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李成春风得意,于汝南和九江郡巩固统治之际,另一边的孙策正和几位心腹愁眉不展地商讨对策。此次袁术的惨败,宛如一场风暴,将原本孙坚的旧部损失殆尽,如今孙策陷入了绝境,他手中无一兵一卒。
本来孙策满心盘算着向袁术献上玉玺,以此为交换从袁术那儿借兵,然后回江东大展宏图。可如今袁术已死,这计划如泡沫般破灭,让他一时间没了方向,如置身于茫茫大海中的孤舟。
此时,程普站了出来,他目光沉稳,向孙策进言道:“将军,如今之计,不如您先归顺李成。李成虽尚未完全占据淮南,但以他的势头,这是迟早的事。我们先依附于他,再用玉玺向他借兵。李成此人野心勃勃,想必会同意这桩交易。”
孙策听了,眉头微皱,他环视了一下其余几个大将,只见他们都微微点头,表示可以一试。孙策心中权衡利弊后,下定决心,带着几个心腹将领,快马加鞭地赶往寿春,希望能在李成那里找到转机,重新开启自已的霸业之路。
李成返回寿春后,决定暂且在此地休整,暂不回上蔡县。袁术治理下的淮南地区,百姓此前过得苦不堪言,袁术的横征暴敛,让大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李成深知百姓之苦,一到寿春便昭告百姓,会在原有赋税基础上适当减轻,此消息一出,百姓们无不欢呼雀跃,仿佛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随着振兴计划逐步开展,李成雷厉风行,派出大量士兵投入到开垦农田和兴修水利等事务中。一时间,九江郡内到处都是热火朝天的劳作景象,荒芜的土地被重新翻耕,干涸的河道被疏通,破败的堤坝被修复,整个地区渐渐恢复了生机,百姓们的脸上也开始有了笑容。
这天,李成在府内练武,一名士兵匆匆前来禀报:“主公,孙策求见。”李成听闻,心中一惊,暗想:孙策来干嘛?虽满心疑惑,但还是命人将孙策带进来。
孙策一见到李成,当即下跪行礼:“末将孙策拜见李刺史。”李成一听这称呼,便明白孙策是认可了自已扬州刺史的身份,他微微点头:“孙将军请起。”孙策起身,身姿挺拔,英气不凡。
李成看着孙策,问道:“不知孙将军此番前来所为何事?”孙策一脸诚恳地回答:“在下不才,愿投效李刺史,为您效犬马之劳。”李成嘴角上扬,微笑道:“孙将军能来投效,实乃好事。”孙策赶忙说道:“多谢主公。”李成心中暗笑,这称呼变得倒是挺快。
李成略作思考后道:“请孙将军先回去休息,我刚刚接管寿春,诸多事务需处理,待一切整理完毕,我再给将军安排一个合适的官职。”孙策恭敬地回应:“谢过主公。”说罢,便退了出去,只留下李成望着他离去的背影,若有所思,不知这孙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这天,李成把李天召至跟前,神色严肃地说:“李天,我有一个至关重要的任务要交给你。”李天赶忙抱拳,目光炯炯地回应:“主公请讲。”
李成背着手,在屋内踱步,缓缓道:“我要你组建一个情报机构,这个机构的职责就是搜罗天下的消息,天下十三州的任何风吹草动我都要知晓,我必须时刻掌握天下的动向。”
李天听后,心中一凛,他深知这个任务的重大意义,毫不犹豫地说:“末将尊命,只是不知道主公准备给我多少人的编制?”
李成略作思索,然后大手一挥:“我给你 5000 人的编制。”
如今李成得了袁术的家产,那些金银财宝数不胜数,又扩充了大片地盘,资源丰富。再加上李万三的商会日益兴隆,为李成提供了充足的资金。现在李成财大气粗。
李天一听有 5000 人的编制,脸上露出惊喜之色,连忙说:“多谢主公!”随后,他带着满心的兴奋与使命感退下,准备大干一场,为李成打造出一个无孔不入的情报网。
当天下午,李成将李伯温唤至跟前,神色凝重地说道:“伯温啊,我有一个想法,想与你说说。”李伯温微微躬身:“主公请讲。”
李成凝望着远方,缓缓开口:“当初秦始皇焚书坑儒,无数典籍付之一炬,不知是否留有副本。即便有,项羽那一把大火恐怕也烧了个干净。我时常思索,如今民间是否还能寻得当初诸子百家的书籍呢?”
李伯温听后,不禁喟然长叹:“诸子百家的书被焚烧,着实是文化之殇,不过我觉得民间应该不至于一本都没有留存。”
听到李伯温的话,李成眼中闪过一丝亮光:“我准备建立一个图书馆,专门用来存放诸子百家的书,你觉得如何?”李伯温点头称赞:“主公之计可行,此举意义非凡。而且不但要把百家的书籍收上来,民间也不准私下留任何书籍。”
李成一脸疑惑:“这是为何?”李伯温微微一笑,眼中却透着犀利:“主公可知为何世家能势力如此之大?”李成说:“请先生赐教。”
李伯温说:“这是因为世家在垄断土地的同时也垄断了教育。普通人家的孩子连识字的机会都没有,谈何成才?只有世家子弟,或者投靠世家的人才能获得教育的机会。这就导致不管朝廷如何制定选拔人才的标准,最终被选中的都是世家的人,因为普通人家的孩子连成才的机会都没有。主公日后若要掌控人才,也需如此。”
李成听后,心中一震,内心苦笑一声:“没想到自已最后会成为最大的世家。”随后,他目光坚定起来:“好,就按照先生说的办,此事由你全权负责。”李伯温领命,转身而去,心中已经开始盘算如何实施这一计划。
李成这边紧锣密鼓地安排着各项事务,同时命令李地和李玄分别在汝南和九江郡两地训练新兵。训练场上,新兵们喊杀声震天,在两位将领的严格训练下,逐渐有了几分军队的模样。
而在庐江郡,气氛却显得格外凝重。庐江郡的太守和各位将领正面临着艰难的抉择。他们都清楚,李成打败了袁术,如今占据了九江郡,下一个目标很可能就是庐江郡。虽然目前李成还没有发动进攻的迹象,但这就像悬在头顶的剑,让他们时刻不得安宁。
郡守把将领们召集到一起,神色严肃地说:“各位,咱们现在有两条路,第一是投降李成,第二是整军备战与李成对抗,大家说说自已的看法。”众人听了,一时不知所措,陷入了沉默。
郡守见状,又道:“各位都是自家兄弟,有话直说,不要有顾虑。”这时,一位将领站了出来,满脸忧虑地说:“袁术那么强大都不是李成的对手,我们恐怕也难以抵挡。不如派人去探探李成的口风。”他的话刚说完,另一位将领却反驳道:“我看未必,李成没有直接挥军攻打咱们庐江郡,是因为他在与袁术的攻伐中也损失惨重,恐怕短时间内无法再图谋庐江郡,我们还有时间准备。”
众人各执一词,众说纷纭,大厅内顿时热闹起来,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有的主张立刻加强防御,有的认为应该联合周边郡县共同对抗李成,还有的觉得可以先和李成接触,争取一些有利的条件。
郡守听着大家的意见,眉头紧锁,心中权衡利弊。最终,他决定先观望,看看李成的下一步行动,再做打算。毕竟这是关乎庐江郡生死存亡的大事,不能草率决定。于是,庐江郡在一片紧张与不安中,暂时进入了一种等待局势变化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