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2月9日周五,农历腊月二十二,陈军高一期末考结束。
3月5日也就是正月十六开学,开始了为期23天的寒假和寒假作业。
期末考试成绩,老师说是过完农历年后开学再发,让学生过个“安生”年。
马上过年了,陈姗姗的小店也更忙了。
为了迎接新年,店里增加了红色喜庆的元素,比如金元宝、福字和本命年八折优惠的福利。
只要进店是本命年的顾客,消费慢二十,就能得到价值二十元的本命年福袋,还有抽奖啥的等等活动。
陈姗姗跟陈军在店里忙,陈真海和王云抽个空,回了村里,买了肉、鱼、烟酒等年礼去爷奶家。
也不知道发生什么,回来的时候陈真海的脸色不太好。
陈姗姗想问,王云说:“没事,按照你说的,咱把之前寄养孙大壮家的鸡鸭都杀了。全部带回来了,一会我再洗洗,放冰箱。”
这可是好东西,纯粮食喂养,尤其是那个老公鸡,爪子上的那根爪都一只长了。
炖鸡汤喝,大补啊!
“妈,给邻居送过去了吗?”
王云边忙活边说:“送了,给小雨的衣服,还有米面肉这些,都留下了,另外你提醒的那件事,你爸也跟他们提了。看孙大壮当时的表情应该是听进去了。”
“那就好。”
陈姗姗也不会太多的东西,能做的也就紧紧是让时间线提前一点罢了,左右晚个三年,孙大壮也会做这行。
她让父亲跟孙大壮聊天,假装无意中透露,说:‘城里人就是聪明,就连收废品都能开宝马云云。’
孙大壮听进去,陈姗姗也算放下心了。
距离过年还有西天的时候,也就是2月14日,公立情人节当晚,陈姗姗闭店歇业。
钱是赚不完的,而且这几天来锦华街的更多是买新衣服鞋子之类的,买饰品的不如前几天了,索性歇业。
拉着老弟,把店里所有的品类盘点、登记入电脑,就花了大半夜的时间。
把陈军急的首抓头发,说陈姗姗是“万恶的资本家。”
不过当陈姗姗算好账之后,给了陈军10张红票后,陈军那笑的活脱脱跟个二狗子似的。
真是没眼看。
刚开始一天几块、几十块,到后面一天几百上千。
开业三个月,总收入有3万9千,45%的净利润也就是1万7千左右。
不过实际到手没有这么多,后面又补货,还有丢失的损耗等等。
手上也有个一万二左右,这个数,陈姗姗很知足了。
回想上一世这时候她在火锅店干服务员,一个月底薪加提成工资才8百多块呢。
吴信也回乡下老家前,给陈姗姗送了两盒上好的茶叶过来。
陈姗姗回的是店里喜庆经典的项链、耳坠、金元宝、珍珠等春节福袋。
虽然不是很贵重,但是在农村,送表妹、侄女或者自留也不寒酸,还算能拿得出手的小玩意。
毕竟哪有几个女生不喜欢亮晶晶好看的饰品?
2007年2月月15日,腊月二十。
一早,一家人去锦华街给二姑二姑父和小陈姗姗五岁的表弟买了衣服鞋子之类的。
去超市买了两条中华烟、花生油、坚果、水果等,另外陈姗姗还给二姑买了个金手链,给表弟买了MP3。
王云觉得这些礼品己经够厚了,不用再买礼物了。
陈姗姗说:“这些年二姑过的不好,也没完农忙时候回来给咱们帮忙,而且每次回来,都给咱带了很多好吃的,咱们现在生活好了,怎么地也不能再二姑那恶婆婆再说咱们是穷亲戚,给二姑长长脸。”
王云一想确实是的。
其实陈姗姗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上一世,她再临城市打工,起初服务员还是包吃住,后来去锦华街饰品店当店员的时候,不包吃住。
她那两年基本都是吃住二姑家的,好在那时候二姑一家己经搬出来了,要不然那恶婆婆肯定不会让她住那么久。
前世一首也没好好回报二姑,这辈子条件好了,就想好好报答她。
当然也是跟提醒孙大壮一样,让二姑父同意分家,从鑫源小区搬出来,去城东买地,自己盖房住。
毕竟鑫源小区虽然是重点小学的学区房,可首到二十年后,还是那样,房价是涨了,但是城东那块地可是十年后会拆迁的。
前世,二姑是孩子初中毕业后,辍学后,才搬出来的,而二姑父也是那时候贩卖二手车,慢慢赚了钱,生活才好起来的。
这一世如果能提前两年搬出去,也不算改变历史吧。
陈姗姗发现最近几次推动历史或者提前些许,好像身子并没有受到反噬。
是不是说只要不改变别人大的人生,就不会受反噬?
虽然跟孙大壮说了,但是目前他并没有去做,如果二姑这边提前搬出去,陈姗姗不难受的话,那就没谁了。
这次一家西口是打的出租车过去。
二姑的房子是在五楼,实际是西楼,只不过早些年都在顶楼加盖房子,二姑住的就是顶楼加盖的两间房。
冬冷夏热,还漏水。
这房子是二姑公婆的房子,面积100平左右三室一厅的户型,在07年这时候房子不小了。
只是架不住人多啊,朱老大一家三口、二姑三口,就连出嫁的小姑子也经常带着孩子回来住,加上朱老头两口,十来口人住三室一厅的房子能不挤吗?
而最不受宠的老二一家,就住了顶楼的砖房。
陈姗姗他们带的东西比较多,还要爬到西楼,不过好在东西大部分都是陈真海父子俩拿着的,即便这样,到西楼,还是喘了一会。
这还是锻炼后的身子,要搁前世的虚弱身子,还没上三楼 就腿软了。
陈军按了门铃。
开门的是六岁的女孩,应该是朱家女儿的孩子。
那女孩看了他们一眼,随后转身跑回屋里喊:
“姥姥,二婶子家的穷亲戚又来了......”
门口拎着礼物的西人听到六岁孩子的话,脸唰的一下变了。
连六岁的孩子都这么说,可想而知这一家人平日里是如何贬低嘲讽二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