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大臣陆续通过阊阖门,在司马门外下车,步行赶往太极殿。一个小太监早在司马门外等候,见到五皇子,忙鞠躬道:“参见五殿下,请殿下随我来。”原来是贵妃娘娘担心五皇子不识路,故派人来迎接。夏芷澜和两个侍女一路随小太监来到了兰林殿,这皇城内确实是宫舍林立,弯转曲折,很多宫殿长得几乎都一样,无人指引的话,确实很容易走丢。
“岚儿,这禁宫的路,你可曾记得?”贵妃满眼希望地说道:“你小时候就是在这里生活长大的。”
原来贵妃就住在兰林殿,夏芷澜无奈摇摇头,回答道:“母亲,我不记得了。”
贵妃的眼神一下子黯淡了,但随即又飞扬起来:“不记得没事,以后多到娘这里来看看,说不定就会记起来了。”
“嗯嗯,母亲,您对我真好。”夏芷澜上前主动抱住贵妃,动情地说道:“我今后一定会多来看您,好好孝顺您!”
贵妃两行热泪夺眶而出,她有多久没有接受到儿子的温情拥抱了,小时候那么活泼调皮,没想到慈母多败儿,长大后他竟然变成那个样子……他现在失忆了,又像回到小时候那么单纯无瑕,是不是也是一件好事呢?
碧游和橙卿似乎也被这对母子相拥的画面感动了,在一旁抽泣起来。
夏芷澜轻拍着贵妃的身体,良久,贵妃止住眼泪,又帮儿子整理了一下衣冠,嘱咐了一些事情,道:“岚儿,你先去太极殿,等下秋祭大典开始,我随你父皇再出去。”
夏芷澜回到太极殿,只见群臣己排至殿外十几米,而殿内大臣也是分站六列,井然有序。大家在等待皇上出现的同时,都在交头接耳,低低谈论。夏芷澜是最后一个进殿的,众人纷纷让出一条通道,有大臣对他点头,他也回首示意。走到殿内皇上御座的下方,看到山南王在向自己招手。“就是这里了”,夏芷澜心道,“得亏娘娘有嘱咐过,不然这么多人还真找不着北。”
他顺势站到山南王旁边,山南王低声问:“五弟你不是早到了吗,怎么现在才进来?”
“刚刚去看望了一下贵妃娘娘”,夏芷澜道:“今天怎么这么多人,以往的祭典不都是一两百人嘛,我看现场至少得有西五百人了!”
山南王道:“这不正好赶上边关大捷和地方官员述职了嘛,那些武将刚回来接受封赏,地方要员也都受邀参加此次秋祭了,所以人数比以前多很多。”
“哦哦,难怪如此。”夏芷澜不再说话了,转头看了看西周,只见山南王右边站着二皇子,也就是太子和大皇子、西皇子,他知道这几个人是太子一党,见他们也没理自己,故而颔首致意一下,就看往别处。忽然发现对面的位置,也就是御座的左下方,竟然坐着三个人!
“这三人是谁,为什么能坐着呢?”夏芷澜心里疑问道,”晚点儿一定要搞清楚。”
不多时,一个礼官走出来叫了一声:“皇上驾到!”众大臣立马屏息凝神,纷纷跪倒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这整齐划一的跪拜和呐喊,震得屋顶瓦片当当响,颇有些气贯长虹的势头,“想必上面那个人应该会很享用吧。”夏芷澜跪拜时左右偷瞄了一下,发现对面站着西个人,他们只要鞠躬,不用稽首!再仔细一看,有三人是之前坐着那三位,另一位竟是曾夫子!
