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放牛班,童生夫子教出进士三千

第402章 陈轩

加入书架
书名:
科举放牛班,童生夫子教出进士三千
作者:
我是泡泡
本章字数:
7062
更新时间:
2025-06-22

第402章 陈轩

站在外面的胡芳想借着这个空档进去介绍一番苏得春。

谁知沈应经却拦住了他:“我们先走,待这几人写完文章后,我正好也看看这几人的文章。”

胡襄花了大价钱请到沈应经,主要当然是为了苏得春,但也顺便为了书院这几名秀才乡试!

听到这话,胡芳自无不可。

这时,沈应经突然转头对苏得春道:“得春,你也作一篇来!”

苏得春傲然一笑,区区一篇《孟子》文而已,他虽然为人不羁,但自幼聪颖,恰《万章》父亲给他们兄弟几人讲得最多。

“今日必然让这老头刮目相看!”苏得春一边应承,一边心中暗暗下定决心。

约莫三刻之后,书房中等待的沈应经朝胡芳点了点头。

胡芳道:“三公子,时间到了。”

恰在这时,苏得春正好写完最后一笔,他将笔一扔道:“且拿去!”

胡芳接了卷子,略看一眼后,顿时眼前一亮,惊喜的看向苏得春。

随后,几人再次来到破岩斋前。

这次几人直接走进破岩斋。

刚进门,塾堂中的众人齐齐起身施礼道:“二公子!”

胡芳又回归当初“淡淡”的倨傲摸样:“嗯,我兄长已经出任宁绍台兵备道,今后安定书院还是由我掌管。”

众人听到这话,全都没有做声,但却纷纷互相对视起来,且都从对方的眼睛里看到了一丝担忧。

胡襄担任山长,虽然也没有胡源尽心竭力,但好歹还算负责,有问题,他也会出面解决。

但这位二公子在担任山长时,将书院搞得乌烟瘴气,甚至还出现了斋长带着学童一齐在院试舞弊的丑闻。

众人顿时心中丧气无比,尤其是那几名秀才,心中已经暗自在想退路了。

陈轩心中也十分复杂,但他作为安定书院的夫子,又蒙受老山长胡源的赏识,他虽然无奈,但价值观却让他只能被迫接受,祈祷胡芳能因前车之鉴,改弦更张。

“山长!”陈轩带头朝胡芳行礼。

胡芳虽然因为陈凡的关系不喜此人,但也不得不承认,陈轩是真心诚意、踏踏实实在安定书院教书,几乎一心都扑在书院。

他可以不喜欢此人,但也分得清好坏,厌恶中带着几分敬佩,语气不由得和缓了下来:“嗯,刚刚这位刚来的沈先生还说你《万章》讲得好,陈斋长,辛苦了!”

说罢,他不等陈轩回答,便道:“将你们刚刚的文章收上来,给新来的沈先生看!”

陈轩闻言也不说话,将几份卷子全都收了上来,递到胡芳手中。

“沈先生!”胡芳将卷子递给沈应经,沈应经接过后便当场翻阅了起来。

“冯琦之文章,未窥圣人门径,先效蒙童呓语!这次乡试不用参加了,大罗金仙来了,这么短的时间,也教不出你这个举人来。”

众人闻言,纷纷看向那冯琦,冯琦是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文章一道确实很不擅长,院试时不知如何蒙混过关,做了秀才,自此之后便放飞了自我,整日里浑浑噩噩,文章愈发退步,陈轩想尽了办法,也救不了这要死的鬼。

“郭文旭,破题若刀斩乱麻,承题却又重归繁复,好些注意条理,或可一试……”

沈应经一一讲众人卷子点评了去,陈轩惊讶地合不拢嘴,只因为这新来的沈先生点评众人文章颇一语中的,切中各人文章中的顽疾。

刚刚还对沈应经有些怀疑的一众人等,此时也知道这位定然是位名师无疑了,他们纷纷端坐了身子,虚心听起沈应经对各自文章的点评来。

这时,沈应经拿起苏得春的文章看了两眼,突然眼前一亮,有些意外的看向苏三公子。

苏得春早就等着这番惊讶,得意的半眯着眼睛,微微摇动扇子。

沈应经念道:“大贤之论交际,不为己甚者也。甚矣,圣人已无甚之行也。”

“通此于交际,而何主必却哉?”

