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州:
岳州位于湘江南岸,是湖南的一个重要城市,战略地位极其重要。自从太平军占领岳州后,控制了湘北的门户,威胁着整个湖南。
太平军在岳州的守将是李秀成,他是太平天国的一个重要将领,战术高明且非常忠诚。
李秀成将岳州防守得极为严密,他命令在城周围布置了多道防线,尤其是在东门一带,布置了大量的火炮和弓箭手。
庞青云在指挥岳州之战时,考虑到了太平军防守的顽强,他决定采取逐步压缩的战术,而非直接强攻。
在攻城前,山字营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情报收集、粮草储备、兵力调配等。
陆大山选择了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带领精锐部队悄悄绕过太平军的前哨,进行突袭。
经过数日的周密部署,山字营从岳州的南门突然发动了猛烈的进攻,弹药和火炮的轰鸣声震天动地,太平军守军一时间慌乱失措。
山字营精准地瞄准了太平军的弓箭手和炮兵,迅速击溃了他们的阵地。
第二天,陆大山命令主力部队从东西两侧包围岳州,切断了太平军的退路,彻底分割了敌人的防线。
太平军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得不在城内进行最后的死守。
“岳州守不住了,退!”
李秀成在战斗的最后时刻决定撤退,但这已经为时已晚。太平军的大部分部队被山字营围困和消灭,李秀成带着残余的队伍狼狈撤离。
山字营成功占领了岳州,标志着太平军在湘北的防线崩溃。
陆大山将胜利的消息送给了庞青云,庞青云深深点头,“岳州的失守,意味着我们有了更为坚实的立足点,接下来,便是安庆。”
经岳州一役,山字营整编降军1000人,枪支200支,马匹50匹。
目前山字营嫡系1600人,陆大山1600人,狄大人系2000人。
因为跟何魁勾结,队伍扩编,枪支,马匹,火炮,银两等,并未如实上报。
---
安庆:
安庆位于长江沿岸,是一座水陆交通的枢纽,历史上曾因其战略地位而屡次成为争夺之地。
1856年,太平军占领了安庆,设立了重兵驻守。此时的安庆,已经成为了太平军的第二大防线。
安庆的太平军守将是周启栋,他是太平天国中的重要军事指挥官之一,深得洪秀全的信任。
周启栋的防守非常严密,他亲自布置了环城的防线,并且在城外的几处险要之地埋伏了大量火炮和陷阱。太平军的防线层层叠叠,看似不可破。
庞青云将攻占安庆的任务交给了姜午阳。为了确保能够突破安庆的防线,姜午阳决定采取围而不攻的战略。
姜午阳首先派遣了大量的侦察兵,潜伏在安庆城外,摸清了太平军的守卫分布。
他发现太平军的火炮部署虽然严密,但却没有考虑到城市外围的隐蔽地形。
因此,他决定通过外围包围,逐步削弱敌人的防线。
山字营经过数周的逐步包围,最终在一个风高月黑的夜晚,发动了突然袭击。
大炮的轰鸣声如惊雷般响彻四野,太平军猝不及防,阵地迅速崩溃。
周启栋亲自指挥的防线,被山字营攻破,太平军的核心阵地也被突破。
姜午阳随后派遣大批兵力进行追击,太平军的守军逐渐被歼灭或逼退到城内的防线。
经过长达一周的激战,安庆终于宣告陷落。
安庆的失守,对太平天国而言是一次巨大的打击。
山字营不仅掌控了长江的航运要道,还切断了太平军与外界的联系,极大削弱了他们的补给。
经安庆一役,山字营整编降军2000人,枪支300支,马匹80匹,火炮5门。
目前山字营嫡系2800人,陆大山2000人,狄大人系2000人。
---
武汉:
武汉是长江中游的战略重地,是中国古代交通最为发达的城市之一。
太平天国在占领武汉后,迅速将其改造为兵工厂,制造武器和补给。城内驻军多达五万,且防线坚固。
武汉的守将是李秀成的部下——伍绍玉。
伍绍玉精通水上战术,他在武汉的防御极为严密,水路、陆路的防守都设有重兵。
他指挥的部队擅长水战,在长江水面上拥有不小的优势。
太平军依靠长江的优势水域,修建了大量的水上防线,力图抵挡山字营的进攻。
武汉的战略意义重大,庞青云知道,这一战关系到整个长江流域的控制,因此他派出了自已最为得力的部将——赵二虎来指挥。
赵二虎深知,这场战斗将会是一场持久战,因此他决定采取“围而不攻”的战术,依靠包围和骚扰削弱敌人的力量。
赵二虎首先决定从四面八方切断太平军的补给线,派遣大量水师沿长江沿岸游弋,切断太平军的水上补给线路。
同时,陆军分兵包围武汉,逐步蚕食太平军的防线。
武汉的太平军在不断的袭扰和补给断裂中陷入困境。
随着时间推移,太平军的士气开始低落。
赵二虎发现,太平军防守较为松散,尤其在一些桥梁和交通要道上,空隙较大。
于是,他决定集中优势兵力,沿着江北的浮桥进行进攻。
最终,在长时间的战斗后,山字营成功突破了太平军的外围防线。太平军的主力已经无法有效抵抗,武汉陷落。
经武汉一役,山字营整编降军3000人,枪支500支,马匹100匹,火炮10门。
目前山字营嫡系5000人,陆大山2300人,狄大人系21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