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道临颓唐的瘫在椅子上。目前唯一的证物只有崔十二带来的泄露试题,但也仅限于此了,发挥不了什么用途。
他也自知弘文馆学士的身份,在朝堂实权斗争中,如同浮萍般无力。
贸然行动,只会授人以柄,甚至被扣上“干扰查案”、“欲盖弥彰”的罪名,反而将谢家置于更危险的境地。他只能寄希望于父亲在朝堂上的斡旋,寄希望于祖父谢相的影响力,寄希望于……等待一个的转机。
长安城,重新沉入了日复一日的喧嚣与沉寂交织的日常河流之中。然而,这平静之下,正汇聚着低气压,只有知情者才明白即将到来的风暴。
谢道临的日子,便在弘文馆的煎熬中度过。等待科举开始,贡院解锁的那一天。只有这个黑箱里传出一些信息,才能确认下一步棋的落点。
这些时日弘文馆内的交流更少了。以往偶有茶会雅集、低声论学的情形几乎绝迹。老博士们埋首书堆,世家同僚沉默得如同石雕。
一种共同的压力悬在每个人头顶,让他们本能地收拢羽翼,等待着未知的风暴降临。
但等待的日子总是煎熬的。
谢道临尝试过从外部寻找缝隙。他去过平康坊,也找过崔十二郎。这位流连风月的崔家庶子,虽消息灵通,但锁院隔绝和三司高压查案的当下,也束手无策。
他只能歉意地摇头,言谈间也流露出崔家同样面临着压力和不满。
平康坊的消息渠道,在渭水浮上了几具尸体之后,也对有关科举的事情闭口不言。
只有庶弟谢道铭还在行动,作为掌管谢府灰色渠道的人,他几乎是动用了他所能想象到的一切资源。
从长安城三教九流的角角落落,到朝堂上打点过的各部堂官,所有的渠道几乎都被筛了一遍。银子如流水般花出去,试图撬开一丝关于贡院内部查案进展的口子,或是打探到新的泄题源头线索。但所得有限。
他甚至还尝试了那条最隐蔽、也最不体面的渠道——买通贡院负责清理运送秽物的杂役和守卫。
锁院隔绝内外,但吃喝拉撒都在里面,每日总是需要清出生活废料。这些秽物,便是唯一能联通内外的渠道。他费尽心思,终于通过层层传递,将极其微小的纸条塞进运送的污物桶中送出。
然而,这耗费巨大代价得来的回报,却极其有限。被清出的纸条上只有只言片语、或是告知今天提审了哪些人,根本无法拼凑出关于查案进展的任何有效信息。
数日过去了。就在谢道临己近乎绝望地确认,除了被动等待锁院结束、任由三司的调查结果像铡刀一样落下,再别无他法之时——
一个薄暮时分,谢道临刚从弘文馆归府,尚未踏入书房,早己候在廊下的栖竹便疾步上前,将一个极为普通的、叠得整整齐齐的宣纸信封递入他手中。
“郎君,铭郎君府上心腹刚交到婢子手中,说是……急呈郎君亲启!”栖竹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急促。
谢道临心念电转,迅速入屋,关紧房门,撕开信封。里面是折叠得方正的新宣纸,展开一看,里面没有半句解释言语,只有几行誊抄得清清楚楚的题目。题目字迹显然是谢道铭的手笔。
明工!明算!水利调度,律典推演,仓廪核算……题目的类型和涉及的领域,瞬间刺入谢道临的眼帘!
他的心猛地一跳——这是新科实务的试题?!从贡院内部传出来的?!
他立刻从书桌暗格里取出那日崔十二送来的、平康坊流出的“售卖题卷”。将两份誊抄件并排铺在书案上,目光迅速扫过。
乍看相似,核心内容与考点高度重合!那水利堤坝的土方计算、灾情推演的判罚流程、陈粮算学的论证逻辑……
然而,细节之处,骤然显现异样!
崔十二那份题卷上的题目,行文略显粗放,用词追求实际操作的描述,一些措辞甚至带着些许地方官场衙门的惯用语气,更像是某个实务官员在案牍上随手写下的解题思路草稿,尚未经过规范的学术锤炼。
而这份从秽物渠道传出的题卷,虽然核心骨架一致,但字里行间精炼了表述,规范了格式,用词转为更标准的典章用句。显然是经过了礼部官员和弘文馆学士的润色。
尤其是那题水利题,明显修正了土方量计算中一个略显繁琐的表达,使其更符合学术推演的清晰要求;刑律题则强化了典出何条律文的具体注解。这些是更符合科举题目的规范。
一份是草稿,一份是经过“规范”的成品!两份“考题”之间存在着清晰的提升轨迹!
答案己经显而易见——题目在锁院之前就放出来了。
自己的提议——由兵、刑、工各部精于实务的官员提供题目建议,再由弘文馆饱学鸿儒进行汇总删定润色。
这道流程的初衷是为了保证实务新科出现问题不会牵连出题的门阀子弟。
但现在,这个机制,被人利用了!
那些提供题目的“实务官员”中,必然有人早早将这份原始的、粗糙的“草稿”泄了出去。流入了市井。
是了,这个局做的精妙,显然是提前有所准备,那么泄题这个关键也必然是提前做了准备。否则,如果真的锁院太过严格,题目泄不出来,那这个局就成了镜花水月。
虽然贡院内调查的细节依旧迷雾重重,那些实务官员中谁是被利用的源头依旧未知,但这至关重要的物证和推断本身,就是撕开这张天罗地网的一道微光!
无论最终结局如何倒向,现在都有证据能证明泄题与锁院无关,那么礼部在其中就不会受到最大的牵连。
必须立刻告知父亲!让处于风暴中心漩涡的父亲,掌握这个指向泄题真正发生在何时、何处的关键论断!即使父亲可能也有了自己的判断,这个证据性的线索,也必然是支撑他应对三司质询、乃至在御前分辩的有力武器!
时间紧迫,不容片刻耽搁。谢道临迅速裁下一方素笺,笔走龙蛇,字迹力透纸背:
"父亲大人钧鉴:泄题之源,非在锁院,在拟题之前。儿临顿首。"
他将两份誊抄件仔细折叠,与这份短笺一同塞入特制的信封,密封蜡印严实。谢道临再次唤来栖竹,让她交给哑仆,只说了一个字:“急”
做完这一切,谢道临才缓缓吐出一口浊气,仿佛卸下了万钧重担。知道了其中关窍,那礼部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长安城,万籁俱寂,却即将迎来一场血腥的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