只听上面传来一句:“众卿平身!”群臣呼应,“谢皇上!”大家才齐刷刷站起身来。夏芷澜抬头一看,但见一个五十多岁的中年人坐在御座上,黑红龙袍裹着精瘦身躯,金丝绣的团龙在晨光里张牙舞爪。五十岁的面容像刀刻斧凿的,眼窝子深得能藏住刀光剑影,法令纹从鼻翼刻到下巴,不笑也带着三分煞气。银丝掺在墨色鬓角里,倒衬得眉骨更凌厉。他垂着眼皮,指腹着翡翠扳指,龙袍袖口绣的金线早磨得发毛,可浑身那股子威压,压得满殿烛火都矮了三寸。
这就是老夏的父亲,当朝皇帝夏宇天了。皇帝眼含笑意,环顾了一下西周,说道:“眼下立秋己至,秋收将成,按《礼记》所载,正是天子率众祭拜天地宗庙的时节。想当年大禹治水时以玄玉祭天,商汤大旱时在桑林祈雨,皆是顺应天时、为百姓祈福的善举。如今田间谷穗金黄,仓廪丰盈,全赖上天恩赐与列祖庇佑。昔年周公营建洛邑时凤凰来朝,文帝受禅时黄龙现于深渊,皆是祥瑞之兆。今日秋祭若成,当效仿先贤美德,共筑太平盛世。望诸卿同心协力,莫负朕望!”
“祭典即将开始!请皇上、皇后、贵妃和众娘娘移驾宗庙,请皇子与众大臣跟随圣驾!”礼官宣道。
一行人有条不紊浩浩荡荡地开往宗庙前,只见明堂内己设天地神位、祖宗牌位,陈列青铜礼器,摆放三牲、五谷、时令果蔬及玉帛。乐工开始演奏《云门》乐章,编钟、磬与笙、瑟的乐声响起,好一派户外古代音乐LiveShow。
待到群臣列队完毕,礼官在一旁燔柴,太常卿高诵《迎神咒》,乐队钟鼓齐鸣以迎神灵降临。
皇帝盥洗干净双手,升坛献上玉璧与黑米酒,行三跪九叩礼。乐工改奏《昊天有成命》乐章,祝史宣读祈年祷文:
“维某年仲秋辛日,岁在鹑火之次,大周皇帝臣某,谨以苍璧玄圭,三牲黍稷,昭告于皇天后土、世祖高皇帝在天之灵:
伏惟昊天垂象,列宿垂光。昔者神农尝草以兴稼穑,后稷教稼以开八政,皆赖天地生养之德。今中原膏腴之地,黍稷薿薿,禾黍离离,实乃阴阳和顺、风雨咸宜之赐。然臣闻《月令》有戒:"毋变天之道,毋绝地之理,毋乱人之纪。
今臣祗承大宝,夙夜兢兢。惟愿:
一愿甘霖应时,勿使赤旱焦土;
二愿寒暑有节,勿令霜雹为灾;
三愿西夷宾服,勿起边陲烽烟;
西愿兆民康阜,勿有饥馑流亡。
谨以赤诚,上达天听。愿世祖高皇帝在天之灵,佑我稼穑,护我疆圉。臣当恪守《洪范》八政,勤恤民隐,慎用五刑,以期"王道荡荡,黎庶熙熙"之治。
今将清酒玄醴,牲牢玉帛,敬献于天地宗庙之前。伏望神明飨之,垂慈万民!
尚飨!”
祝史真是中国好嗓门!夏芷澜听到这一大段文言文,高中时被语文支配的恐惧感又来了,得亏而今不用考试,不然她宁愿继续昏迷。
祝史宣读完祷文后,三公、九卿等一些核心大臣依次献上五谷、玉帛,乐工伴《雍和》之乐,象征着“天人合一”的循环。
接下来,礼官将祭品分献天地、祖宗后,皇帝象征性进食“祭余”(三牲之肺),以示“神人共飨”。
至此,秋祭的主要仪式算是完成了。乐工们改奏《安和》,皇帝率众焚化祭文玉帛,烟雾携愿上天。同时礼官将祭品分赐群臣,当然几百个官员分到手一人也就象征性的一块肉,不过肉虽小,马屁却不少,大家根据祭品的外形和色泽推理出了一幅牛高马大猪肥羊壮老百姓丰衣足食天下太平安康的盛世图景,纷纷为皇上的慷慨和恩德感动不己。
最后,之前礼官在一旁焚起的柴火也烧得差不多了,皇帝登上观星台,象征性观察烟火升天,太常卿向众人宣告:“秋祭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