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子树下的爱意

第40章 银发智慧 数字乡愁

加入书架
书名:
柿子树下的爱意
作者:
洛轮兹
本章字数:
2652
更新时间:
2025-07-07

柳溪的“慢”,不仅吸引了年轻人,也悄然改变着村里银发一族的生活。李阿婆成了“古方研究室”和研学活动的明星,她的经验和故事被数字化保存,受到前所未有的尊重。这启发了陈依依:柳溪还有多少像李阿婆这样的“宝藏老人”?他们的经验和记忆,是柳溪不可再生的文化基因。

“银发智慧库”项目应运而生。陈依依招募了几位熟悉电脑操作的返乡青年担任“数字采编员”,配备了便携录音录像设备和简易的数字化处理工作站。项目启动会在求知屋举行,邀请了几位村中德高望重的老人。

起初,老人们有些拘谨。李阿婆现身说法:“怕啥子嘛!我老婆子都上电视(指视频)了!把咱们知道的那些老法子、老故事讲出来,给娃儿们听,给外面的人听,这是给咱们柳溪‘存根’呢!光荣!”

在李阿婆的带动和采编员耐心的引导下,老人们渐渐敞开心扉:

* 曾是老木匠的赵爷爷,对着镜头细致拆解了早己失传的榫卯结构,演示如何不用一根钉子打造百年不坏的农具。

* 爱唱山歌的孙奶奶,用苍凉而婉转的调子,唱起了年轻时赶山、对歌的往事,歌声里藏着山林的呼吸和岁月的悲欢。

* 种了一辈子田的吴伯,指着自家菜园里几株不起眼的野菜,讲述着饥荒年代它们如何救命,以及如何烹饪才不苦不涩的独家秘方。

这些珍贵的音视频资料被分类整理、配上字幕和关键词,存入“溪山学院”的数字图书馆,供学员和研究者调用。陈依依还精选了部分内容,制作成“柳溪记忆”系列短视频,在社交媒体发布。视频里没有滤镜和特效,只有老人布满皱纹却生动的脸庞、质朴的语言和承载着时光的故事,瞬间击中了无数都市人的心,引发了强烈的“乡愁”共鸣。

“看到吴伯讲灰灰菜,想起了我奶奶……”

“孙奶奶的山歌,听得我泪流满面,那是我回不去的故乡。”

“这才是真正的‘非遗’!比那些表演真实一万倍!”

数字化的乡愁,为柳溪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关注。几位研究民俗学和口述史的大学教授联系陈依依,希望能带学生来柳溪进行深度田野调查。几家专注于文化纪录片的制作公司也发来了合作意向。

一天傍晚,胡适之陪着陈依依去看望李阿婆。老人正戴着老花镜,兴致勃勃地在平板电脑上看着刚发布的“柳溪记忆”视频,里面是她讲述如何用古法识别天气变化的片段。

“阿婆,您成网红啦!”陈依依笑着打趣。

李阿婆放下平板,拉着陈依依的手,浑浊的眼睛里闪着光:“依依啊,我这把老骨头,没想到临了还能派上这么大用场!看着自己讲的东西被那么多人看,还有人说要来跟我学,我这心里啊,比喝了蜜还甜!”她看向旁边微笑的胡适之,“胡教授,你们这是给咱们这些老家伙‘续了命’啊!值了!值了!”

回去的路上,胡适之牵着陈依依的手,走在洒满星光的村路上。“依依,你做的这件事,意义非凡。你不仅留住了柳溪的‘根’,更让这些曾经默默无闻的老人,在生命的黄昏,绽放出如此动人的光芒,找到了被需要、被尊重的价值。”他将她的手握得更紧,“这也是‘慢城’最动人的内核之一——对每一个生命的珍视。”

陈依依依偎着他,感受着晚风的清凉和掌心传来的温暖:“看着阿婆他们开心的样子,我就觉得一切都值得。科技能记录时光,但只有人心,才能让时光里的温度永不褪色。”她颈间的琥珀吊坠,在夜色中温润依旧,仿佛也浸润了岁月的智慧与人情的暖意。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