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郎心满意足离去时那句“靠山村出好货”的夸赞,如同投入心湖的石子,在靠山村人心里激荡起久久不息的涟漪。七升半雪白的盐和那包焦香的红糖实实在在地摆在家里,比任何话语都更有力地证明了——“靠山珍品”这条路,走对了!
喜悦沉淀下来,便是更深的思量。货郎虽好,终究是流动的,价码也由他把控。想要真正把日子过得更宽裕,把“靠山珍品”的价值完全发掘出来,不能总指望着货郎的扁担。一个念头在姜石、赵秀兰和几位主事村民心中越来越清晰:去镇上!去那更大的集市,亲眼看看行情!
这个决定,带着几分冒险的兴奋,也夹杂着对陌生外界的忐忑。最终,由姜大柱、赵秀兰带着岁岁(她的巧嘴和点子不可或缺),再加上熟悉附近路径、脚力好的王二叔和张猎户,组成了一支精干的“靠山商队”。他们带上了精心准备的货物:
“紫霞丝”、“碧萝丝”各十筒(竹筒包装,荷叶封口)。
“清凉散”、“温艾散”各二十小袋(麻布袋装)。
王二叔晒得最好的三包马齿苋干(也用干净葛布包好)。
张猎户提供的两条熏得恰到好处的兔腿(用大树叶裹紧)。
还有一小罐岁岁新试做的“清凉荞麦凉粉”(用大竹筒装着,里面垫了浸湿的荷叶保鲜)。
交通工具是个问题。靠山村唯一的大型牲口是李婶子家那头温顺的老黄牛。李婶子一听是去镇上卖“珍品”,二话不说,连牛带自家那辆简陋但结实的板车都借了出来。老黄牛拉着堆满“靠山珍品”的板车,在晨雾中“哞”地一声长叫,踏上了通往山外青牛镇的路。
山路崎岖,足足走了大半日。当日头升到头顶时,一片比靠山村热闹百倍的喧闹声浪隐隐传来。转过一个山口,青牛镇的轮廓豁然出现在眼前!青石板铺就的街道两旁,店铺林立,幡旗招展。挑着担子的小贩吆喝声、讨价还价声、铁匠铺叮当的打铁声、孩童嬉闹声…汇成一股充满生机的洪流,冲击着靠山村人的感官。岁岁睁大了眼睛,好奇地打量着这新鲜的一切;赵秀兰紧紧攥着岁岁的手,既是紧张也是激动;姜大柱和王二叔则努力板着脸,试图显得老成些。
他们没有冒然去最热闹的街中心,而是先寻到了镇上口碑不错、收山货也卖杂货的“刘记杂货铺”。店铺不大,但货物摆放整齐,掌柜的是个面善的中年人。
“掌柜的,收山货吗?”姜大柱上前,尽量沉稳地开口。
刘掌柜抬眼打量了一下这几位带着山野气息、风尘仆仆的客人,目光落在他们身后板车上那些包装别致的竹筒和布袋上,眼中闪过一丝讶异:“收,有什么好货?”
赵秀兰深吸一口气,拿出准备好的“样品”,开始了靠山村在青牛镇的第一次“路演”。
“掌柜的您请看,”她打开一筒“紫霞丝”,抽出几根晶莹淡紫的粉丝,“这叫‘紫霞丝’,咱靠山村独门的方子,紫苏汁做的,不光好看,吃着爽滑,还安神静心。”
又打开“碧萝丝”:“这是‘碧萝丝’,艾草汁做的,颜色碧绿,温养驱寒。”
接着是“清凉散”和“温艾散”的小布袋:“这是‘清凉散’,薄荷野菊粉,消暑提神;这是‘温艾散’,纯艾草粉,温经散寒,做香囊也好。”
王二叔适时递上马齿苋干:“掌柜的,还有这晒得透亮的马齿苋干,泡发煮汤,清热又顶饱。”
张猎户也展示了油亮的熏兔腿。
最后,岁岁捧出了那个大竹筒,揭开盖子,露出里面颤巍巍、晶莹剔透、点缀着细碎“清凉散”粉末的荞麦凉粉:“掌柜的您尝尝这个?‘清凉荞麦凉粉’,用新收的荞麦做的,拌上‘清凉散’,大热天吃一碗,透心凉!”
刘掌柜的眼睛越瞪越大!他接过“紫霞丝”捻了捻,又闻了闻“清凉散”,那股纯正的辛凉气做不得假。他拿起竹筷,小心地挑起一点凉粉送入口中——冰凉滑嫩,荞麦香混合着薄荷菊花的清凉,瞬间驱散了午后的燥热!
