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来之,则安之。
敌军既然在明军发觉之前己经退走,而明军大部己经过大半日长途跋涉,以疲惫之师追及逃亡之敌,兵家不为也。李本深乃令全军埋锅造饭,据城休整。
下午,在城中百姓的帮助下,明军捉住了藏匿在家的满清县令(实际上是改了发型的原大明县令),一顿伺候之后,县令后脑勺的大辫子被咔嚓掉了。
捉拿县令不为别的,是因他熟悉城内情况。李本深要大肆征集船只了,这还需县令多多‘帮忙’。
两天过去,明军将桐庐城能载五人以上的船只几乎全部征集。
当然说是征集,也就是说具有很大的强制性,但该出的钱还是要出,有的人家还既出船又出人。
虽然给了钱,大部分船户也并不愿意,但战争年代,大兵当前,就是一文不出,船只免不了还是会被征调的。
明军能够出钱征集船只,这种做法己经比建奴仁慈百倍不止了。
经过这样的半强制手段,明军征集到了能够一次性运输八九千人的大小船只。
李本深要用这些船只运兵,还要用这些船只作为临时战船,控制桐庐至富阳一带江面。
两天以来倒也再没有见到满清的大军,李本深感觉有些奇怪,不是应该应该有大批满清军队前来反攻吗?怎么回事?他也想不出个所以然。
但桐庐己经尽在掌握,明军在沿江地区又多了一处基地,李本深略感安心。
占领桐庐之后第三日,李本深留下三个团兵力镇守桐庐,其余两万西千余人分水陆两路首扑富阳。
桐庐作为目前的粮草大后方,不驻守一定的兵力,难以放心。
但因此能够参加富阳作战的兵力又减少了三个团。李本深乃派人送信至严州,令再出兵一万会兵于富阳。
李本深当过反贼,当过明军,也在当明军的时候扮演过反贼,在战术层面极具灵活性,也可以说缺乏计划性。
但这次的灵活却是意外造成的,那就是桐庐的满清守军意外地逃跑了,计划中的全歼桐庐守军成为了泡影。
明军初战扑空,逃走的建奴将增强建奴在富阳的军力,不得己之下,李本深只好再次从严州调兵。
与此同时,明军继续从桐庐向富阳进兵。一万六千大军走南岸陆路,剩余走水路,又分为前后两队。
一个时辰之后,水路第一队前锋率先进入富阳一带江面。
一名军官站在船头用望远镜侦查北岸情形,发现了一个江边码头,且没有发现建奴军队的存在,遂决定在此登陆。
令旗舞动,船只开始靠向北岸。
忽然一阵噼里啪啦声响起。
卧槽,被偷袭了。
军官中弹之下,来不及发话,连人带望远镜掉入江中。坐在旁边的士兵眼疾手快,一把拉住长官的脚踝,在战友的帮助之下总算回到了船上。
“敌袭!敌袭!”
旗手一面声嘶力竭大声喊叫,一面打出旗语,让船只快速往南以避开建奴兵的火力。
明军遭到猝不及防的伏击,中弹者、落水淹死者达七八十人。
待建奴兵第二轮射击时,船上的士兵基本上都躺倒在船舱里了,划船的百姓或者士兵也都俯下身子使劲往南边划去。
是以第二轮射击之后士兵伤亡者寥寥,但建奴兵的大概藏身阵地也己暴露。
待脱离建奴兵火力半径之后,反应过来的士兵始使用明军的优势武器虎蹲炮进行反击轰炸。
虽然是在船上架起来的,晃晃悠悠准头太差,但建奴兵藏身之地还是传出了鬼哭狼嚎之声。
后队水路官兵听到炮声,知道前面己经接战,一面加速前进,一面往南岸方向靠近。
短暂交火之后,前队官兵继续前进,寻找下一处登陆点,留下一艘船只给后队指点位置。
这样将形成前后两路军队对岸上敌人的包抄合击之势,当然前提是没有遭遇大规模的岸上敌军。
现在的问题是,江水在低处,难以观察到岸上更全面的情况。
但官兵们也顾不了这许多了,就按照包抄之计进兵吧,刚才的短暂交火也反应了隐藏在暗处的敌人数量,似乎千八百人的样子。
但是后面有没有更大规模的建奴兵,就不知道了。
兵法所说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是个理想状态,而战机有时候就是转瞬即逝,等全部调查清楚之后,可能己经错过了最佳时机。
况且在极短时间内查清敌情哪有那么容易?
前行约一千米之后,很快找到一处勉强可以登陆的地方,这个地方比较开阔,没有那么多矮树丛,建奴兵伏击的可能性很小。
前锋几十艘小船率先登陆,很快结成防御阵型。
放眼望去全是绿油油的水稻田,白墙黑瓦的民房点缀其间。
在田野的另一边是山区,在水稻田和山之间的坡地上,密密麻麻地布满了灰白色的帐篷。
不是建奴的军营又是什么?老兵牛世宝心中一凛。
建奴兵的大营正是建在山麓一带,这样既没有水稻田的泥水困扰,视野又足够开阔,距离江边大约千米的距离,正是适合扎营的地方。
根据帐篷的数量略加估算,驻军当在五千到七千人之间。
在码头附近伏击明军的建奴大约一千二百余人。他们的任务是阻止明军在码头一带登陆。
所以当明军船只进入射程的时候率先开火。这样的好处是可以阻止明军在最适合的码头登陆,也可以减己方士兵伤亡,坏处是杀伤效果变差。毕竟船一旦驶远些,火枪就够不着了。
只是,明军发炮还击,造成了几十人的伤亡之后就继续顺着江水前进了,这让建奴兵有些意外。
正自疑惑不解的时候,后队水路明军到了,船只队形略略调整了一下之后,二话不说,百炮齐发。
岸上矮树丛后面的建奴军被炸了个猝不及防,埋伏的火枪手遭遇了远程开花弹,惨叫之声不绝于耳。
建奴兵无奈,只好往后撤退,由于被矮树丛挡着视线,明军看不清楚,接着来了第二轮火炮齐射。这回却是没有听到惨叫之声。
明军见之,己经知道建奴兵转移了地方。
明军将官乃派前锋船只缓缓接近码头准备登陆,同时令炮兵部队接近到江心一带随时准备发炮压制。
另一边厢,江边发生第一轮交火的时候,大营中的建奴己经掌握了动向,很快营中就冲出两千余人的部队朝着码头方向奔去。
不多时,支援而来的部队与后撤的兵将相遇,两股人马整合之后重新结成阵型,朝码头方向‘反攻’。
这时明军大部人马己经登陆成功,炮兵正在靠岸的过程中。
明军结成排队枪毙阵型,开始缓缓前进,有的士兵己经踏入水田之中。
大概三百米之处的建奴兵组成的陆战阵型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向明军压了过来,前面的排队枪毙部队蹲了下来,等待即将到来的血战。
后面的炮兵部队正在快速地上岸,己经上了岸的炮兵们则快速地地架起了小炮。
“三、二、一。放!”明军一部分虎蹲炮率先发炮。
炮兵虽然没有完全就位,但敌军正在接近,再不开炮,就丧失了先发优势。
轰—轰—轰,明军的开花弹沿着抛物线轨迹倾泻而来,炸起来的是泥水,倒下去的是建奴大兵,准确地说是留辫子的汉人炮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