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
正在云南拍摄《高山下的花环》的钟卫华,接到陈小旭的书信,《红楼梦》剧组己经发出了海选通知,陈小旭询问钟卫华的意见,钟卫华按照历史进程,鼓励她去参加选角,并且让她在自荐信里附上了自己的照片和以前写过的小诗。
后来,林黛玉成功选上,进入剧组培训,而钟卫华这时候也拍完了《高山下的花环》,并且这部小说陆续改编成了话剧,电视剧,舞台剧。
俩人在这期间,一首靠书信联系,在几十年后的回忆录中,俩人拿出了这些书信,当众撒狗粮,还整理成了一本书,书名就叫《我与林黛玉那些事儿》!
而空出手来的谢瑾导演,也筹拍了钟卫华创作的小说《我的资本家大小姐》改编成的电影《外滩钟声里的白围巾》。
由于谢瑾导演的名气和地位,使得他们剧组就在《红楼梦》培训班旁边筹拍,并且成功见缝插针的安排陈小旭两头剧组两头跑。
由钟卫华和陈小旭担任了男女主,这也是钟卫华唯一一部出演的电影,被后世电影人奉为经典,津津乐道。
1984——
他新创作的那部《火星上的酿酒师》被批判为“宣扬资产阶级科幻”,部分激进派要求封杀他的作品。
因为军方高层的紧急介入和上海天文台的力保,但是最终高层也顶不住舆论,要求他创作出一部“主旋律军事小说”用来平衡文学界舆论,刚好这个时候《亮剑》也完本了,于是他发在了《解放军文艺》的杂志上,连载以后,迅速成为了内部的“必读教材”,甚至某位大佬强力推荐!
1985-1987——
陈小旭因为“林黛玉”形象的固化,后边接拍的戏《家春秋》,观众都不认识她的真名,而是喊她林妹妹,这让她陷入了抑郁。
1987——
《红楼梦》播出,陈小旭一夜成名,但陷入“林黛玉”的标签困扰。
钟卫华带她旅行散心,在敦煌沙漠里看星空,她说:“我还是更喜欢当你故事里的女主角。”
随后,钟卫华特意用“林黛玉体弱”的特质,反响激励她:“你想重蹈她的覆辙?定期体检,别等病发才后悔。”
起初她还不愿意,但是钟卫华每月都借口身体不舒服,强行拉着陪她去医院体检。
果然在初期就检测出了她的病情,钟卫华推掉一切工作,陪着她治疗,但是她每次都害怕,不敢面对自己的病情,甚至寄希望于医术之外。
这一年,某个“气功大师”找上她,号称能够根治她的“宿疾”,但是被钟卫华利用后世的科学知识,当众拆穿了他的骗术,并带她拜访协和医院肿瘤科专家。
后来,陈小旭又认识了某位大师,并对钟卫华说:“万一佛法真能救我呢?”
钟卫华:“佛法渡心,洗衣治病,你连体检单都不敢看,连面对的勇气都没有!”
最终在钟卫华的强烈要求下,她通过长时间的治疗,在早期就解决了这个大问题!
1987——1990
随后,钟卫华为转移她的注意力,向她展示了广告行业的创意空间,并劝解:“演戏是被动的,但广告是创造角色,而非被角色定义。”
刚接触广告行业的陈小旭,对这个行业产生了兴趣,随后在钟卫华的帮助下,她创立了一家广告公司,并且靠着钟卫华的资源和人脉,接到了非常多的订单。
钟卫华拿出了这么多年攒的稿费和版权费用,帮助她成立了“华旭广告”,第一个客户就是剑南春,钟卫华引导她采用了“名门之秀”作为广告词,成为经典。
钟卫华又用自己的先知能力,提供了很多的创意,比如说公益广告:妈妈洗脚。
以后后世各种洗脑的广告词,背背佳,脑白金,盖中盖,新盖中盖......等等,让她从靠资源和人脉接单,变成了靠硬实力打响知名度。
这年,他查出乳腺增生,但是因为早期就发现了,做了个小的微创手术便没事了。
钟卫华趁机又给他打预防针,“如果你当时真相信那些人的,现在都拖成晚期了。”
就此,陈小旭的结局被彻底改写!
1990——2000
钟卫华转型影视投资,将自己的长篇小说《亮剑》搬上大荧幕,与上影厂合作,军方大力支持,力排众议采用了原班人马,一举打破了以前的“俊美”主角套路。
而这时候陈小旭的“华旭广告”市值也破了两亿,还设立了一个“小旭健康基金”,专攻女性肿瘤早期筛查。
2006年,不死心的xx又来游说陈小旭出家,她只是冷笑回应:“我师傅早教过我了,活着才能普度众生。”
俩人就这么幸福的生活到了晚年。
央视给俩人做了回忆采访录。
陈小旭说:“林黛玉的人生是悲惨的,而我不是,因为有人救了我。”
钟卫华:“救一个人,比写十部《亮剑》更有价值。”
全文完!
-----------------
完本感言:总结完后续大纲和关键剧情以后,我其实愣了很长时间,虽说时间有些匆促,很多脑海中的细节没有提及,但是总归是给了大家一个交代,也给了自己一个交代。
这本书我投入了非常多感情和精力,也感谢大家的喜欢,大家陪了我很久,我纠结犹豫过很长时间,但是理智告诉我,为爱发电坚持不了多久,所以还是匆匆结束了。
最后,再感谢大家,新书己经写了挺多了,后续会陆续上传,同样也是年代文,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后续支持一下,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