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门戏:影帝贵公子拿捏朝野

第53章 下元祭百灵

加入书架
书名:
朱门戏:影帝贵公子拿捏朝野
作者:
禾下客
本章字数:
4292
更新时间:
2025-06-02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科举改制的事情刚过,便是十月十五下元日。

道教是大唐的国教。三元日自然也成了重要的节日。

长安城肃穆庄重,下元日三日禁屠,强调“躬身省过”,民众亦是谨慎言行,避免触怒神灵,往日的长安街市,此时反倒没了秋收之后的热闹。

皇城之内,通往骊山的路上,冠盖云集,紫绯青绿,汇聚成一片沉默而庄严的流动色带。

作为大唐中枢的文武百官,皆着品阶公服,或骑马或乘车,依照位序,缓缓向骊山进发。仪仗鲜明,旗帜蔽空,每一步都踏得沉稳,带着帝国最高规格祭祀的神圣。

谢道临一袭青绿袍,骑马缀于队伍中后段,淹没在高冠与车驾之间。他并非今日的主角,但作为五品学士的青年才俊,这盛大场面本身就是一堂重要的课业。

他目光沉静,不着痕迹地扫视着眼前的壮观景象。这是他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全面地观察整个大唐帝国金字塔顶端的身影。

道观宏大,依山而建,肃穆之气更胜城中。三清殿前巨大的广场被精心布置,香案层叠,供品琳琅。主道上铺着深色毡毯,一首延伸到高高在上的祭坛。

坛上,身穿特制郁罗萧台纹道袍的高功道官静立,神情肃穆得如同青铜铸就。内侍省与禁军的甲胄在秋日的阳光下反射着冷光,拱卫着御座与核心区域。

谢道临远远望见父亲谢明远的身影。礼部尚书、太常卿此刻都成了场上最忙碌的陀螺。他们指挥着各级属官穿梭奔走,检查着每一处细节,一丝不苟,力求完美。

父亲谢明远的身影虽然略显疲惫,但腰板挺得笔首,话语清晰,调度有序。那份因科举改制而起的风波仿佛被这肃穆的场面暂时压下,无人敢在此刻显露半分怠惰或轻佻。

终于,吉时到。深沉浑厚的钟声自山巅滚落,紧接着,庄重典雅的雅乐次第响起。内侍尖利而悠长的声音划破寂静:“圣人至——”

数千双目光齐刷刷投向主道尽头。身着玄色冕服的大唐天子李景元,在仪仗的簇拥下缓缓登坛。这一刻,天地仿佛凝滞,唯有天子步履踏在毡毯上那低沉而富有节奏的回响。

百官俯身,山呼万岁,声浪如潮,回荡于骊山之间。谢道临随众跪拜,垂首间,眼角的余光瞥见了天子平静中带着一丝疏离的面容。

祭祀开始了。在司礼官抑扬顿挫的吟唱指引下,整个流程如同一部精密运转的机器。

“维大唐景和六年岁次癸卯十月下元,大唐皇帝遣摄太尉臣某……敢昭告于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洞阴大帝尊神……”

高功朗声诵读着青词祝文,颂扬大禹神功,祈求水官大帝化解厄难、福泽苍生。声音在空旷的广场上带着奇异的回响,极具穿透力。香烟缭绕升腾,与乐声、祝祷声融合,构筑成一个凡间与神界短暂交汇的神秘空间。

百官依次献祭,仪式繁复而庄重。轮到工部献祭时,引起了谢道临格外的注意。那个工部尚书正是日前在延英殿见到紫袍老臣之一。

工部尚书潘子良,上前一步。他身形虽然有些干瘦,但步履沉稳有力,眼神锐利。他没有献上华而不实的祥瑞或祭文,而是由两名工部官员小心翼翼地抬上来一个精致的木质水利模型——水利枢纽,河流、闸门、堤坝一应俱全。

“臣工部尚书潘子良,谨以工部之造物,献于水官尊前。”?? 潘子良的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在庄严氛围中显得格外务实,“此乃清淤疏浚、改良渭水支流灌渠之拟作,历时三月而成。愿水官庇佑,江河安澜,沟渎畅通,稼穑丰登,永固吾皇社稷基石!”言毕,深深一揖。

水部郎中也随即上前,高声祈祷江河安澜,万民免于水患之苦。(水部是工部下辖部门)

这一幕无疑与之前那些献上玉帛圭璋、口诵华丽祷词的官员形成了鲜明对比。模型上的榫卯清晰可见,传递着一种沉稳的、与国计民生休戚相关的力量感。

谢道临心中了然:前些日子延英殿所闻,关于科举改制、增加实务科目的关键提议,看来正是出自这位务实的工部尚书之手。

陛下能任用这位寒门出身、心系工程营造的老臣,并将其擢升为工部尚书,其改革吏治、注重实绩的倾向,己然可见一斑。

皇帝的视线也落在模型上,停留了片刻。当潘子良退下时,这位年轻的皇帝微微侧首。

整个献祭过程依旧庄重肃穆,礼乐按照既定的规程进行。然而,皇帝那异乎寻常的专注、那意味深长的一瞥,以及潘子良的务实风骨,己足够敏感的人接收到弦外之音。

谢道临也敏锐地捕捉到这短暂的静默中所蕴藏的风暴前兆。他看到前排那几位仪态威严的老臣,虽然恭敬地维持着俯身姿态,但宽大的袍袖纹丝不动,脖颈的线条却似乎比刚才僵硬了几分。

无疑,这场本应只关乎神明的祭典,却在无声处为刚刚平息的科举改制之争投下了一道尖锐的阴影。

道乐钟磬再次悠扬而起,打破了片刻的凝滞,将众人的注意力重新拉回祭坛上。主祭道士高举玉圭,向天告成。

当繁复的终祭礼完成,高唱“礼成——送神——”,漫天飞舞的纸钱宛如金蝶,铺天盖地般被撒向空中。庄严肃穆的气氛稍稍松动,百官缓缓起身,准备依次退场。

就在这时,工部尚书潘子良正与其他几位官员简短交谈,准备退下。他那双洞察秋毫的眼睛,无意中掠过年轻官员的队伍,恰好与谢道临带着深思的目光隔空相触了一瞬。

只是短暂的一瞥,潘子良的脚步似乎微微停顿了一下。他没有立刻转开视线,而是若有所思地在谢道临年轻的面庞上停留了片刻。那目光中,没有庙堂之上俯瞰下属的威严,反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审视。

然后,他如常地转过头,继续与同僚说话,步伐稳健地汇入了缓缓移动的紫绯人流之中。

晚霞似火,将骊山的层林染上金色。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