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你一嘴我一嘴。
片刻功夫,竟吐出十几个名字,皆是大夏朝廷的显贵重臣。
夏昭阳也终于明白,为何历史上那些政变能得以成功了。
实在是这些人串联的太厉害啊,到哪儿都有熟人啊。
也对,谁家没有几个知己好友呢。
不知不觉间,在夏昭阳身边,好似聚集起了一股强悍的力量。
王承恩末了,小声提醒道:
“主子,除了朝中势力之外,您还要提防一处。”
夏昭阳目光幽深,轻轻点头:
“我知道,玄宗道门嘛。”
“敢问殿下,何时起事?”
刘燧民抬头问出最关键的问题。
其余二人也不再说话,抬眼看来。
夏昭阳沉吟后:
“此事贵在隐秘,而且兵贵神速,宜早不宜迟。”
“以十天为期,十天之后,我在宣武门叩门入宫。”
“刘千户、戚统领,你们二人就先行前往永康联络诸位大人,等我消息。”
戚弘机抱拳:
“还请殿下为大事起一个名号,我等以此号相连接,听号令行事。”
夏昭阳摸了摸肩膀上的神秘圣灵,目光幽深,缓缓吐出两个字:
“烛龙。”
三人相视一眼,毫不犹豫的齐声称诺。
夏昭阳再看向王承恩,缓声道:
“承恩,十天后,你派几个人留在此地。”
“让他们配合梁柏一起竖义旗,宣大事,以‘诛妖妃、清君侧,拨乱反正’的名义昭告天下起事。”
王承恩连忙称是。
“殿下,可否赐下印玺书信,如此可取信诸公。”
王承恩沉声道:“到时候再加上奴才携陛下这道圣旨,可再添三成把握。”
刘燧民也点头道:
“不错,人人皆知王公公乃太孙贴身之人,他若亲自带殿下字据前往游说,可信度定会大增。”
戚弘机也点头:
“不错,若加上殿下书信,既可取信于人,在法理上也更容易让人相信。”
这事儿很正常,相当于某个世界的法人代表嘛。
夏昭阳自无不可,取出新鲜出炉的楚王印玺。
再大笔一挥,洋洋洒洒写下一封书信。
内容嘛,既有对贤臣忠臣们的赞赏。
也有对皇帝驾崩的悲痛,更有对太妃临朝称制的不满。
最后却是对意欲回太庙告祭列祖列宗们的渴望。
一句话,我想回家探亲,你们欢迎不?
书信写好后,交给王承恩收好,夏昭阳轻声道:
“诸位,这场起事,首战即终战,胜则生败则死。”
三人脸露慨然,当即喝道:“诺!”
“去吧。”
大计定下,刘燧民和戚弘机二人便各自带人匆匆离去。
唯独王承恩被夏昭阳留在最后,他认真问道:
“承恩,可还有什么遗漏?或者说值得重视的地方、人物?”
王承恩思索片刻后,迟疑道:
“主子,老奴在宫里当差时,陛下曾严厉告诫。”
“有三处禁地不可随意踏足,一是皇家宝库,二是陛下的太极殿,三是祖祠太庙。”
“前面两个地方,以老奴往年经验来看,并无任何出奇之处,唯独太庙那里,老奴看不透。”
夏昭阳心中一动,“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