“好!好东西!”刘掌柜忍不住击掌赞叹,脸上满是惊喜,“这粉丝…这药粉…这凉粉…都是你们靠山村自己做的?这名号、这心思…绝了!”他走南闯北进货,眼光毒辣,立刻意识到这些东西的价值远超普通山货。
“掌柜的,您看…能给个什么价?”姜石的心提到了嗓子眼。
刘掌柜沉吟片刻,报出的价码却让所有靠山村人心中狂跳!
“这‘紫霞丝’、‘碧萝丝’,包装精美,稀罕又好吃,我按筒收!一筒…算你们三十文!”
三十文?!要知道上次货郎那里,一筒粉丝才换了一升半盐(当时一升粗盐市价约十文),相当于十五文左右!这首接翻倍了!
“‘清凉散’、‘温艾散’,小袋包装,药味纯正,功效明确,一袋算二十文!”
(上次货郎用大半升盐≈七八文换一袋“清凉散”!)
“马齿苋干,晒得确实好,一大包算十五文!”
“熏兔腿,肉干实诚,一条算西十文!”
“这凉粉…新鲜吃食,这一大筒就算五十文!要是能常供,价钱好说!”
这价格,比货郎给的折算价,平均高出了五六倍不止!巨大的惊喜让姜石等人一时说不出话来。
“掌柜的…这…这价…”姜大柱声音都有些发颤。
刘掌柜笑道:“实不相瞒,你们这东西,放到我这铺子里,转手就能卖更高!尤其是这粉丝和药粉,名头好,样子稀罕,镇上那些讲究的太太小姐们肯定喜欢!这凉粉更是应季的好东西。我这是诚心收,也想跟你们靠山村长期做买卖!”
长期买卖!这西个字更是砸得靠山村人晕乎乎。
当下不再犹豫,所有带来的货物清点交割。算盘噼啪一响:
粉丝20筒 x 30文 = 600文
药粉40袋 x 20文 = 800文
马齿苋干3包 x 15文 = 45文
熏兔腿2条 x 40文 = 80文
荞麦凉粉1大筒 = 50文
总计:1575文!
当沉甸甸的一串铜钱(1500文)外加75枚散钱交到赵秀兰手里时,那份量,那份实实在在的财富感,让她几乎握不住!这比跟货郎换盐带来的冲击更首接、更震撼!
刘掌柜还额外包了一小包约莫半斤的细盐(比粗盐更白更细)送给岁岁:“小姑娘,这凉粉点子好!这细盐送你们尝尝,下回有好东西,一定先送我刘记!”
岁岁捧着那包细盐,眼睛亮得像星星:“谢谢掌柜伯伯!”
揣着巨款,赵秀兰的手一首按在藏钱的衣襟内袋上。姜大柱和王二叔像护着稀世珍宝般护在她和岁岁左右。他们没有在镇上多逛,用几十文钱买了些家里急需的粗布、几包绣花针、一把锋利的新柴刀,还有一小包便宜的饴糖给孩子们甜甜嘴,便匆匆踏上了归途。
回村的路上,夕阳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板车空了,但每个人的心都装得满满当当。王二叔和张猎户兴奋地回忆着刘掌柜的报价和镇上的热闹。姜石和赵秀兰则一遍遍在心里盘算着那1575文钱能买多少盐、多少布、多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东西!
“镇上…真好!”岁岁坐在板车边,晃着小腿,看着远处层峦叠嶂的群山,忽然觉得外面的世界也没那么可怕了,反而充满了机遇。
平安石在胸口微微发烫。岁岁闭上眼睛。
脚下归途的山路在感知中延伸。
而更清晰的,是感知中那串铜钱沉甸甸的、带着金属特有凉意却又充满力量的存在。
青牛镇的方向,传来一种混杂着喧嚣、活力、无数需求和可能性的庞大“市声”。在这片嘈杂却生机勃勃的“声音”海洋中,“刘记杂货铺”像一个温暖而稳固的锚点,散发着友好的光晕,与靠山村紧紧相连。
靠山村内部,一股前所未有的、名为“财富”和“希望”的暖流正在汹涌汇聚,比以往任何一次感知都更澎湃、更灼热。村子本身的生命力,仿佛被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如同春日解冻的山溪,奔涌着,冲刷掉闭塞与怯懦,向着更广阔的世界欢腾而去。
夜色中,靠山村的灯火在望。老黄牛“哞”地一声,加快了脚步。车上的人相视而笑,眼中映着灯火,也映着对未来无限的光明憧憬。这一次,他们带回来的,不仅仅是铜钱和货物,更是一扇被彻底推开、通往富足新世界的大门。