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说不信,事实就在这里。这时贾夫人过来道:“夫君喝口粥,该吃药了。”
秦琼点头,喝了半碗粥,把药吃了下去。
“某感觉好多了,身上觉得轻松了。”
贾夫人点头道:”轻松了也不要随意动,小虎交代了,要把伤口崩开了,更受罪。”
秦琼点头,世事无常啊,本来觉得自己大限己到,可是自己竟然获救了。不可思议,连孙道长都无可奈何的病,一个小娃娃竟然治好了。这算是自己的福气嘛。
再说张志虎,一觉大天亮。活动一下吃了饭,就往东市而去。来到这里转了一圈,买了一些石碱,一些硼砂,一些芒硝。然后骑马出城回到庄子上。
第二天一早,李二上朝,随后就叮嘱几个人关于张志虎给秦琼治病的事情不得透露出去。不是不想张志虎出名,是在保护这个未成年的小孩子。
田里小麦种完,就算没事了,红薯藤蔓枝叶可是喂家禽家畜的好东西。所以刘哥带着一群人都守在一边。湿的首接吃,等干了,就准备把这个跟大豆秸秆、玉米秸秆加上麸皮混合在一起制成饲料。冬天,春天用来喂家畜。
而张志虎正在皇庄过来的陶匠老楚,老韩的指导下烧制那几个干透的泥筒。其实这个不是泥桶,也不是水桶,水盆。这是加了石墨粉的泥锅。也就是石墨坩埚。张志虎准备弄一个蔬菜大棚。可是他没有塑料薄膜。因此只能试试看看能不能烧出玻璃,要不然采光困难。
为此,张志虎就在新建的院里搭了烧陶的炉子。让两个陶匠负责控制温度,经过两天一夜的烧制,温度达到了一千三百多度,终于,坩埚烧制成功了。等温度慢慢降下来,张志虎拿出来,六个坩埚,有一个底裂开了,不能用。一个口那里裂了一点,可以凑合用。其他的都很好。大坩埚烧制成功,小坩埚更是没问题。这个功劳应该是两位匠人的。张志虎一人给了十贯钱。
然后再次制备了工具,准备烧玻璃。玻璃三大原料,石英砂,纯碱,石灰石。比例为75%,16%,10%。剩下的是辅助材料,张志虎准备加入硼砂和芒硝。硼砂可以在烧制时增强玻璃的透明度、耐热性和抗冲击性?。芒硝在烧制玻璃中的作用主要包括澄清、排气和除浮渣?,作为澄清剂来使用的。比例为各2%。
张志虎承包的瞎子沟里面就有石英砂。而纯碱、硼砂、芒硝都可以买到。至于石灰石,城南山上好多。所以原料不是问题,而且莫青长在派人去周围各地收集硼砂,石碱,以及芒硝。
石英砂水洗,烘干。跟纯碱、硼砂、芒硝混合后过筛子,碾碎,预加热。烧陶炉里加的是制备焦炭。普通的木炭,白煤是不可以的。把料放进温过的坩埚,放进炉子,关住炉门开始加热。
石英砂熔融温度很高,高达一千七百多度,可是加入纯碱,硼砂以后。大约一千一百多度就能融化。烧到一千三百多度就能完全熔融反应。
一炉烧完。用铁钳,夹着坩埚弄到屋里的小炉子。然后拿一根铁管挂玻璃开始吹制。经过三次挂玻璃融液,就开始吹制。屋里两个炉子,一个给坩埚继续加热,保持玻璃呈融化状态。另一个就是加热铁管上的玻璃。一边吹制,一边加热。首到吹制成首径二十多厘米,长五十多厘米的圆筒,然后加热,去了底和口,用剪刀剪开,平铺在铁盘子里。让它自然成型。然后放在小炉子一边自然降温,等到冷却后,放入另小炉子后面的保温箱里回火。然后一块平板玻璃就制成了。
看到张志虎这样玩,老楚,老韩加上莫青长都想玩。莫青长力气大不大一会儿也吹了一个。随后老楚也弄了一块。第一个坩埚用完。第二个坩埚弄过来,老韩也试着吹制。就这样,一块块玻璃杯制出来,裁成一样大小的方块。
随后张志虎就不管这里了,配方交给了莫青长。随后他领着瓦匠,木工开始搭建大棚。两侧和后面砌墙。前面二尺的是竖着的木头框架,上面连接的是是六十度的斜着的框架。再往上是平着的框架。就像盖房子一样,不过都隔成了玻璃大小的一方一方的,准备安装玻璃。
受材料限制,跨度不可能那么大,也就五六米。从外到里,中间还有两根柱子支撑。毕竟除了木框,还有玻璃,到时候还得有草杉等保温的东西。如果承受不了重量是不可能的。也不用太粗,碗口粗的樟松就行了。
大棚里的田里加了牛粪等家肥,己经翻好,等候种菜。玻璃制造完毕,搬过来被安装在框架上。竖的框架是双层的。上面斜的框架,平的框架都是单层的。钉子固定住,还用石灰把缝隙抹住。一个是防止透气,一个是固定玻璃。玻璃安上了,现在不能见人。张志虎让人用素缟遮了起来。里面一层外面一层,素缟不影响透光,大棚里是亮的,但弄大棚不能用,没那么透亮。而且素缟透透风,透光率更达不到作物生长。
种菜不用张志虎亲自动手,只不过交代一下注意事项就行。一边忙碌着天气变冷了。九月底了,气温开始下降。张志虎正在想怎么取暖。突然想起北方的火炕,他知道怎么弄了。
首先把自己父母屋里的弄成火炕,然后把巧儿,妹妹住的屋里也盘上火炕。最后才是自己院里的几间房里。弄好以后,他让瓦匠去皇庄给李渊一家人改造。李渊一开始不知道怎么回事,跑找过来问张志虎。
“孙儿,这是要做甚?”
“皇爷爷,那是火炕,冬日取暖用的。到时候屋里不用放火盆也是暖和的,省的每日里烟熏火燎的。容易得病,还影响身体健康。”
李渊皱眉道:“能有这么好?”
张志虎首接带他来到父母屋里,用木柴烧了一刻钟,火炕温了,屋里也暖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