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知识产权法院的安检仪突然发出一阵尖锐的警报声,打破了原本安静的氛围。林宇站在安检台前,他的金属钥匙扣在安检仪的照射下泛着冷光,仿佛在提醒他即将面临的一场激烈交锋。
林宇的目光越过安检仪,落在了走廊里排成长龙的记者身上。这些记者们手持长枪短炮,焦急地等待着庭审的开始,希望能捕捉到一些有价值的新闻素材。林宇看着他们,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
他突然想起了三年前在合肥高新区法院第一次应诉的场景。那时的他,还穿着一件皱巴巴的格子衬衫,显得有些局促和紧张。而今天,他身着一套定制的西装,袖口处绣着星穹系统的量子纹章,整个人显得自信而从容。
“林总,对方律师团己经到了。”法务总监苏瑶的声音将林宇的思绪拉回现实。她快步走到林宇身边,递给他一份文件,封面上赫然印着“天穹科技诉星耀科技专利侵权案”的烫金标题。
林宇接过文件,翻开目录,目光迅速落在了被指控侵权的“量子决策树”技术上。当他看到这行字时,嘴角不由自主地勾起了一丝冷笑。
这项技术正是星耀科技在技术封锁期间自主研发的核心成果,耗费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天穹科技的专利申请日期,恰好是在星耀科技公开技术白皮书的三天后。这显然是一场有预谋的诉讼,目的就是要打压星耀科技的发展。
“启动‘普罗米修斯’计划。”林宇按下手机的加密通话键,实验室的王博士立即收到指令。屏幕上,星穹系统开始自动检索全球专利数据库,红色标记的专利如同癌细胞般在地图上扩散,最终全部指向天穹科技在开曼群岛注册的三家空壳公司。
庭审第一天,天穹科技的首席律师约翰逊·李抛出重磅证据:“原告拥有ZL202410345678.9号发明专利,该专利覆盖了量子算法中的决策分支技术。”他身后的投影展示出复杂的公式推导,“被告产品中的‘生命优先’决策模块,与我方专利权利要求1完全一致。”
林宇的律师张启明站起身,手中的激光笔在投影上划出一道白线:“请法庭注意,涉案专利的申请日是2024年5月15日,而星耀科技早在2024年5月12日的全球开发者大会上,就己公开了相关技术细节。”他点击遥控器,大屏幕切换成当时的现场录像,“根据专利法第22条,涉案专利不具备新颖性,应当被宣告无效。”
约翰逊的瞳孔微微收缩。他没想到对方会首接攻击专利的有效性,更没想到星耀科技竟能在三天内完成技术公开。但他早有准备:“原告申请专利时,被告的技术尚未在任何学术期刊或数据库中正式发表,因此不构成现有技术。”
“反对!”张启明抛出一份《量子计算前沿》杂志的电子版,“该期刊2024年5月10日的网络预印本己收录星耀科技的技术论文,比涉案专利申请日早了五天。”法庭里响起此起彼伏的低语,约翰逊的额头渗出冷汗——他精心策划的专利布局,被这份预印本彻底打乱。
真正的杀招在第二天。王博士作为专家证人出庭,手中的石墨烯芯片在法庭灯光下泛着珍珠光泽:“星耀科技的量子决策树采用了碳基半导体架构,而原告专利描述的是硅基实现方式。”他调出三维结构图,“两者的物理层完全不同,就像马车和汽车都能运输,但技术原理天差地别。”
约翰逊试图反驳:“功能相同即构成侵权,这是专利法的基本原则。”王博士轻笑一声,点击投影切换至星穹系统的实时运行画面:“请看,当AI面临电车难题时,星耀的决策树会同时计算17种权重,而原告专利仅能处理5种。这种质的差异,恰恰证明了技术的独立性。”
庭审间隙,李宏在贵宾室暴跳如雷:“你们不是说专利没问题吗?”他的法律顾问擦着冷汗解释:“星耀的技术公开时间确实在专利申请日前,但我们可以主张他们的预印本未被广泛传播,不构成‘公众所知’。”李宏抓起桌上的咖啡杯砸向墙壁:“我不管!必须让他们在上市前败诉!”
第三天,张启明突然提出反诉,指控天穹科技的“麒麟系统”侵犯了星耀的两项基础专利。他展示的对比报告显示,麒麟系统的量子纠错算法与星耀2022年申请的专利高度相似。“被告在技术封锁期间,通过非法渠道获取了我方技术资料。”张启明指向证人席,“请法庭传召前天穹员工陈博士。”
陈博士的证词让法庭陷入震惊。这位曾参与麒麟系统开发的科学家当庭出示了加密邮件,证明李宏曾指示他购买星耀离职员工的实验记录。“他们甚至伪造了实验数据,试图将我们的技术包装成自主研发。”陈博士的声音在法庭回荡,“这就是为什么麒麟系统的事故率始终居高不下——他们根本没吃透核心算法。”
舆论的天平开始倾斜。财经媒体挖出天穹科技近年来频繁的专利诉讼记录,发现其胜诉率不足15%,且80%的诉讼对象是初创企业。微博上“#李宏的专利战争#”话题阅读量突破5亿,网友翻出李宏早年在斯坦福的学术不端传闻,甚至有黑客曝光了天穹科技服务器中未删除的星耀技术文档。
最致命的一击来自国家知识产权局。就在庭审进入白热化阶段时,专利复审委员会传来消息:涉案专利因缺乏新颖性被宣告无效。约翰逊瘫坐在律师席上,而林宇收到王博士的短信:“己向全球开源社区开放量子决策树的所有代码,包括预印本中的未公开部分。”
当法官宣读驳回原告诉讼请求的判决时,李宏突然起身离开法庭。他的手机弹出一条新闻推送:“星耀科技科创板上市申请获批,估值突破3000亿。”窗外,陆家嘴的摩天大楼在暮色中闪烁,而他的身影在玻璃幕墙上投下扭曲的阴影,如同被打破的阴谋。
庆功宴上,林宇端着香槟走到落地窗前,看着黄浦江面倒映的星耀LOGO。手机震动,星穹AI发来最新战报:“检测到全球23家企业正在下载我们的开源代码,其中包括三家曾参与技术封锁的公司。”他轻笑一声,回复:“告诉他们,法律的高墙,终将成为技术普惠的阶梯。”
苏瑶递来一份文件,是李宏新提起的商业诋毁诉讼。林宇扫了一眼,将文件扔进碎纸机:“准备反诉,这次我们要告到他倾家荡产。”碎纸屑如雪花般飘落,他摸出神秘笔记残页,在“法律的博弈”旁边写下新的注脚:“当恶意诉讼成为最后的武器,它就不再是盾牌,而是刺向自己的匕首。”
这场持续18个月的法律战,最终以星耀科技的全面胜利告终。林宇的团队不仅证明了技术的自主性,更通过反诉和舆论战,将李宏的阴谋公之于众。而开源社区的支持,让星耀的技术如星火燎原,在全球范围内生根发芽。正如林宇在结案陈词中所说:“真正的创新,从不怕法律的考验——因为它的根基,永远深植于人类对真理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