这句话翻译过来意思就是:大贤(孟子)谈论人际规范时,主张不做过火行为。圣贤(如孔子)本身已做到极致克制。将此原则用于君臣交往,怎会坚持拒绝馈赠呢?"——这里化用《万章下》孟子论"却之却之为不恭"的典故。

苏得春这个开头很有意思,在沈应经看来,一共有三处亮点:

用【不为己甚】勾连《离娄》《万章》体现经学功底;

【何主必却】反问句,暗合八股文【逆破】技法;

末句【通此于交际】完成经典嫁接。

原来在沈应经看来,这个苏得春是个彻头彻尾的纨绔子弟,却没想到这篇文章做得似模似样,却也并非无药可救。

但再往下看,他便发现,苏得春虽然前面作得让人眼前一亮,但后面就有些拉胯的。

譬如“圣人已无甚之行”表述含糊,既未点明孔子具体事例,又偏离了万章篇讨论周天子赐食的核心矛盾。

故而在沈应经看来,若是这苏得春肯下苦功跟自己学习段时间,就凭他的底子,和自己对大宗师心思的揣摩,他还是有很大概率考中的。

想到这,他微微一笑,对大金主鼓励道:“文章写得甚好!再接再厉,这科乡试有你的名字。”

苏得春闻言,心中顿时大喜,表面上躬身谦逊了一番,但再抬头看向陈轩等人时,眼神中已经带了一丝倨傲。

这时,只剩最后一篇陈轩的文章了。

沈应经抽出一看:“大贤论交际,始终以为不可却也。”

“夫君子未尝一日忘情于天下也,如是而欲绝诸侯之交际者,过矣,是故圣人不为也。”

“且圣贤处世,甚无乐为己甚之行也。己甚则天下欲有所以交于我……”

沈应经看到这,眼睛越睁越大,异彩连连。

很多年没有见过学问如此扎实的生员了。

没错,陈轩的文章作得非常……成熟。

为什么要用“成熟”这个词?

因为全文看下来,沈应经并没有在文章中看到什么奇葩惊艳的立论。

但陈轩此人却把八股文经典的立论模式完美呈现了出来,关键是往里面填充的内容,也都一一对应,恰当无比。

比如起讲部分,他便采用了作《孟子》八股文的经典起讲“大贤-夫-且”的三段式结构。

“大贤”破题,“夫”字展开论述君子心系天下的立场。

“且”字段则深入剖析了圣贤处事的哲学。

这种“层层递进”的结构,正是八股文“起承转合”的最佳体现。

在沈应经看来,陈轩这人并没有天纵之才,但却从文章中看出此人做学问之踏实,当今天下想要找到这种年轻人,已经难能可贵了。

“你叫陈轩?哪里人士?可愿意跟着我读书?”沈应经放下手里的文章,看向陈轩。

所有人愕然看向两人,他们没想到,这位新来的教授,竟然一眼相中了他们的斋长。

沈应经笑道:“哦,老夫忘了介绍自己了,我是沈应经,山东泰山书院的前堂长!也曾在岳麓书院做过两年经长!”

“哗……”小小的塾堂里顿时大哗。

泰山书院,那是北方数得上名号的大书院,声望不在安定书院之下。

而岳麓书院更不必说了,在岳麓书院做经长?

经长可是书院中《四书·五经》公推第一人,会讲的主讲,保管监守文庙《十三经注疏》雕版的天下名儒。

这样的人,竟然愿意收下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小斋长,在他们看来,那是陈轩几辈子才修来的福分呐。

刚刚还在得意的苏得春此刻已经满面寒霜。

胡襄专门为他花钱请来的人,却在他的面前,招一个穷鬼做弟子,那他算什么?

他一个堂堂督师家的公子算什么?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