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风裹挟着细沙,拍打在莫高窟的崖壁上。林小鱼站在85窟前,指尖轻轻抚过脚手架的温度计——22℃,湿度38%,春季修复的理想环境。身后传来细碎的脚步声,她不用回头就知道是谁。
"小林老师,颜料试样准备好了。"实习生苏晚捧着调色盘走来,盘子里五种不同浓度的青金石颜料在阳光下泛着微光,"按您论文里的方法研磨的。"
小鱼接过调色盘,目光扫过这个扎着马尾辫的年轻女孩。苏晚是今年新招的实习生,北大考古系的高材生,眉眼间透着股熟悉的倔强劲儿,让她想起几年前的自己。
"研磨次数?"
"三遍,每次30分钟。"苏晚迅速回答,"最后过400目筛。"
小鱼点点头,用细毛笔蘸取颜料,在试补区轻轻点染。色块在阳光下渐渐干透,呈现出与原始壁画极为接近的靛蓝色。苏晚屏息观察,眼睛亮得像星星。
"接近了,但还差一点。"小鱼指向颜料交接处,"看到这个色阶断层了吗?古人在调制时会加入少量白垩粉..."
她的话被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断。小虎举着平板电脑冲进洞窟,额头上的汗珠在阳光下闪闪发亮:"陈老师让您马上看这个!"
屏幕上显示着B-112窟的最新扫描图像。经过半年多的数据比对,AI系统在密室西侧墙壁上标出了个可疑的矩形轮廓——又一个隐藏空间!
"陈述呢?"小鱼摘下手套。
"在数字中心做结构分析。"小虎压低声音,"他说...可能比第一个密室更大。"
当小鱼赶到数字中心时,陈述正与几位工程师围在3D模型前讨论。他穿着研究院统一配发的藏青色工作服,袖口卷到手肘,露出线条分明的小臂。半年的婚姻生活似乎没在他身上留下什么痕迹,除了无名指上那枚低调的婚戒。
"看这里。"陈述一见她就招手,将模型旋转到特定角度,"穿透雷达显示有个约3米×4米的空间,内部有金属反应。"
屏幕上的热力图显示出一个清晰的矩形结构,与B-112窟主室仅一墙之隔。更令人惊讶的是,空间正中似乎摆放着某种金属物体,形状规则得不像自然形成。
"像...箱子?"小鱼凑近屏幕。
"或者是经函。"陈述的声音因兴奋而略显嘶哑,"但问题是这面墙..."他放大结构图,"厚度超过1米,而且全是实心夯土。"
会议室里顿时鸦雀无声。这么厚的墙体,意味着常规的非破坏性进入方法几乎不可能。
"需要制定特殊方案。"张研究员最终拍板,"成立专项组,小鱼负责传统修复部分,陈述带队技术攻关。"
散会后,小鱼独自回到85窟。夕阳透过明窗斜射进来,将壁画上的千佛映得金碧辉煌。她抚摸着斑驳的墙面,突然想起马教授说过的话——每个洞窟都有秘密,就像每个人都有故事。
"小林老师?"苏晚的声音从身后传来,"您没事吧?"
小鱼这才意识到自己在出神。她摇摇头,指向壁画的某个局部:"今天先到这里。明天我们尝试调整白垩比例,另外..."她顿了顿,"有兴趣加入B-112窟的新项目吗?"
女孩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
接下来的日子,团队像精密的仪器般高速运转。白天,小鱼带着苏晚和小雨在B-112窟前室做加固处理;晚上,陈述的数字化团队则通宵分析各种扫描数据。有时深夜回到宿舍,两人还会趴在床上讨论方案,首到其中一人先睡着。
西月初的一个清晨,转机出现了。苏晚在整理1940年代的档案时,意外发现了段被忽略的文字记录——当年有位老画工提到,北区某些洞窟的墙壁"厚可藏经,内有暗道"。
"暗道!"陈述猛地从椅子上弹起来,"如果真有通道,可能被后期修缮封堵了。"
新的扫描立即聚焦于墙体接缝处。三天后,当AI将不同年代的结构图叠加比对时,一个被泥浆填塞的狭窄甬道显现在屏幕上——就在密室正上方!
五月五日立夏,团队决定尝试进入。小鱼穿着防护服,第一个钻入仅容一人通过的狭窄甬道。头灯的光束照亮了尘封的通道,空气中弥漫着千年尘埃的味道。身后,陈述通过光纤摄像头实时监控着她的状态。
"到达封堵处。"小鱼轻声报告,声音在通讯器里有些失真,"泥浆层比预计的厚..."
她小心地取样分析,确认泥浆成分后,开始用特制溶剂软化。这项工作极度耗时,每前进几厘米就要停下来评估结构安全。当最后一块泥浆被移除时,一股异样的气流突然从缝隙中涌出——密室的空气!
"通了!"小虎在后方控制台欢呼。
但小鱼没有急于前进。她取出便携式环境监测仪,等待数据稳定:"二氧化碳浓度偏高,需要通风一小时。"
等待期间,陈述通过机械臂送来了更专业的照明设备。当强光照进密室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正中赫然立着个鎏金大经函,周围整齐摆放着数十卷经帙!更惊人的是,东侧墙壁上绘满了保存完好的西夏佛教壁画,色彩鲜艳得仿佛昨日刚完成。
"这...这不科学。"陈述的声音在颤抖,"密闭环境不可能保持这么久..."
"是银函。"小鱼的光束照向经函底部,"看这些黑色粉末,应该是古代放置的防潮剂。"
经过周密准备,第一批文物被小心翼翼地运出。经函开启的瞬间,现场鸦雀无声——里面整齐码放着十二卷金汁书写的《大藏经》,每卷都裹着素绢,历经千年仍金光灿灿。
"国宝啊..."张研究员的手微微发抖,"这价值..."
"需要立即启动特级保护。"小鱼己经戴上手套,"温湿度骤变会对经卷造成不可逆伤害。"
接下来的72小时,团队不眠不休。小鱼带领修复组在临时搭建的无尘实验室里稳定经卷状态;陈述则指挥数字化团队进行全方位扫描记录。当最后一卷经文被安全存入恒温恒湿库时,所有人都累得说不出话来。
庆功宴上,张研究员宣布了这个发现的重大学术价值——这些经文可能改写西夏佛教史!但小鱼注意到,苏晚独自坐在角落,面前摊着本笔记。
"怎么了?"小鱼在她身边坐下。
"我在想..."女孩指着密室壁画的照片,"这些画工是谁?他们知道自己的作品会被封存千年吗?"
小鱼望向窗外。夜色中的莫高窟轮廓依稀可见,那些无名的艺术家们早己化作尘埃,但他们的作品仍在讲述故事。就像现在,她和陈述,以及这些年轻人,也在续写着新的篇章。
"明天开始整理经卷。"她拍拍苏晚的肩,"有兴趣参与吗?"
女孩惊喜地抬头,随即又犹豫了:"但我经验不够..."
"谁都有第一次。"小鱼微笑,"我老师当年也是这么教我的。"
回到宿舍己是深夜。陈述靠在床头睡着了,手里还拿着平板电脑,屏幕上显示着经文的初步翻译结果。小鱼轻轻取下平板,为他盖好被子。月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洒进来,落在两人交握的手上——她的掌心有颜料染就的淡蓝,他的指腹带着长期敲键盘留下的薄茧。
在这片被千年佛光照耀的土地上,有些传承从未间断。就像壁画上的色彩,历经岁月依然鲜艳;就像守护的誓言,穿越时空始终如一。而此刻,又一批年轻人正接过火炬,将这个故事继续书写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