至还有“心理接受阈值”一栏。
林岚翻阅一页,喃喃自语:“他们把读者当作实验动物。”
其中赫然包含数家仍在营业的儿童杂志社、女性文学周刊、甚至教辅出版社。
“我们必须让大家知道。”
翌日,《民声日报》在头版挂出一张黑白图:一只巨大的眼睛,俯瞰着城市。
标题只有一句:“你看到的,是他们希望你看到的。”
副刊部分,则刊出题为《墨中毒》的专题长文,首次公开“BP-M计划”内部代号,并附上一页部分清单截图。
随文附上《民声》公开信,呼吁全城出版单位自查纸墨来源,所有读物应公布印刷信息及供应链。
民间震动再次袭来。多家出版社开始自查,并陆续声明退出“进口墨水联盟”。
傅氏方面则宣称“遭受抹黑与造谣”,并以“国家安全”为名控告《民声日报》擅泄材料。
就在此时,文化事务署官方罕见发言:将组建“文资透明化特别委员会”,全面调查特调墨料去向。
“他们被逼到墙角了。”林岚叹道。
“墙角之人,才最危险。”清河提醒。
不出所料,三天后,清晨七时,《民声日报》大楼遭遇匿名炸弹威胁,整栋大厦一度清空,附近交通封闭三小时。
炸弹未爆,是假信件。
但效果达到了——数家合作单位中断供稿,广告商暂停投放。
沈蔓青坐在空旷的编辑部,望着墙上那只“眼睛”的海报,沉声说:“他们怕了,才会如此惊慌。”
清河沉默良久,才道:“这场仗,才刚开始。”
纸上的战争,在沉默与沉思中持续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