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放牛班,童生夫子教出进士三千

第432章 神神叨叨的苗主考

加入书架
书名:
科举放牛班,童生夫子教出进士三千
作者:
我是泡泡
本章字数:
6972
更新时间:
2025-07-07

第432章 神神叨叨的苗主考

陈凡并没有注意到院外那些读书人的兴奋,此刻的他却沉浸在自己的兴奋之中了。

他刚刚拿起笔构思这篇文章时,关于从何种角度阐发这篇文章的思路就如同潮水一般狂涌而至。

“时人欲矫异端之偏,而不知其自陷于偏也!盖不偏之谓中;而用中者权也。”

“子莫欲矫杨墨之偏而不知权焉,则亦一偏而已!此大贤斥其弊以立吾道之准也。”

……

“夫为我,一也;兼爱;一也;故杨墨之为执一易知也。”

“中,非一也;中而无权,则中亦一也,故子莫之为执一难知也。”

“非孟子辞而辟之,则人鲜不以子莫为能通乎道者矣。”

这段话什么意思呢?

试图矫正杨朱(“为我”)、墨子(“兼爱”)等偏激思想的人(指子莫)。

这些人虽以“纠偏”为目标,却因方法错误(不懂权变)陷入另一种偏执,本质上与杨墨无异。

真正的“中”是动态平衡,需通过“权”(权衡变通)实现。

陈凡在文中举例,比如“祖宗之法不可变”这句话,其实就是违背了孟子的思想,行为太过于极端了。

坚守祖宗之法,其实不等于封闭自守。

学习他人,也不等于全盘照搬。

前者就是防“执一”,后者就是“纠偏反陷偏”。

一切都要以“权”的智慧推动社会文明的发展,在动态的调适中不断创新。

当他写完后,让学童们抄写了两份,一份贴在院中的大板之上,一份贴到了外面的院门处。

但陈凡的文章贴在大板上后,海鲤等人全都凑了过来品鉴。

海鲤作为他们这些人中,“学历”最高之人,在看到陈凡这篇文章的第一句话后,顿时惊讶的瞠目结舌。

为何?

因为这篇文章跟前几日他们几人写《生财有大道》时的文风,有了很大的变化,而且在思想上也有质的飞跃。

“文瑞这篇文章认题颇真,可以说将题中蕴含的意义一一体现的明明白白,虽然未尝务为高奇,而文内坚凝而外浑厚,如一笔书成。”

“尤其是这篇文章里曲折相生,反正相顾,平舒叠幻,如山川之出云,以我看来,已经达到古文中之老境,这已经不是一般读书人能达到的境界了。”

陈轩刚来弘毅塾,虽然之前也看过堂弟的文章,但今天给他的震撼实在是太大了。

“文瑞,你是不是很喜欢欧阳修、曾巩的文章?”

“吾观你这篇文章,似乎对此二人的文章研究很深啊!”

众人经他这么一提醒,顿时恍然。

郑应昌道:“没错,这篇文章确实有欧阳修、曾巩之文的影子,文法里对二人的技法运用纯熟,而且还不漏痕迹。”

“以古文写时文,我看文瑞你这篇文章已经达到手眼别出,我行我法、于熟圆出苍坚的地步了。”

海鲤点了点头,用郑重的口吻道:“文瑞,今日之文虽然是你所写,但你也要细细观摩体察其中文意,若乡试时你能拿出今日这篇文章的一半水平,那今科乡试,你稳了!”

