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梅雨夜的蝴蝶翅膀
潮湿的梅雨季节如同一层黏糊的纱帐,紧紧地裹住了写字楼,连空气也变得黏腻不堪,将玻璃幕墙浸出一层细密的水珠,宛如一颗颗晶莹的汗珠。林宇的目光如同被磁石吸引一般,紧紧地盯着电脑屏幕右下角跳动的时钟,下午五点五十九分,仿佛是一个被施了魔法的时刻。
茶水间传来的键盘敲击声,原本如同一曲激昂的交响乐,此刻却戛然而止,就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按下了暂停键,电子乐瞬间失去了生机。林宇揉了揉发酸的手腕,看着代码编辑器里未完成的库存管理系统,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无奈。这己经是本月第七个重复性的企业级项目,客户的要求简单得如同给Excel表格套个Web壳,连UI设计都像是去年的旧模板,毫无新意。
"小林,来我办公室一趟。"部门经理的声音如同惊雷一般在林宇身后炸响,震得他后颈的汗毛瞬间竖起,仿佛被电击了一般。格子间里原本此起彼伏的键盘声,突然又像被惊扰的蜂群一般躁动起来,同事们纷纷装作专注工作的样子,眼角的余光却如同利剑一般,齐刷刷地扫向他的背影。
会议室的白炽灯亮得刺眼,如同夏日的骄阳,让人几乎无法睁开眼睛。经理的转椅发出吱呀的声响,仿佛是在痛苦地呻吟。面前摊开的绩效评估表上,那连续三个月的"待改进"红章,如同三只狰狞的怪兽,张牙舞爪地嘲笑着林宇。"公司最近业务调整,你也知道,咱们部门要优化人力......"经理的话音未落,林宇己经看到窗外的乌云如同一座巨大的黑色城堡,压得人喘不过气来,暴雨前的闷雷在云层深处滚动,仿佛是这座城堡的怒吼。
"再给我一次机会!"话出口才发现自己声音发颤,"我正在研究新的算法框架,能把这类项目效率提升30%......"经理摘下金丝眼镜擦拭镜片,镜片后的目光像冰冷的手术刀:"小林,你是老员工了,应该明白有些东西光靠努力是不够的。"
走出公司大楼时,暴雨己经倾盆而下。林宇抱着纸箱在公交站躲雨,雨水顺着伞骨汇成小溪,打湿了纸箱边缘露出的那张全家福——照片里八岁的他举着编程比赛奖状,父亲笑得眼角起皱,母亲把他搂在怀里。那时父亲总说他是天生的程序员,可现在,他连保住这份勉强糊口的工作都做不到。
拐进巷子时,积水倒映着斑驳的霓虹。林宇忽然被橱窗里泛黄的灯光吸引,"时光旧书店"的木质招牌在雨中摇晃,玻璃橱窗里陈列着布满灰尘的旧书,最显眼的位置摆着本皮质封面的笔记本,烫金花纹在灯光下若隐若现。鬼使神差地,他推门走了进去。
门铃叮咚声惊醒了趴在收银台打盹的老人,老人浑浊的眼睛扫过他怀里的纸箱,咧嘴笑了:"失业了?"林宇愣在原地,老人指了指笔记本:"喜欢就拿走吧,这月第三个抱着纸箱来的年轻人了。"
笔记本入手沉甸甸的,翻开扉页,泛黄的纸页上密密麻麻写满公式和手绘的神经网络结构图,字迹工整得像印刷体。最上方用红笔写着一行小字:"献给所有在黑暗中寻找光的人"。林宇的手指突然颤抖起来,那些看似杂乱的公式里,竟藏着他从未见过的AI算法思路——这不是普通的学术笔记,而是某种颠覆性的突破!
他的目光被一段标注着"量子突触模拟"的公式吸引,喉头不由得滚动了一下。作为计算机科学专业的科班生,他曾在父亲的藏书中见过类似的理论框架,那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的前沿概念,试图将量子纠缠理论应用于神经网络架构,但受限于当时的算力,最终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
而眼前的笔记,不仅详细记录了如何通过量子点阵列实现神经元间的非局域连接,甚至附有基于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的存储单元设计图。林宇的指甲不自觉地掐进掌心,后颈的汗毛再次竖起——这不是简单的技术改良,而是足以颠覆整个AI领域的底层革命。
回到出租屋时,雨还在下。林宇顾不上换衣服,扯开纸箱里的电脑就开始疯狂敲代码。公式在脑海中自动运转,那些困扰他多年的技术瓶颈,在神秘笔记的启发下竟如冰雪消融。凌晨三点,测试程序吐出的结果让他几乎从椅子上跳起来:原本需要24小时训练的图像识别模型,现在只需要40分钟!
窗外的雨不知何时停了,月光透过破旧的窗帘洒在键盘上。林宇摸着笔记本上凸起的烫金花纹,突然发现封底夹层里露出一角泛黄的照片。小心翼翼抽出照片,画面里是年轻时的陈教授站在实验室门口,身后玻璃门上的logo赫然写着"天机AI研究院"——那是五年前突然关闭的神秘机构,传闻他们掌握着改变世界的AI技术。
手机在此时震动,苏瑶的消息跳了出来:"听说你被裁员了?明晚老地方,我请你喝酒。"林宇盯着屏幕,突然笑了。指尖在键盘上飞舞,一行新代码悄然生成。或许,命运的齿轮就在那个旧书店的雨夜,开始了不可逆的转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