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网之上:星耀者

第二十四章:自主研发

加入书架
书名:
暗网之上:星耀者
作者:
放满心灵
本章字数:
4166
更新时间:
2025-05-25

合肥量子信息实验室的中央空调在深夜发出低沉的轰鸣,林宇盯着光刻机监控屏上跳动的红色警报,第197次流片失败的提示像道狰狞的伤疤,横亘在28岁工程师小陈的实验报告上。小伙子的白大褂袖口磨出了毛边,那是他连续72小时趴在控制台前蹭出来的。

“试试用波长248纳米的准分子激光做三次叠加曝光。”林宇突然开口,指尖在触控屏上画出三道交叉的光束。王博士猛地抬头,眼镜滑到鼻尖:“这是纳米级的光程差控制,我们的振镜系统精度不够——”话没说完,小陈己经在键盘上敲入代码,年轻的眼睛里闪着孤注一掷的光。

实验室的气氛凝固成冰。当第一束激光扫过晶圆,振镜突然发出刺耳的异响——那是精密部件超负荷运转的哀鸣。“停下!”苏瑶的声音从对讲机里传来,带着少见的颤抖。但小陈像没听见,死死盯着显微镜,首到第三束光精准落在预设的量子电路节点上。

“良品率……58%!”检测员的惊叫打破死寂。小陈瘫坐在转椅上,盯着屏幕上终于不再刺眼的绿色数据,突然笑出了眼泪。这是技术封锁第43天,国产光刻机首次突破50%的良品率瓶颈,而他们用的,是被ASML断言“至少需要五年”的多光束叠加技术。

“把铷原子钟的频率再校准0.001赫兹。”林宇的声音里带着血丝,指向墙角嗡嗡作响的银色装置。那是青海团队刚送来的宝贝——用盐湖卤水中提取的高纯铷元素制成的原子钟,精度比被封锁的铌酸锂传感器高三个量级。当传感器模块接入星穹系统,后台突然弹出从未见过的数据流:AI在处理复杂决策时,道德决策树的响应速度提升了27%。

最艰难的战役在量子芯片设计室。王博士带领的小组被困在“量子隧穿效应”的死胡同里,传统硅基材料在7纳米制程下漏电率超标,而ASML的断供让他们连实验用的极紫外光掩膜版都没了着落。首到某天凌晨,林宇翻出顾沉舟留下的“普罗米修斯计划”残页,在泛黄的公式旁发现一行褪色的批注:“碳基半导体,或许该向自然学习。”

“石墨烯纳米带!”王博士拍案而起,抓起石墨烯薄膜往光刻机里塞。这种从铅笔芯中提取的神奇材料,曾被他们视为“不可能的选择”,此刻却成了突破封锁的钥匙。当第一块碳基量子芯片在电子显微镜下显形,每个晶体管都像一片纳米级的树叶,叶脉般的电路完美规避了隧穿效应。

技术封锁带来的连锁反应远超想象。当谷歌终止云服务合作,星耀科技的工程师们干脆从零开始搭建“启明云”,把量子加密节点埋进青藏高原的水电站、新疆的风力发电场,让每个服务器都成为分布式的“数据灯塔”。苏瑶带着团队走访了37家国内半导体企业,把芯片设计图拆分成127个模块,让三线城市的小厂也能参与生产,像拼图般攒出完整的量子芯片。

冬至那天,合肥迎来十年未见的大雪。实验室的落地窗外,雪花在量子通信塔上融化又结冰,形成晶莹的棱柱状冰挂。林宇和团队挤在控制台前,看着国产光刻机吐出第一片完整的7纳米碳基量子芯片,芯片表面用激光刻着两行小字:上行是“旧书店2019”,下行是“合肥2025”——前者是创业起点,后者是突围时刻。

“启动‘星火验证’。”林宇按下回车键,芯片接入星穹系统的瞬间,全球17个开源社区的服务器同时亮起。当AI在模拟的“医院急救调度”场景中,以0.2秒的响应速度规划出三条生命通道,比被封锁前的进口芯片快了0.15秒,整个实验室爆发出压抑太久的欢呼。小陈抱着光刻机的操作手册泣不成声,那上面记满了他用红笔标注的“不可能”。

技术封锁的铁壁在三个月后彻底崩塌。当ASML的首席技术官飞抵合肥,看到运行中的多光束光刻机,镜片后的瞳孔剧烈收缩——星耀科技的技术路线不仅绕过了极紫外专利壁垒,还将芯片制造的能耗降低了40%。更让他震惊的是,碳基芯片的良品率稳定在91%,而他们的EUV光刻机在相同制程下还在为85%挣扎。

“我们愿意开放所有技术授权。”ASML代表递出名片时,声音里带着掩饰不住的颤抖。林宇微笑着摇头:“不用了,我们刚把这些技术开源。”他指向墙上的巨幅屏幕,全球开发者正用星耀科技的方案改造旧光刻机,印度的工程师甚至用改装的DVD激光头做出了简易版设备。

深夜,林宇独自坐在实验室,指尖抚过新研发的碳基芯片,上面的石墨烯电路在冷光下泛着珍珠般的光泽。手机震动,星穹AI发来消息:“检测到全球12家曾参与封锁的企业,正在下载我们的开源技术文档。”他轻笑一声,回复:“告诉他们,封锁时埋下的种子,现在都开花了。”

窗外,雪不知何时停了,量子通信塔的灯光在雪地上投下长长的影子,像支首指苍穹的火炬。林宇摸出神秘笔记残页,在新写的“封锁的高墙,终将成为技术腾飞的跳板”下面,郑重地补上一句:“而托起跳板的,永远是那些在深夜里坚持敲代码的人。”

自主研发的胜利,不仅让星耀科技突破了技术封锁,更在全球AI产业扔下一颗“开源炸弹”。当各国工程师发现,被封锁的技术竟能在开源社区里自由生长,曾经坚不可摧的技术壁垒,在共享与协作的浪潮中,渐渐化作春泥。而林宇和他的团队,用布满老茧的双手,在封锁的冻土上,种下了一片永远不会被收割的技术森林——那里的每棵树都扎根于自主创新的土壤,每片叶子都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