……

五日后,京口。

镇江府知府何启云与丹徒县县令石济良一大早就守在官道旁。

七月底,长江边的镇江府又闷又热,二人穿着齐整的官袍,虽然旁边有仆役打扇,但仍然汗出如浆。

终于,到了快接近晌午的时候,官道上出现了这一科南直乡试,翰林院侍读学士苗灏的仪仗。

两人赶紧让陪同的乡绅里老排队站好,不一会,苗灏的车架便在众人眼前停了下来。

何启云抢上前一步躬身道:“苗学士为我南直士子,真是一路辛苦,何某在府中已经备下酒席,还请苗学士移步,暂歇几日。”

他的话音刚落,轿子的轿帘被人撩开,只见轿子里坐着的苗灏清瘦无比,轿帘撩开,他却并没有抬头,手里似乎拿着本书正在读。

何启云努力看去,似乎那书皮上写着《增删卜易》四个字。

看到这,他不由想起京中同年给他的来信中曾经说到过苗灏此人。

此人为人清介耿直,虽然在翰林院做得清贵京官,但颇喜针砭时事。

除此之外,此人还有个爱好,那就是喜欢研究易经,而且颇喜欢给人算命。

就在何启云心里回忆着苗灏的信息时,轿子里的苗灏此时好像才从看书的沉浸中醒转了过来。

他放下书,走出轿子,对何启云道:“何府台,乡试在即,即将锁院,我不能在江北盘桓,但听说镇江乃是天下第一江山所在,贵宝地一定是风水上佳之所。”

“我奉旨南下,为国抡才,路过此地,当拜会当地文昌帝君,以祈这次南直乡试顺利。不知贵府有无文昌帝君庙?”

何启云与石济良面面相觑,没想到这苗灏竟然搞这么一出,不过很快何启云便道:“有的,府学尊经阁后有文昌殿,天监年知府林鹗铸文昌帝君铜像一尊,高六尺,冕旒执圭,颇为神异。”

苗灏闻言,顿时大喜过望,点了点头道:“那先去拜见文昌帝君才是要紧事,速去速去。”

刚开始时,何启云与石济良还以为此君只是做做样子。

谁知苗灏转过头便念起了《阴骘文》:帝君曰: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未尝虐民酷吏。救人之难,济人之急,悯人之孤,容人之过。广行阴骘,上格苍穹……

《阴骘文》全名是《文昌帝君阴骘文》,这本书是道家经典之一,全篇都是以实际案例导人向善的内容。

不过科举中,很多人相信“行善积阴德,天必赐功名”,加上朝廷背书,将其纳入《正统道藏》的行列,所以世人都说“科场得失,半在文章,半在阴骘”。

这年月不管是考生还是考官,都很相信这个,在士林中尤其被奉为圭臬。

话虽如此,但像苗灏这样,到了一地,竟然要步行入城参拜文昌庙,且全程背诵《阴骘文》的官员,那不说凤毛麟角吧,也只能说他独树一帜了。

到了府学,一行人将他引入文昌庙。

苗灏先是四顾一番,见庙中果然有个铜塑的神像,身着帝王冕旒,手持玉圭,两旁配侍着“天聋”、“地哑”二童。

苗灏似乎松了口气,满意的跪拜行了礼。

待出了殿门,他方才道:“因为赶路,本官从北直隶坐船,一路都未下船,心中终日惴惴,今日拜得帝君,心中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

一帮子镇江官员全都无语至极。

就在这时,旁边不远处有人念诵文章:“时人欲矫异端之偏,而不知其自陷于偏也!盖不偏之谓中;而用中者权也。”

“子莫欲矫杨墨之偏而不知权焉,则亦一偏而已!此大贤斥其弊以立吾道之准也。”

……

苗灏听到这文章,眼睛微微眯起,终于从一个神棍恢复成了名儒的做派:“念诵文章者何人?”

何启云连忙派人去找。

片刻之后,一名府学的士子被带了过来。

苗灏抚须道:“你刚刚所诵之文,是你写的?”

那士子摇头道:“回这位大人的话,这是学生前几日去海陵弘毅塾,弘毅塾那日院讲,夫子生员陈凡所写。”

苗灏转头看向一旁,这时,队伍里的洪升道:“陈文瑞是上一科的南直隶院试案首,颇有才名。”

“这位是洪升!”何启云小声在一旁介绍道。

苗灏见是名儒,躬身朝洪升一礼。

“陈凡陈文瑞!”苗灏这人,最是神神叨叨,他转头看向文昌帝君神像,“这时候听到这篇雄文……也不知此人会不会参加乡试。”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